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教学法及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教学法及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问题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较有效的教学法。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浅谈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病理学教学

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性、社会性、主动性是它的三个重要特征。

问题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2 问题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目前,教育心理学界正在以一种新的观点来理解学习或教学。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播而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自己获得的,其核心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2.2 问题教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了问题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马氏认为: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基础之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3 问题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形态学科,病理学内容较抽象复杂,不易记忆。目前的病理学教学普遍应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虽能充分体现形态学的学科特点,融图、文、形、声为一体,信息量大,使整个教学过程生态有序,更加形象、直观,但这并没有完全解决病理学枯燥,难于记忆的问题。有的同学听完了课说像看电影,内容太多了,太难学了。这使我想到教学方法有问题,也就是怎样使同学们对病理学这门课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跟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问题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为我的一些应用体会。

3.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如在授课前了解到有学生发热,可让患病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发热的原因、过程、症状、体征,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进行一般检查和观察,无患病的学生,可在课前让学生互查、互问病史,采集典型病例,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学习内容。(1)为什么会发热?(2)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有哪些变化?(3)发热患者在饮食等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互查、互问时认真、仔细,俨然一个医护人员在查房。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感到该课程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从而学习兴趣更浓。

3.2 引入真实病例进行问题教学

在不超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所授内容举一个典型病例。以病例引出问题进行教学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的“水钠代谢紊乱”时选择以下病列:

患者,5岁,因饮食不洁而吐泻2天。病后除喝少量白开水外,基本未进食。其母亲领着患者到某基层医疗单位就诊。诊断为胃肠脱水。当时考虑患者已2天未进食,因而输入10%葡萄糖溶液。当补液到800ml时,患者出现惊厥,同时血压下降。

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学习:

(1)所患疾病是什么?

(2)输入大量10%葡萄糖溶液是否合理?为什么?

(3)输液以后为何病情加重?(如出现惊厥、血压下降)

(4)就诊时正确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5)目前如何处理?(原则)

带着上述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未知的意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慧潜力,不但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组织学生通过自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后,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转化、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在知识方面由“不知”转化为“知”,在能力方面由“不会”转化为“会”,达到激发思维,稳步提高的目的,故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自学,把重点问题、学习方法及相应的复习思考题都列出来。

如讲授水肿这章内容时,就给学生列了若干思考题,如水肿的概念是什么?引起水肿的原因和机制什么?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水肿对机体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再把水肿这章内容重要的知识点化成若干小问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讲解,并对刚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这样可使抽像、枯燥的病理学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4 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4.1 问题的启发性

恰当的问题能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样问题一旦获得解决,不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精神上得到满足,能使学生长久地保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思维充分活化。

如在讲肿瘤这一章节之前,先挂出一张中年妇女肿块图(肿块呈灰白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浸润性生长),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提前预习,该肿块与以前学过的脓肿、结核瘤在形态和生长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可能是什么?如果有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为什么?然后在上课时再引导学生根据该挂图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自然而然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4.2 问题设计的技巧性

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围绕这些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而设计的问题深浅要适宜,目标要明确,如果问题过难,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讲解水肿这章内容时,一开始就提出肺心病心衰患者为何会出现全身水肿?这样的问题学生不知该怎样回答;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则能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设计问题时,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认真思考之后,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如讲水肿时,先向学生提问:正常人为什么不出现水肿?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正常机体调节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来维持的。这样又可引出第2个问题,当这两种液体交换失衡,就可导致体液调节紊乱,出现水肿,那发生水肿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呢?当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以后,又设计第3个问题,肺心病心衰患者为何会出现全身水肿,这样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上课的积极性。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也使学生意识到只有脚踏实地去探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而且这样得到的知识记忆深刻,持久,同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促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义高 教师的益友――“问题教学”理论[J] 北京:比较教育研究,1995(1)

[2] 郑青岳 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J] 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3] 安方明 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 北京:首教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6

[4] 周明诚 彭小云 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M],广州: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5] 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 何夏怡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效果研究[J] 广东中等医学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