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三种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三种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新课程改革已过十年之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u年版)》已于去年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新版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的提法、理念在变,但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永不过时!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一、巧设生活情景。活化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旧教材和教师的教学中,有重“复习辅垫”,轻“创设情境”的倾向。我们不否定“复习辅垫”的作用,但“复习辅垫”过多,降低学习的“门坎”,特别是那种把新内容拆分成若干个已学过内容的“拆分式”复习辅垫,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多大的价值,相反的降低了学习坡度,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因而我认为应“少一些辅垫,多一些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智慧插上情感的翅膀,激活思维。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教材单刀直入“写出50以内4和6的几个倍数,找找它们的公倍数有几个,其中最小的是什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以下动画情景:小牛和小马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玩耍,他们慢慢长大了,要干活了,小牛干4天休息一天,小马干6天休息一天,如果他们从元月一号开始干活,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时不干活,可以一起玩一天?请同学们从老师提供的日历上圈出小牛的休息时间,并记录在下方,再圈出小马的休息时间,同样记录在下方,并标出它们同时休息的时间。这样的导入从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一出,学生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有同学算出来了是12号或24号,学生同时发现,写出来的就是4和6的倍数,而12是它们的公倍数中最小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久水到渠成。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思考,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梳理知识脉络,重组教材。

教材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情感需求,梳理知识脉络,大胆重组教材、活用教材,跳出教材教数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才是实现教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如北师大版“周长的认识”这单元,教材按“周长的认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进行编排”。以前按照教材教,结果学生学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再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是在练习中遇到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正五边形等的周长计算时却束手无策,“为什么不会做?”学生回答:“只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其他的没学过。”因此在此次教学时我根据我们班的学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比较强等特点,重组教材,先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书、本子、桌子、树叶等的边长,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节课教学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先回忆什么是周长。

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比一比谁做得比较快,学生为了争第一,在测量计算的过程中就会边测量边思考:怎样能很快算出来,进而发现这些图形的边长都相等,只需要测量一边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周长,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即正多边形的周长=边长×边的个数。

照样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比一比谁做得比较快,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认识到相等的边可以只量一边,通过这样的重组,学生不但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还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六边行等的计算方法,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三、开展数学活动,应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中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讨论、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处理教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