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拉莫德“犹太式幽默”的文化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拉莫德“犹太式幽默”的文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美国犹太裔作家马拉莫德创作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作品中犹太幽默的运用,这种幽默即使在他的严肃小说中也随处可见。马拉莫德以悲剧渗透人生,又以喜剧参悟人生,这实际是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让人在幽默中体味到犹太人的智慧和思想。

关键词:马拉莫德犹太幽默文化思考

马拉莫德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展现了美国犹太人生活的艰辛和精神危机。他的创作中包含着典型的犹太式幽默,特点在于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界限,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涵,让苦难成为嘲弄的对象。这种独特的犹太式幽默所具有的悲喜效果展现了犹太人抵抗和超越世俗生活的悲苦以及面对黑暗和苦难的坚忍。纵观马拉莫德的作品,他所善用的幽默往往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愉快。在描写痛苦时,他把甜美加进其中,而在描写甜美时又撒一把辛酸进去,使人得意时念着痛苦,在痛苦中又能转悲为喜。

犹太人的幽默

纵观犹太人的历史,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悲剧,他们反抗命运的主要手段是得到上帝的拯救,从而获得灵魂的慰藉。然而几千年来犹太人的生活充满着苦难与绝望,于是幽默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动力。幽默让他们战胜世俗生活的无聊,同时幽默也让他们更具魅力。犹太人笑在脸上,苦在心里;笑对自己,哭对上帝。幽默成了他们鞭挞世界、寻求自我超脱的利器。

犹太人的幽默分为两种:一,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犹太人的幽默通常是大智若愚,超然于苦难之上的。这种幽默实际上表达了犹太人对其民族身份的双重心理。犹太人因其“上帝选民”的身份,常有一种民族优越感。然而现实却使他们时常要受到他们眼中那些“”的摆布和欺凌。这种落差使犹太人开始嘲笑人类的贪婪和虚荣等弱点。犹太人认为,这些“低于”自己的因未成为上帝的选民,从而走到极端狭隘的心理边缘,所以才妒忌自己从而敌视和迫害犹太人。从更高远的“历史―文化”坐标上审视这种民族心理,人们不难看出这种文化的“尴尬”处境。犹太人一边受难,一边优越,他们在无可奈何时滋生出宗教迷幻意识和民族优越感,这种状态本身就极其可笑,让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这种文化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既有喜剧的成份,又有悲剧的色彩。

犹太人的另一种幽默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犹太人喜欢在平日生活中谈论一些稀奇古怪、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每每谈起这些事情,都跟司空见惯一般。这就使得这种谈论方式本身就带有一种荒诞不经的喜剧色彩。马拉莫德在创作中尤其偏爱这种幽默,即把一些奇异超自然的东西煞有介事地引入到作品中来。

黑暗里的温暖

马拉莫德善于用奇特的方式进行喜剧描写,构成了作品的中心情节。在小说《莱文天使》中,马拉莫德描写了一位黑人犹太天使,与人们头脑中上帝的意象不同的是“莱文天使”虽是上帝的使者,但却与光明无关。莱文不但是个黑人,而且衣衫褴褛,对自己拯救人类的能力非常不自信,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在酒吧、妓院、夜总会厮混、调情、赌博,完全一副颓废堕落的模样。小说中他下凡到犹太人尼斯契维兹家中医治他重病的妻子。尼斯契维兹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是一个穷裁缝,他一生连遭不幸,店铺失火,儿子战死沙场,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从此销声匿迹,他的妻子卧病在床,自己又得了腰病。如此多舛的命运让他不相信这个黑天使,觉得他是个骗子,“如果上帝给我派来了一位天使,那为什么是黑人?他们多数是白人,为什么不给我派来一位白人天使?”尼斯契维兹拒绝接受黑天使的帮助,于是,料想自己的使命无法完成,黑天使便开始在下等酒店中鬼混。几番周折之后,主人公尼斯契维兹终于克服了对黑天使的偏见和疑惑,同意再次请他回到家中来帮助妻子治病。

