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联合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IS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64例IS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给予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螺钉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前后椎间隙变化、腰椎前凸弧度变化等方面对比均无差异(P > 0.05),且植骨均达愈合标准;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ISS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手术患者创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峡部裂型腰椎滑脱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c)-0069-03

腰椎峡部裂指的是单侧或双侧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导致连续性中断,也称为峡部不连或椎弓根裂,若该椎体向前滑脱,则称为腰椎峡部裂型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ISS)[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是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下腰部及下肢疼痛、功能障碍的病因,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以第4、5腰椎最为常见。该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先天性因素、创伤、发育障碍等多种学说[2]。患者可因腰椎稳定性变差、椎体滑脱、关节突增生、椎间盘退变、峡部缺损处县委组织增生等导致椎管狭窄或神经根受压、粘连等导致腰腿疼痛或功能障碍。长期以来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以及复位内固定等手术在本病治疗中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及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等在骨科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笔者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联合的方法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江航运总医院骨外科2007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ISS患者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4~63岁,平均(47.6±14.3)岁。滑脱程度为Meyerding Ⅱ度者39例,Ⅰ度者25例;病变节段为L4~5者37例,L5~S1者27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腰骶部、臀部疼痛,合并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程度感觉减弱、反射减弱,功能障碍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度、病变节段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材料 椎弓根螺钉为钛合金材料,角度有5°、10°、15°三个型号。椎间融合器为螺纹状方柱形聚醚醚铜材料所制,型号有8/10/12×22/26 mm 6种型号。融合器设计特点:表面棘状突起、中空、多孔,具有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等优点,且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疲劳耐受性及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生物力学性能。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取俯卧位,经X线定位确认之后,自腰部正中行8~10 cm长短切口,显露椎板、横突根部及关节突,根据Weinstein解剖法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点进行定位,并于滑脱阶段上、下位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连接螺钉及螺钉棒,将椎间隙撑开,再将提拉椎弓根螺钉的螺母拧紧,复位滑脱椎体,再次X线透视,复位满意后,将椎弓根系统紧固,之后行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摘除髓核,去除部分软骨板,并将试模打入间隙,并用X线机透视,确定模的位置和融合器规格,并根据试模规格选择融合器。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对侧减压小关节突切除较少,融合器自后向前呈45°角置于椎间隙;采用双枚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将两枚融合器自后向前垂直置入椎间隙,并于融合器周围充分植骨。松动固定棒之后再行压缩,保证植骨面、融合器及椎体终板接触紧密,并紧固椎弓根螺钉的螺帽,术毕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48 h。

1.2.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必要的抗生素防治感染,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 mg,1~2次/d),连用3~5 d。术后1~2 d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行腰椎X线平片检查了解术中内固定情况,并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1个月,并于之后的3个月内严格腰椎制动,忌行腰椎屈伸动作。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

1.3.1 术中情况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1.3.2 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或过屈位片,Emery法测量病变关节融合节段高度、腰椎前凸弧度,评价手术前后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椎弓根固定、融合处是否存在松动或滑脱等现象。随访中详细询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行腰椎CT检查对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判断。

1.3.3 疗效判定 ①临床效果判定: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进行M2JOA评分(最高分29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明显),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症状改善率:改善率=(术后12个月M2JOA评分-术前评分)/(29-术前评分)×100%。改善率80%~100%为优,60%~79%为良,25%~59%为中,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以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1)。见表1。

2.3 融合椎间隙高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及术后椎间隙增高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5 植骨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经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平扫,植骨均达到上述愈合标准,无骨坏死病例发生。

3 讨论

ISS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骨性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椎间盘继发性退行性改变,从而造成身体重心前移,腰背肌张力增加,椎间孔形态改变,压迫或牵拉神经根、相关肌肉从而引起下腰痛或双下肢疼痛[5]。关于本病的治疗,复位滑脱椎体,对马尾神经及神经根进行减压,并对不稳定腰椎阶段进行固定融合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6]。本病治疗过程中,术中神经根减压、滑脱椎体复位情况以及术后内固定牢固程度、植骨融合情况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融合滑脱椎体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7]。术中神经减压指的是解除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滑脱的椎体对神经的牵拉与压迫,缓解神经跟你症状、恢复神经功能。多选择椎管内、隐窝或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手术,方法多采用全或半椎板切除及节段性开窗术。早期采用的单纯减压方法由于未进行椎间融合,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有术后滑脱继续加重及增生现象,病情有再次复发的可能[8]。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及植入材料研究的不断进展,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9-10]。笔者分别采用单枚、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ISS患者32例,并进行了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手术前后椎间隙变化、腰椎前凸弧度变化等方面对比均无差异(P > 0.05),且植骨均达愈合标准。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1)。上述结果说明,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应用于ISS患者的治疗,能够对病变椎体起到有效支撑作用,使脊柱前、中、后均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使之得到三维固定,降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融合器脱位等现象的发生率[11]。关于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在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经笔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在临床症状改善率及椎体融合率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使用单枚融合器的患者,由于术中创伤较小,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且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术后恢复相对更快。

综上所述,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ISS均可获得较好效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手术可使患者在接受更小创伤的情况下获得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同等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大龙,申勇,张英泽,等.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6):485-486.

[2] Ekman P,Mller H,Shalabi A,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n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umbar fusion on adjacent disc degeneration [J]. Eur Spine J,2009,18(8):1175-1186.

[3] 董玉雷,赵宏.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6):495-500.

[4] 吕会强,刘建波,乔永东.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单双枚方柱型Cage在PLIF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78-1480.

[5] 吴华荣,吴占勇.椎间盘退变在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病理进展中的作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7):1287-1289.

[6] 汪建良,金根洋,于晓华,等.应用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非椎间融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7例[J].中国股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1):69-70.

[7] 张怀成,李程,王太平,等.后路选择性减压RF器械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J].2008,18(2):108-110.

[8] 张传开,赵日光,冯晖,等.不同融合术式联合椎弓根固定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7):20-22.

[9] Hsieh PC,Koski TR,O′Shaughnessy BA,et al. Anterior lumber interboby fusion in comparison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by fusion;implica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foraminal height,local disc angle,lumbar lordosis,and sagittal balance [J]. J Neuosurg Spine,2007,7(40):379-386.

[10] 赵宝林,何凤江,马洪顺.异种骨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5): 526-530.

[11] 范海基,龠阳,黄海溅,等.单枚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J].四川医学,2009,30(5):703-705.

(收稿日期:2013-01-11 本文编辑: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