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阅读滋养生命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阅读滋养生命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的职责, 通过生命的渗透,让学生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中,真正地享受生命。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品味生命,唤醒生命意识问题,在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欣赏生命、体验生命三个方面谈谈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以走进生活为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呼吸生命的气息,感悟生命的真谛,实现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生命;语文教学;品味;激发;感悟

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里,亦即生活在语文中,语文是个人和世界联系的纽带,他在语文中存在并与世界建立联系,他在语文中展示生活与人生,并在语文中感悟生命的本质意义。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命的阅读,就是与世界的对话,是对生命的感悟。阅读,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生命的积淀,还原文本真生命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就会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就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的跃动不停地撞击我们的灵魂。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并不以死亡为界限。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怀抱的不是一块顽石,而是怀拥着忠贞不渝的富有生命的信仰。屈原选择死,却激活了一个与日月争辉的伟大生命。司马迁选择了令其倍感耻辱、精神极其痛苦的生。司马迁选择生,同样激活了一个永远闪耀光芒的伟大生命。这确实不能不让人在生与死的大门前徘徊沉思。阅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把生命融化为永恒的亮丽,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味生命,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正是因为它的神圣和脆弱,我们才更应该加以珍视和眷恋。珍惜生命的更高追求就是要有责任心、爱心,要让生命充实、充满生气。《我与地坛》所传达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颤。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看似沉寂、荒凉、萧瑟中,实则蕴含着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自在的野草荒藤、摇头晃脑疾行的蚂蚁、稳稳停在半空的蜜蜂、忽飞忽走的瓢虫,还有那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这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使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获得了生命的感悟:和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学界的巨人。作者用瘫痪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天空。他所依附的坚实的地坛,就是对生命执着的眷恋与追求。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四肢健全的我们,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呢?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及行为,从而形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为认识和珍惜生命,也体现在尊重和敬畏生命上,既要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和敬畏别人的生命。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人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而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其实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无谓丧失,是革命的最大损失。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反对“以暴易暴”,提出“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而应当用包容、忍耐、博爱来对抗仇恨。这些思想都已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三、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和困顿。这和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我们要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我们生命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般广袤健动的语言,用压倒优势的篇幅,先给我们描绘出一篇无比壮美的史诗,把每位读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是这雄伟的外境;而后用“人生如梦”四个字一点,点破了人生的本质,这是悲凉的内境。字面勾勒出的画面是志得意满,是功名早成,是万钧之力,是百川之度,这是雄伟的外境;字里行间却隐隐听见作者那哀逝者如斯夫,慕英雄而不得,感今生之渺茫的叹息,这是悲凉的内境。雄伟是主体,但也是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内核。词的主基调仍是雄伟的,积极的。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但他并没有在词中流露出任何伤感的情绪,而是淋漓尽致地挥洒豪迈,通过对古代英雄有歌颂,反映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刚健和个性。古往今来许多人,他们都把生命作为一个过程,他们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举动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想北平》4《今生今世的证据》等课文充满生命的真实,生命的性灵,作者正是在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写出来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汲取的是生命的精华,感受的应该是生命的鲜活与滋润。

总之,生命视角中的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提升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成为戕害学生生命和阻碍学生生命成长和完善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海飞主编余谋昌著:《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1997年6月北京第一版.

[2]赵晓飞:《灌输生存意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

[3]曹动清:《论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8~9期.

[4]李炳才:《感觉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