马拉莫德所描写的这个“黑天使”,与常理思维中的天使不同,比如他到下等酒店鬼混,比如他可以给人治病,直至后来裁缝发现有个黑影拍打着美丽的黑色的翅膀向高空飞去。这个黑天使本没有翅膀,但是在医治好了裁缝妻子的病时却长出了翅膀,这真的是一件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事情,但这却是马拉莫德的幽默之处。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不应以肤色取人。犹太人虽遭遇了许多不幸,但不能因此随意怀疑他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黑人也只有在帮助不幸者之后,才会得到道德上的升华。小说最终按照马拉莫德的信念去发展。在小说结尾处,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相信我吧,到处都是犹太人。”这便是马拉莫德那句名言“人人都是犹太人”的最初版本。这也是马拉莫德在他的犹太文学创作中所坚持的信仰。

人人皆知的犹太人生存境况在犹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住在最脏最破的街区,又黑又暗的楼梯,室内残破的家具,没有门牌号,只有用粉笔或铅笔写在门上的“名片”。但是他们在这样常人无法忍受的恶劣环境中却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他们所坚持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从未泯灭的人性良知,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文学作品的文本内是一个个鲜活的犹太人,而文本外则是更多善良的人们对犹太文学主题的深刻思考。

悲剧中的超脱

对于一个具有悲剧性历史命运的民族来说,犹太人只能用“悲剧式的自嘲”对自己进行末日的审判,从而赢得弥赛亚的救赎。这不仅是“犹太式幽默”形成的宗教机制和必然,也是犹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

马拉莫德十分注意运用犹太式幽默缓解作品中的悲剧氛围。在小说《店员》中他成功刻画了莫里斯・鲍勃这个人物。鲍勃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他能以坚忍的毅力去承担生活的一切苦难,又以坚定的信念善待生活。这个人物形象界定了“犹太性”这一概念,即犹太人用忍受苦难和积德行善来救赎自己。众所周知,“救赎”是几乎所有犹太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文学母题,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救赎自我的同时完成对非犹太人的救赎,小说中的这个人就是弗拉克・阿尔平。他是一个穷困的意大利移民,由于生活所迫成为了小偷。在一次抢劫中,他被莫里斯・鲍勃默默忍受苦难的力量所震撼,于是决定来到他身边成为他的伙计,在这期间阿尔平恶习不改,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但鲍勃都一一忍受,他的道德力量感化了阿尔平,在小说《店员》的后半部分,弗拉克・阿尔平为鲍勃一家辛苦劳作无私奉献,最终他皈依了犹太教。

小说中莫里斯・鲍勃的葬礼是这样描写的。鲍勃的妻子和女儿正在准备为他下葬,一家人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可就在这时,弗拉克・阿尔平出现了。他偷偷观看鲍勃的葬礼。葬礼结束前,女儿为了向父亲表示哀悼,向父亲的坟墓丢了一束玫瑰花。阿尔平不知道所丢何物,便挤上前去观看。结果一不留神,掉进了坟墓,这让当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然而,在葬礼这个如此严肃的场景安排这样一幕让人哭笑不得的设计却是作者有意为之。这种安排一方面缓解了作品中的悲剧氛围,另一方面也给读者一种强化主题的提示。弗拉克・阿尔平的这一幕跌落,具有一定的道德升华意义。他掉进坟墓最终爬出来,实际上这种“一下一上”的含义,恰恰表明了莫里斯・鲍勃用他的死来“救赎”弗拉克・阿尔平。类似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描写在小说中并不少见。比如弗拉克・阿尔平在预谋抢劫时从地下室出现,到他后来改过自新,又大言不惭地坐在店里应对顾客;而莫里斯・鲍勃本在店铺接纳顾客,但受到骗子怂恿,想纵火烧店捞取保险金。这时,他走进了地下室。马拉莫德还是用这种“上”和“下”的位置转换,象征性地揭示了两个人的道德品质变化。

结语

马拉莫德通过小说的形式对无处不在的苦难作了反思,对犹太人的坚忍精神给予了肯定,对他们的艰难环境表示了同情。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的犹太人,是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也不管生活多么艰辛,都生生不息,顽强生存的犹太人。也许犹太人早就懂得重压下的嘲弄只是暂时精神上的慰藉,但是他们仍然执着地用自己特有的幽默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在荒诞不经的生活中祈祷着弥赛亚的救赎。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马拉莫德.马拉莫德短篇小说集・序[M].吕俊,侯向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付勇.伯纳德・马拉莫德:一位独特的美国犹太作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贺雄飞.傻瓜书:“犹太式幽默”中的智慧与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2010.4

[4]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