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被载入国史的乞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载入国史的乞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他是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和慈善家。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山东堂邑,一个地位卑贱到没有名字的人,为了他的理想,开始了长达38年的乞讨生涯。

做出这样被梁启超称为“奇节瑰行”举动,支撑他的理由似乎十分简单:因为他不识字,并且因此而受到欺凌。他好像很自然地就想到:像他这样因为贫穷而不能上学的人肯定很多,所以他要建义学。但是,他一贫如洗,身无长物。他为自己想到的筹款方法,就是行乞。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去了,他一直和母亲行乞为生。现在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没有任何牵挂,于是开始施行自己的计划。

这是一个近乎荒唐的想法,他的理想和他的现实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世人都根本无法理解,觉得他是一个疯子,或者他一定是另有所图。

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道理:如果一种爱足够深厚,它将会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如果一种意志足够坚定,任何世间的困难都不值一提!最终,上天用他的例子告诉世人,地位卑微者,同样可以拥有和实现伟大的梦想l

他开始行乞,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手端破钵,身着破衫,白天四处乞讨,如果运气好,讨到了好的衣物,就卖掉换钱。事实上,他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乞丐,因为他还会拣收破烂、绩麻,晚

上缠线,然后用来换钱。他也打零工,尽管收入微薄,但是他很高兴,因为每一点收入,都使他离自己的梦想更接近了一步!

他不需要住所,每天吃的都是发霉的食物,或者是莱根之类的东西。如果这些也能够换钱的话,估计他甚至舍不得吃掉。

9年过去了,他终于积攒了一笔财富:200吊钱。于是他把钱交给一个信得过的乡绅,代为置田收租。这似乎是世上最纯洁的理财,因为这和他的生活好像没有一点儿关系,因为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整日乞讨!

17年过去了,他积攒了更大一笔财富:230亩田,3800吊钱。他终于可以开始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了。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义趣设为两级。一为蒙学,一为经学。不收学费,一切开支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他自己没有文化,也许他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理想和真诚。义学请塾师,他跪求;找学生,他跪求。每次开学的时候,他先跪拜垫师,然后跪拜学生。对于勤奋的塾师,他跪拜以谢;看到有的塾师白天睡觉,他就默默地跪在榻前,等其起来,请其警觉;对不用功的学生,他跪求泣劝。

后来,他在鸦庄资助建立了义学。

再后来,他在临清建立了义学。

他自己,还是过着与从前一样的生活:整日乞讨。

甚至在请义学塾师吃饭的时候,他也只是站在门外,等别人吃完之后,再去吃一些残羹冷炙。他觉得有知识的人是神圣的:“我是乞丐,不能和先生坐在一起。”在他看来,义学并不是他个人的,他只是在实现上天赋予他的一个使命,在这其中,他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他七次拒绝娶妻生子,终生无家。也许他的家,就是他所建立的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他病死于临清义塾,年59。

临终前,他听到了学生的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这是他的理想,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他用一生完成了这个使命!他成就了他人,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所以他安详而去!

自发为其送殡者达万人之多。遵其遗嘱,他被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从此,他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义学中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了。

因为他伟大的义举,光绪帝颁之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清廷授之以“义学正”名号;他被写入了《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一节中。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国史的,恐怕只有他一个人!

当时的学界泰斗梁启超亲自为他撰写了《兴学节略》以资颂扬。“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这是梁启超对他的评价!

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他是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姓武,没有名字,因为排行老七,所以被人唤做武七。清廷为了嘉奖他行乞兴学的伟行,赐其名为“训”,所以后人都称他为武训。

“训”是典范、榜样的意思。武七为后世留下了中国慈善精神的这段传奇,得此之名,正堪为千古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