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心理学自冯特始便存在两种类型,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依据“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建构了儒家关系主义理论和自我曼陀罗模型,这种含摄文化的理论解决了冯特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批判实在论和多重哲学典范的结合,奠定了华人本土心理学科学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华人本土心理学将迎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关键词:华人本土心理学;儒家关系主义;自我曼陀罗模型;多重哲学典范;批判实在论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1-0007-04

2013年12月6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武汉宣布成立。我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为题,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当天晚上又主持了三个小时的工作坊,说明如何克服本土心理学发展的五大难题。

1.两种心理学

在我看来,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分组的成立,不论对中国心理学或世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身于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以来,便一直认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西方心理学悬而未解的一项难题。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开始用“科学方法”研究基本认知功能,而成为“科学心理学之父”。他很清楚地了解到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所以在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冠以《生理心理学原理》之名(Wundt,1874/1904)。为了要研究“人类智力与创造的高级形式”,他又以历史学的方法,研究有关文化议题,出版了二十卷的《民族心理学》(Volkerpsychogie)(Wundt,1916)。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后不久,深受西方思潮影响的苏联心理学者Lev Vygotsky(1896~1934),为了区分人类与其它动物在种族发生学上的不同,而在1927年区分“基本”与“高等”心理历程的差异。接着,他又根据狄泰尔(Dilthey)和缪斯特堡(Munsterberg)在“自然的解释”和“人类行动的理解”之间所作的区分,将心理学区分为两种:“因果心理学”(causal psychology)是一种探讨因果关系的自然科学;“意图心理学”(intentional psychology)则是以探讨人类意图为主要内容的“灵性心理学”(spiritualistic psychology)(Vygotsky,1927)。

2.心理学发展的典范转移

从西方本土心理学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发展经历过三次大的典范移转:行为主义以实证主义强调的实证研究作为基础;认知心理学以后实证主义的先验理念论作为基础;本土心理学则是以批判实在论主张的先验实在论作为基础。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本土心理学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Shweder et al.,1998),建构既能反映人类共同心智(universal mind),又能说明特定文化中人们心态(mentalities inparticular cultures)的“含摄文化的理论”(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克服西方心理学之父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的难题,并整合Vygotsky(1896~1934)所主张的“意图心理学”(intentional psychology)和“科学心理学”(causal psychology)。

3.儒家关系主义

从2000年元月起,我开始担任教育部“华人本土心理学研究追求卓越计划”主持人。基于上述信念,在执行卓越计划的八年期间,一面思考跟心理学本土化有关的各项问题,一面撰写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该项计划于2008年初结束之后,我又整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撰成《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一书,2009年出版。

该书特别区分科学微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差异,借以强调理论建构对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Shweder et al.,1998),主张本土心理学的认识论的目标是要建构一系列的理论,它们不仅能够呈现人类普遍的心智,而且可以呈现某一社会中人们的特殊心态。基于这个前提,我在书中说明如何建构可以代表社会互动的普世心智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然后以此作为基础,分析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并从西方伦理观点,探讨儒家伦理的属性。这本书的其它章节并以关系主义作为预设,用“多重哲学典范”(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针对儒家社会中的社会交换、面子概念、成就动机、组织行为与冲突解决,建构了一系列的理论,来整合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

4.心理学的科学革命

2010年7月23至27日,“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Asian Association of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的Gadjah Mada University宣布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我被推选为会长,并发表主题演讲指出:西方心理学者已公开承认:当前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是以来自西方(Western)、高教育水平(Educated)、工业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和发达(Developed)社会的(WEIRD)样本作为基础,而建构出来的。由于以个人主义作为预设的西方心理学理论过于“怪异”,不适用于非西方国家。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的主要使命,就是以“关系主义”作为预设,建构一系列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发动“科学革命”,取代西方“怪异的”心理学理论,来解决本土社会的问题。我一向认为:要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奠立扎实的基础,必须先建构有关“自我”及“关系”的两种普世性理论。在该次会议之后,我又提出自我的曼陀罗模型(Hwang,2011a),并在2011年出版《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一书(黄光国,2011a)说明其学术主张。

不论是以自我的曼陀罗模型提倡《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或是以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建构《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系列,都是依循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而进行的学术工程。前者是以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作为基础,后者则是以普世性的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作为基础,一在讲“自我”,一在讲“关系”,这两本书的完成,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基础,已经粲然大备。

这两本书出版之后,我跟瑞典学者Carl M.All-wood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三年有余的国际辩论。Allwood原本是瑞典伦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教授,后来转到哥登堡大学(Gothenburg University)任教。

