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师的“育己”与“育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师的“育己”与“育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20年,对语文教学愈明晰也愈困惑。明晰的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程式做到了如指掌,依自己的习惯教下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困惑的是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窠臼,难有发展,时不时会有“被掏空”之感,脑海中反复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好语文教师?在这样的困惑驱动下,笔者通过反思逐渐厘清了一些问题。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更有尊严地教”,不至于沦为“奴隶”,在“育人”的同时,也要重视“育己”,将“育己”“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从语文教师的意识、语文教师的习惯和语文教师的科研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的意识与学生语文素养

意识决定行动,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意识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师的“育己”,须从确立科学的教学意识开始。语文教师树立了科学的教学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困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叶老的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目的。笔者认为,语文学科要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作了如下界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语文本色。“功利化”语文课堂表现有三。其一,言必称考试。将考试尤其是高考作为提升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的“杀手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不时以考试来恐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考纲、考试说明任意裁剪语文教学内容,所有与考纲、考试说明无关的教学内容一律清除,教给学生的是一个裸的语文考试的知识骨架。这种语文课堂固然可能在一时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但长此以往却形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语文的功利意识。其二,以题海代替语文本真课堂。这种倾向在毕业班语文教学中表现更突出,语文课堂变成了“做试卷”“讲试卷”的课堂,教师通过评讲试卷将所谓语文的重要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在题海中渐渐泯灭了自己对语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退变成做题机器。其三,注重技巧忽视语文审美。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例,解读文本,只是肢解,从段落结构讲到主题思想,注重讲解概念性的知识——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而对文本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好情感视而不见。最终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语文知识概念:写作教学,注重教会学生高考“新八股”,教给学生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若干技法,毫不关注写作过程中学生生活体验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是“善莫大焉”的好事。当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即使应对“功利性”的考试,他们也能应对自如,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语文教师的习惯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直提倡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积累的习惯,这些习惯对于语文学习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教师的很多提倡往往收效甚微,或者仅仅停留在口头要求上,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教师可能忽略了一点,在对学生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有些习惯教师自己都没有养成。而实际上。语文教师也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教师需要阅读,语文教师更需要阅读。随着出版业和网络的发展,也随着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比以前大了很多,如果教师的阅读量仅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那么中年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代沟”会越来越深。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停留在阅读教材和教参这个层面,除此之外的阅读少得可怜。语文教师要阅读什么?笔者认为要注重阅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我们可以从历代先贤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养分,在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于大气、高贵、雍容、华彩的乐章中感受美好人生,在经典阅读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师要阅读学科教学类文章,这些文章是同行们教学经验和思想的总结,通过学习、汲取同行的经验,教师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师要阅读当下学生喜爱的作品,以便能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学20年来,笔者注重了解20年来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闲暇之余,细细品味他们喜欢的文字,与他们交流阅读的感受。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语文教师有了相当的阅读量之后,就可以非常自信地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学生也更乐意、更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说说写作的习惯。苏州大学的朱永新教授认为,如果一位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10年一定能成为业务精湛、有独特魅力的教师。哪怕是一个平凡的教师,即使文笔非常拙劣,每天坚持写作1000字,不要说10年,估计5年也一定会小有名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写作确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也要勇于去写“下水作文”,这样才能更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和困难,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指导,而不只是简单地指出学生作文的优劣与否,敷衍性地完成作文评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语文教师的科研与语文学习效果

很多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科研能力很强的教师。很多时候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行色匆匆,却忽略了课堂中蕴含的丰富的科研因子。在感叹语文名家文章的真知灼见之余,却发现专家的很多话是自己想讲而没有讲出的。笔者认为,研究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同行者。研究的课题不一定要大,学生的作业、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都可以成为教师们研究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将“问题”转换成“课题”。通过研究,将成果回归课堂,解决语文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几年前,笔者针对本人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标签式”阅读教学(教师预设作品的解读方向,在阅读过程中把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套子中引,剥夺学生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肢解式”阅读教学(把阅读文本像“庖丁解牛”一样地分解开来,然后就其局部对学生进行分析)、“题海式”阅读教学(以大规模训练代替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等,进行了“阅读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几种文体概念模糊,课外阅读量贫乏:课堂无法质疑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厘清文体概念—一以课本范文为主要材料,把课本中的范文按文体进行分类,给学生归纳不同文体的特征,让学生达到熟悉文体的目标;其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规定每学期必读书目;其三,鼓励学生质疑——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留下时间,在文本解读中留下空白让学生讨论、思考,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经过研究调整,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成绩明显提高。

笔者认为,在科学的教学意识指引下,在良好的教学习惯陪伴下,在有效的教学科研推动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育己”和“育人”的结合。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