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中市汉台区油菜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中市汉台区油菜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台区油菜高产创建工作全面实现了总产增加的目标,特别着力于品种、育苗、移栽、施肥、防病等五大生产环节上下硬功夫抓技术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创造了陕西省百亩连片油菜产量最高纪录,平均产量达4 012.5 kg/hm2,比全区平均增产1 623.0 kg/hm2,获得省、部验收专家组的肯定[1]。现就其高产创建确保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探讨,以全面提升汉台区油菜高产创建水平。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油菜生产在品种、育苗、移栽、施肥、防病等环节仍然存在先进技术配套率差、集成高产技术贯彻到位率低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供应品种多。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选不好品种,有的农户选种后多年一直种植该品种,若不及时更换,会造成实际生产力下降,甚至减产。二是培育壮苗上,存在着苗不足和苗不壮的问题。苗不足是由播种不精细,出苗、成苗率低;加之秋季遇连阴雨,低温高湿化苗造成的[2-3]。苗不壮其中移栽苗不壮,是由苗床地准备不足及管理不及时等造成的;越冬苗不壮,是由移栽较晚、田间湿度过大、管理不到位等造成的。三是移栽上栽植群体偏小,即实际密度较小;而且栽植方法不规范。四是施肥方面种类单一,肥料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不合理。五是病虫草害防治上,特别是菌核病防治中,存在种子、土壤带病;生长环境中有病原传播中心;农户重视不足等现象。

2对策

2.1选择良种

针对市场上油菜品种多、不适合当地用种和品种退化等问题,推荐选用由陕西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育成的、全生育期在250~260 d的优质良种。2011年在武乡镇毛寨村百亩攻关田全部推广种植秦优10号,取得平均产量4 012.5 kg/hm2的高产成绩。而且要求3~5年后注意更换品种,以免品种退化而造成生产损失。

2.2培育壮苗

做好生产计划,按1∶(5~6)留足苗床地,汉台区采用农户自育结合专业育苗的办法,保证了当年百亩片能足苗移栽。采用肥床育苗,即增施有机肥培肥苗床,精细整地,一播全苗,加强肥水管理,以培育移栽壮苗;在秋雨季节,防止低温高湿化苗死苗;移栽壮苗并在换衣后,注意排水降温,结合利用中耕、培土、追肥等管理技术培育越冬壮苗。针对湿害,在水稻勾头后及时开通三沟,排水降湿;移栽前后或秋雨前后清通三沟;3月结合中耕培土理清三沟;在油菜终花期打三叶通风降湿,降低危害。汉台区用开展百户竞赛和奖补结合的办法,使示范片开三沟达99.1%。

2.3合理密植

合理的群体是夺取高产的基础。建议稻、油熟制区域采用等行双苗移栽模式,保证移栽10.5万~12.0万株/hm2,而对生育期长、大株型品种和高肥田适当稀植,反之宜密植[4]。要求在10月上旬,苗龄35 d前移栽并拉绳定距,选壮苗规格移植,栽后加强管理。据调查,毛寨百亩示范片,壮苗移栽高产期的占98.6%。

2.4配方施肥

平坝稻田以纯氮180~195 kg/hm2、纯磷75~90 kg/hm2、纯钾75~90 kg/hm2、纯硼15 kg/hm2为首选配比,并将氮肥总量按5∶2∶3在移栽期、移栽换衣后及越冬前分期施入。据统计,全区配方施肥面积占89.3%,百亩示范片达98.4%。

2.5防治菌核病

一是注意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二是在初春发病季节注意勤观察,一旦发现病情要早治,对于上年发病中心及连作田块,要高度重视,做到早防、早治,以免蔓延造成损失。汉台区利用机防队联防优势,在示范区油菜防病时期统一进行联防联治,防治率达100%。

2.6聘请农民技术协理员

汉台区采用以上集成技术,并邀请农民技术协理员,狠抓技术培训和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了各项技术措施在生产环节应用的到位率,基本解决了生产中的障碍,促进单产大幅提高,创造了陕西省百亩连片油菜产量最高纪录。尤其是聘请农民技术协理员的做法,农民技术协理员既是农民,又是技术措施的宣传、指导员;既是农民中的榜样,又是各级组织的排头兵、联络员,其解决了技术推广和农民生产2条线,技术措施与农户种植有差距的生产现实问题;同时也延续和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结构,使诸多先进技术措施得以在农户中贯彻应用。

3参考文献

[1] 杨玉珠,杨卫国,张晓兰,等.隆阳区油菜高产创建集成技术应用成效显著[J].耕作与栽培,2011(4):64-65.

[2] 王正国,王顺寿,周玉刚.柴达木盆地都兰县油菜高产创建工作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38-139.

[3] 伍保忠,高鹏寿,张朝林.创新完善推广机制推进油菜高产创建[J].中国农技推广,2011(6):12-13.

[4] 刘建艳,吴新军,刘柯江.油菜高产创建组装栽培配套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