5.呼唤科学革命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包括台湾、菲律宾、印度、韩国、日本、香港等,都有人在从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工作。Allwood曾经和加拿大著名的本土心理学者John W.Berry一起对世界各地的本土心理学现况作过调查(Mlwood&Berry,2006),事后他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本土心理学的基础》(Mlwood,2011a),批评本土心理学者所用的文化概念相当“抽象”而且指称“有限实体”(delimited entity),这种过度“本质化”而且“物化”(essentialized and reified)的作法不仅有些老旧(somewhat old-fashioned),而且太受早期社会人类学著作的影响。这篇在一本国际专业期刊《社会知识学》(Soci~Epistemology)之上,我看到这篇论文后,认为:它谈到了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邀请James Liu与我一起分别各写一篇论文予以反驳。

我的论文题目是:《本土心理学中文化的具体化:成就或错误?》(Hwang,2011)。文中指出:All-wood和Berry(2006)在他们对全世界本土心理学者所作的调查报告中也承认:西方的主流心理学者也是一种本土心理学。因此西方心理学中的理论建构也蕴涵了某种文化的具体化。如果非西方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者能够针对自己的文化建构理论,为什么把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具体化对心理学的进步是一种成就,本土心理学者将非西方文化具体化,反倒变成了一种错误?

该刊主编Collier看到这篇论文之后大感兴趣,立刻请他的两位博士后研究生Martin Evenden(在台湾)和Gregory Sans~om(在墨西哥)对我的学术论点进行专访。这篇专访以《呼唤心理学的科学革命》为题,刊登在2011年四月出版的《社会知识学》之上(Evenden&Sanstrom,2011)。

6.批判实在论

这一次的访问,使我注意到: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对于整合自然及社会科学思考最为深入的哲学派别,为“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其创始人Roy Bhaskar(1944~)出生于伦敦,父亲为印度人,母亲为英国人,受英国教育,长大后进入英国牛津巴里奥学院(Balliol College),攻读哲学、政治与经济。博士论文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因而开始思考科学哲学的问题。

他的哲学在其早期著作《一个实在论者的科学观》中称为“先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Bhaskar,1975);在《自然主义之可能性》中又改为“批判自然主义”(critical naturalism)(Bhaskar,1979),后来因为他既反对实证主义,又拒绝“后现代”的挑战,但却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主张理性科学及哲学的解放潜能,所以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改称“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

“批判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于本土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跟我所主张的多重哲学典范结合,可以作为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凶此,我决定改写《社会科学的理路》,增加“批判实在论”,及“多重哲学典范”两章,具体说明:“批判实在论”和“多重哲学典范”相互结合,如何克服本土心理学所面临的各项难题,并于2013年出版该书第三版(黄光国,2013)。

7.含摄文化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会知道我的学术主张后,极感兴趣,于2010年12月组成“本土心理学推广小组”(Task Force for Promoting IP),由Louise Sundararajen担任召集人,吸引了世界各国心理学者参加。

2011年8月4~7日,美国心理学会在Washington,D.C.开会,“本土心理学推广小组”以“重新认识世界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心理学”(Reclaiming World&Culture: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the Globalizing Era)为题,组织了一项研讨会,我宣读的论文题目为Linking science to culture:Challenges to psychologists。在这篇论文中,我很清楚地指出:发展本土心理学的目的,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Shweder et al.,1998),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一方面说明人类普遍心智,一方面说明特定文化中人们特殊心态,以解决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8.多重哲学典范

这篇论文刊出之后(Hwang,2013a),Allwood(2013a)认为兹事体大,立即写了一篇长文,针对我的学术主张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投给该刊。我立即写了一篇《以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Hwang,2013b),针对他所提出的十九项问题,一一作答。

我原先以为:如此巨细靡遗地回答他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这场辩论应当可以告一段落了。不料他仍不死心,又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本土心理学中经验取向之文化概念之优点》,说明他的学术主张(Allwood,2013b)。我细读之下,发现他对科学哲学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实证主义的经验研究层次,因此以《科学作为文化中有深层结构的一种文化:跨越心理学里的实征研究》为题,引用“批判实在论”的观点,说明心理学中三次典范移转的意义,最后并引进一段孔子的名言,奉劝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9.本土心理学之“道”

任何一个学术活动一旦找到其哲学基础,这个运动便已经找到它的“道”,而将逐渐丧失其“运动”的性质,除非有人能找到比它更有说服力的哲学,来与之竞争。华人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由杨国枢教授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始提倡,历经三十余年的推广和发展。2009年,我出版《儒家关系主义》一书,其英文版,改以Foundations 0f Chinese Psychology: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为名(Hwang,2012),由Springer出版。当我以“批判实在论”和“多重哲学典范”作为这本书的哲学基础时,华人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可以开始向国际学术社群推广,并接受国际学术社群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来,华人心理学研究在台湾耕耘播种,将来必然在大陆开花结果。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分组的成立,正好恭逢其盛,接上这股“气”。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吸纳西方文明的菁华,发展本土社会科学,以建立华人自主的学术传统,将会成为这一代华人心理学者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