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香阵阵遍荆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香阵阵遍荆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8日,来自湖北的夏中秀等人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上获得“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荣誉。如果说,农家书屋工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大目标,那么,优秀的书屋管理员正好是一把激活农家书屋的钥匙,他们引领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书屋并享受阅读,让书屋迸发出了真正的魅力,也让农家书屋工程折射出更强大的意义。

夏中秀:八旬老人自建书屋

正值初冬,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沉湖镇老塔村,78岁的夏中秀戴好了皮帽,端端正正坐在自家院落改建的“农家书屋”里,看着当天的报纸,等待访客。没多久,12岁的小夏进了书屋,熟门熟路拿了一本《分类作文》,说:“爷爷,我借一本作文书。”

“我的‘生意’来了。” 夏中秀随口开起了玩笑,接着戴起老花镜,翻开借书记录本,刚要提笔写,一看记录首先问道:“你昨天才拿了一本,今天又借一本呢?这本是《分类作文》,回家好好读,不要弄坏啊!”如此说完,他才提笔在借书人一栏写下了“夏诗航”,接着备注了书名、书价。夏诗航是小夏的父亲,夏中秀笑着解释说:“我记不住孩子的名字,就记他父亲或爷爷的名字,弄丢了好找家长赔。”

和全国各地村落中常见的农家书屋不同,老塔村的这个农家书屋是夏中秀自费建成的。1996年,在沉湖镇机关工作了40年的夏中秀退休了。回乡后,“烟无瘾、酒无量,只爱读书看报写文章”的夏中秀在老屋二楼设了私人书房,美其名曰“颐养斋”。为了让更多村民便于读书,夏中秀干脆在家门前把菜园子改建成书屋,还将“颐养斋”中珍藏的《三国演义》《迎春花》等两三百册藏书挪到了其中。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觉得人的一生至少得完成一件事,我选择了农家书屋。”8岁时夏中秀就没了父亲,到12岁便辍学了,识字不多的夏中秀偏又喜欢阅读,第一次读起小说《西汉演义》发现有很多字不认得,他问遍了村中的“老学究”,“乡亲们都是我的老师。”

“辍学不忘再读书”,夏中秀下定决心,半夜挑灯读《三国演义》。当时正值夏季,晚上蚊虫多,夏中秀就着煤油灯、钻进蚊帐读书。他不仅阅读,还背诵了其中的重点章节,至今记忆犹新。就这样,通过问人、查字典,夏中秀读完了《三国演义》。等他转头再读《林海雪原》时,他明显感到轻松多了。可以说,阅读改变了夏中秀的命运。夏中秀自谦说:“身为文盲中的一个小小知识分子,我进了生产队的农会,之后又走出乡村,得以在机关单位工作。”

再回乡村,夏中秀得空出版了回忆录《耄耋回眸》,共32万字。管理书屋,夏中秀从不觉辛苦,反而体味到了一份愉悦感。“有村民遇到‘玶’、‘羹’等字不认识,就到书屋问问我,还有人问我‘耄耋’是什么意思,我就给他们说一说,自己也觉得很开心,有些我答不出的,就找《辞海》帮忙。”

退休前,夏中秀的老上司劝他学点儿“手艺(即打牌)”以打发日子。夏中秀却觉得过日子得讲究质量、活得有人生价值,这是他热衷于办书屋的原因之一。2010年初,老塔村村支书找上门来跟夏中秀商量,将村里的农家书屋搬到夏家。老人欣然应允。当年3月,夏老的书屋挂牌成为老塔村农家书屋,加上村民捐的1890册书,累计有藏书2000多册。

在书屋借还书一览表上,夏中秀登记着借书人的详细信息,从2012年3月20日村民夏德彬第一个借出《科学种菜》一书起,迄今共借、还书1497人次。每年,夏中秀还自掏腰包,花费数百元订购报刊杂志。

有人问夏老:“你两个儿子工作在城市,唯独你居住在乡村旧房,成了空巢老人了,这是何苦?”夏中秀说:“为了报答乡人的恩情。”在《耄耋回眸》中,夏中秀写了一首诗给家乡:“水泥曲径丈二宽,左右摆满买卖摊。一街万伞相挤让,千姿百态成景观。鱼肉果蔬布奇阵,粉面酒饼老少欢。问君何苦旅游远,热闹乡市看不完。”

汪新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70多岁的退休教师汪新民,有句口头禅:“富不丢猪,穷莫丢书。”1998年,年满60岁的退休教师汪新民回到家乡羊角桥村。回家后,常有家长领着孩子到家中请他进行辅导学习,更有少数村民登门造访,寻求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解决在农业产业转型难题。很快,汪新民萌生了一个念头——办一家免费读书的书屋。

办书屋的决心一定,汪新民便开始行动了。他首先从100多种报刊上剪辑下600余万文字资料,装订成120册,分成“励志青春”、“科技知识”等几大类剪报;然后写信给昔日的学生和朋友,希望能“讨”点书;此外,他还拿出部分退休金为村民买书。

