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价值冲突下的德育主体化趋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价值冲突下的德育主体化趋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德育便是塑造灵魂的高贵。然而受各种因素局限,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形式僵化、内容脱节、权威和习俗影响深远等实然之困。将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个体内在的需要统一起来,从单一的、权威性的、灌输型的德育塑造,转向多元的、自由的和互动型的主体性德育培养,不仅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需要正视社会生活当中的种种价值冲突,从生动、复杂的价值冲突中寻找到德育的教材、教机,还原德育为生活服务的本真。

一、德育现状的实然之困

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僵化的教学形式、狭窄的教材内容以及权威影响的左右,使得德育不自觉地游离于受教育者心理需求以外,这些实然之困造成了德育目标和效果之间的落差。

1.形式僵化

德育,乃是以构建主体人格品质为终极目标,如何领悟、体会经验,如何形成、构建观念,如何看待、评价事物,如何规范、约束行为,是德育从外部感知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环节,囿于评级机制滞后,复杂的德育过程被等同于显性的德育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实践。以智代德,以空洞说教代替情感体验,以个别优秀典型代替种种现实矛盾,以救火式的应急处理代替有效的预防建设。形式的僵化,割裂了德育过程,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中介作用,事实上,德育知识的掌握与道德行为实践的发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即知识必须触及受教育者内心深处,才能被理解、认同,进而内化为一种态度,并经过不断的实践行为强化,最终形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选择和固化、系统的行为习惯。

2.内容滞后

德育,因其目的特殊,其内容难免受传统及政治影响。学校德育习惯性地将社会最理想的目标、最高的要求等宏观内容,不论年龄大小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施加在受教育者身上。这种模式和内容,集中展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但缺乏层次感,忽视了受教育者立身做人、品格完善的要求。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公平与效率的相悖,个体和整体的矛盾,多层面的和复杂化的价值冲突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冲击着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而这些内容,还尚未出现在传统德育范畴当中,所学的原则和方法也不足以指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矛盾,对教学内容的失望和误解会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无力感和彷徨感,甚至是道德虚无主义。

3.威权模式

德育既是社会对人的一种要求和塑造,同时也是对个体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承认。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德育更多地是被当成社会主流价值的提炼和放大,社会的至高目标、追求,被当成德育的起点,受教育者则被置于一种被规范的地位。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深刻影响着个体对“德育为人服务”真谛的理解。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甚至将社会与个人、集体与个人对立起来。受教育者甚至产生一种错觉,道德规范成为一种外在强加的束缚而非内在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权威式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难以实现主动参与和体验,达到理解和认同。

二、德育主体化的应然之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多元格局加剧,价值冲突异常突出和显著。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将这种价值冲突放大和强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受教育者在对待社会经济生活、对待他人、对待人生、对待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具备积极的、主动的心理取向。

1.直面价值冲突,尊重主体诉求

单向的灌输式德育模式,多是从现成的事例导入预设的德育知识传授,然而灌输不能代替德育的全部。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是以人为主体和根本的。德育的形成和培养,深受环境和主体自身影响,因此受教育者内在的需要才是德育的切入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丰富其合理健康的需求,疏导和转化非理性需求,才能将被动的德育接受转化为受教育者主动的自我教育,进而内化为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尊重受教育者内在要求的基础上,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积极启发和疏导,帮助其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当中,理清思路辨别是非,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接受,唤醒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主体性德育要求将学校德育的重点从道德标准、规范的传授,转向到思维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理解和认同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德育知识的短期、低效、浅层,迈向长期、高效、深层的心理过程,并内化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才能将德育接受完成从知之到信之,从信之到行之的升华,进而形成自我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才能将片面的强调服从,转化为内在的认同。

2.正视价值冲突,把握德育时机

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尽管复杂多样,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但往往也孕育着德育的最佳时机。因为它们不是发生在受教育者身上,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在这种价值冲突之下,学生的真实情感才会流露出来,这种感同身受才可能触及深层意识。因此,突发现象当中无不蕴含着教育的资源,正是这种看似随机和偶然的价值冲突,把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更能够将价值体系生动地导入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中。

主体性德育的根本理念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唤醒、激发和弘扬个体潜能当中积极、健康和创造性的因素,从而提高自我感受、判断、选择的能力,提高主体意识与自律能力。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价值选择之时,也正是主体性德育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进行自主自觉选择的最佳时机。在各种价值冲突之中比较、辨析和抉择,不但不会模糊社会理想的正确性,反而有助于受教育者对社会理想和目标的理解与认同。

3.应对价值冲突,提炼生动教材

德育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体系,从而保持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否则便会失去其指导性和价值。当前学校德育教材的滞后已经毋庸置疑。高大全的典型形象确实对主流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对最高理想、最高要求的理解是不完整和不透彻的。特别是这些特殊的、极端环境下造就出来的典型缺乏普遍性,受教育者很难感同身受,因此仅仅作为一种浅表的、短暂的刺激也就难以触及内心深处。当身边之事,个人体验当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价值冲突的时候,这些冲突变得司空见惯,也关乎切身,因此,也是生动而必要的。积极地从这些价值冲突当中吸取有价值而又生动鲜活的教材,把抽象的社会理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还能为将来运用价值体系处理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结语

德育有别于有形化的知识吸收和释放,是精神和灵魂层面的潜移默化。主体化德育就是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现实问题、价值矛盾,在教育者的引导、启发之下,通过互动模式和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质。

第一,德育是对个体人格品质的构建,应该充分尊重个体本身的诉求。只有通过个体的自我选择、认同、接受和体验之后,德育需求才会转变成有效的德育品格养成。

第二,德育是社会对个体品格的要求,应该具备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只有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矛盾和现实生活当中,通过自我主动的比较、辨析、选择之后,才能将社会的和个人的理想、信念、追求统一起来。

德育是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正是在尊重人的本置上的一种趋向和必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一课题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