有一回,汪新民听说有老师把书卖了,便急忙赶去买书。当时,天正下雨,他脱下衣服把书包好再背回家。老伴见状既心疼又怄气,问他要书还是要命。汪新民笑着说:“都要,淋感冒了可以治,书毁掉了就麻烦了。”就这样到处寻书,到2003年,汪新民在自家低矮破旧的砖瓦房里建起了黄冈市第一家农村书屋——“知识小屋”,免费为村民提供借阅服务。

一开始,来看书的人不多,汪新民主动送书上门,还把村里孩子叫过来,给孩子们讲故事,慢慢地“知识小屋”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孩子们就来书屋学习,就连邻村村民也纷纷来看书、借书。2008年,羊角桥村成为浠水县第一批申报 “农家书屋”建设的村,村里把配送的1200册图书、影碟、报刊和一台电脑放在“知识小屋”。自此, “知识小屋”正式改名为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农家书屋。

为了筹书,汪新民走访了武汉、浠水、英山、蕲春等地的书店,他还给县委书记写信,顺利为农民“讨”到了200册图书。之后,浠水县文化局、县科技局、县图书馆、县新华书店等单位都成为他“讨书”的单位,仅一年就“讨”回了1000多册图书。得知汪的事迹后,湖北省图书馆捐了600多本书,并决定在羊角桥村农家书屋建一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定期换书。此外,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也向羊角桥村农家书屋捐赠了2000册新书、一台32吋液晶电视机和一部影碟机,并花了6800元订购了17个“农家书屋”铁皮专用柜,替换破旧书柜。

10年来,汪新民所在的农家书屋共收集了11类近10万余册图书,创造了上万人次免费借阅的纪录。汪新民还编写了《古典应用文集》、《名人对联故事》等书籍,自费印刷出版并向社会赠送。2011年,汪新民发起了“我为孩子讨点书”公益活动,收到了7000多册图书。随后,他将这些书送给了洗马镇12个中小学。

在汪新民的影响下,老伴顾桂娥成了书屋的义务接待员,常为前来学习的孩子和看书的村民烧茶倒水,提供方便。汪新民女儿的嫁妆也是成担的图书,不仅如此,女儿还在婆家关口镇梅河村办起了免费的农家书屋。前不久,汪新民又开始谋划发展“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选择一些热心于书屋工作的农户,每家配送100册以上图书,每月更换两三次,使文化中心户成为书屋开设的“分店”。如今,汪新民已发展了21家文化中心户,就连邻村村民都能就近看书了。

向宏健:读书“发羊财”

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何立新的电脑中,至今存储着几张湖北省恩施州配送搬运农家书屋出版物的照片:水面上停着一叶小舟,三四个人背着一包包书下船走上山路运书……何立新说:“在偏远的乡村,农家书屋显得尤其重要。”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燕子乡新行村村民向宏健善于从书中寻找致富途径。他曾贷款9000钱买了58只种羊,没想到,当年损失10多只羊。向宏健并未气馁,他分析原因,找来《怎样种好牧草》一书看了半个多月,发现书中所讲的黑麦适合在当地种植。于是,他在燕子乡溪坪村二组租了6000多亩荒地,利用薄膜覆盖技术种植,成功解决了山羊吃草问题。就这样,向宏健养的50多只山羊慢慢地发展到1000多只,从此走上“发羊财”之路。

向宏健深深体会到,读书让自己通向了致富路。为了引领乡亲们一起在书海里淘金,向宏建买了500多册科技书,并腾出自家一间房,办起简易书屋,村民们知道后都跑来看书。鹤峰县新闻出版局得知此事后,借着首批农家书屋和农民读书活动的试点工作,安排县图书馆、县新华书店在向宏健的书屋中新添5000多册图书、100多张光盘。

向宏健管理的农家书屋还充分利用优势,举办烟叶生产,魔芋栽培防病,山羊、生猪养殖,茶叶加工,蔬菜种植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通过普及农业科技,新行村乃至燕子乡的经济生产发生了大变化,烟叶村、魔芋村、茶叶村、蔬菜村等不断涌现。新行村二组农民向卓堂夫妻通过书屋学习,掌握了科学养猪的技术,如今每年出售60多头猪,年纯收入达十万元;新行村五组向才安、向国清等4户农民种植几十亩魔芋,同时开办魔芋粗粉加工厂,每年纯收入已逾六万元,带动周边农村劳力300多人就业……

此外,向宏健还在村里成立了“科技读书协会”,为入会村民制作了会员证,会员们凭着证件看书借书,十分方便。如今,该协会会员已达316人,已开展新科技培训250次,培训人数达18328人次,接待上门科技咨询人员达52500人次,辐射到周边5个乡镇26个行政村。仅燕子乡,农民家庭年纯收入增加到4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21户,给燕子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向宏建农家书屋,被、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为全国基层图书(农家书屋)发行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