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遭遇瓶颈的香港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遭遇瓶颈的香港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些日子,香港导演杜琪峰的新片《夺命金》在内地上映。影片在专业影迷网站cinephilia评分甚高,于是我专门挑了周日中午去一家影院观看,却发现偌大一个影厅,只不过寥寥数人,上座率不足一成!这部本就冷峻和理性的影片,在空荡荡的影厅激起回响,更显寂寥和冷清,与那头热热闹闹的《碟中谍4》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口碑不错,看来它的票房前景仍不乐观。

好片尚且如此,更别提大量的平庸之作了。近年来,港片的发展似乎遭遇了诸多瓶颈。内地市场为香港影人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各种迹象表明,香港电影所面临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正如香港影评人列孚所言,香港电影“不至苟延残喘,更非奄奄一息,但已危机四伏。”

2011年港片票房不很理想

提到香港电影的发展和前景,前些年专业电影人和影迷们会忧心忡忡。CEDA条款实施之后大批电影人北上拍片,香港特色逐渐失去。为了适应内地市场,香港影人受到各种束缚,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天马行空、恣意挥洒,所以不时有人抱怨“香港电影已死”。

经过2011又一年电影的发展,这种忧虑还在深化,危机在蔓延。香港电影不但在承受着本港特色的丧失,本地市场的失守,而且在内地市场的奔走,步子迈得似乎也不是那么稳健。

2011年港片缺乏振奋人心、推陈出新的“黑马”之作。倒是台湾电影异军突起,杀出一个之前并不知名的九把刀: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港取得了六千多万票房,刷新了星爷《功夫》的华语片最高卖座纪录。这对于香港影人来说多少有几分失落之感。

大多数的华语片,票房成绩也并不很理想,即便是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合拍片。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当年上映时取得了一千万港币的票房,而《画壁》却一下就跌到了四五十万。《白蛇传说》《开心魔法》《竞雄女侠秋瑾》《倩女幽魂》等票房均不足五百万。

港片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也较为疲软。2011年国产片票房前十的作品中,香港导演操刀的合拍片达到了半数,但“含金量”普遍不足,投资回报比并不突出。像《关云长》《画壁》口碑较差,即便是《龙门飞甲》《新少林寺》也被影迷认为新意缺乏,不及原作。另外一些影片,从上半年的《倩女幽魂》,到暑期档的《武侠》,到下半年的《杨门女将》《东成西就2011》,或者遭遇口碑危机,或者票房低于预期,很明显主流观众对这类作品已觉无趣。

曾经独树一帜的香港类型魅力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武侠片,向来是香港影人的拿手绝活,陈可辛的《武侠》甚至发掘出了“微观武侠”、“科学武侠”的新颖概念,加之甄子丹、金城武等明星的联袂出演,观众仍然不太买账。喜剧片的成绩也快速下滑,王晶、刘镇伟、黄百鸣等的无厘头喜剧模式早已不再吃香。时装爱情片方面,有一些作品试图融入到内地的文化氛围之中,比如刘伟强的《不再让你孤单》,但票房令人失望。

2011年滕华搜一部《失恋33天》,以八百多万的投资取得了超过三亿的票房,让业内人士为之振奋。可是这部电影与香港无关。业内人士关雅荻如此评价:2011年,一头一尾,《将爱》与《失恋》,正式拉开内地影片与港片割断脐带的序幕。这一切的变化似乎来得太快了些,随着内地新势力的崛起,香港影人的“北上”之旅似乎再也不那么好混了。

多重的症结

香港电影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不言而喻。内部是大经济气候的不景气,好莱坞电影的一家独大,媒体关注度的降低。曾看到一则关于今年金像奖的采访,一香港记者“恭维”谢霆锋“今年你被提名最佳男配,下一步目标就是拿影帝了吧。”谢少立马翻脸:“我去年就是了啊。”虽说这和媒体人员的素质有关,但从中也能微妙地折射出香港电影的尴尬境遇。

说起世道艰难,尔东升专门在《大魔术师》里设置了几场戏中戏,借以大倒苦水。片中吴刚说拍电影加了点预算,“金主”刘青云便感叹“拍电影太花钱了”;后来他甚至把导演炒了,还来一句“导演多的是,明天就换一个。”

过去,香港影人一向不太愿意受到束缚,在全盛时期,拳头枕头、怪力乱神、狐仙鬼怪充斥银幕,题材全不受限制。而到了内地,便常会遇到多种忌讳,文化差异也是很现实的原因。黄百鸣在接受采访时便列举了冯小刚的例子:《非诚勿扰》在香港遇冷,冯导气得骂观众没品味。其实喜剧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是最难做的,周星驰头发都想白了,几年也出不了一部作品。

为了迎合自己不熟悉的内地口味,很多香港影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在没有自信、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盲目的市场跟风、翻拍经典炒冷饭就成了保守和保险的做法。《新倩女幽魂》《白蛇传说》《越光宝盒》《东成西就2011》《杨门女将》等等都是此类作品,借助原作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借怀旧之情来赚得票房。这些吃老本、创家底的做法,即使在市场上有所斩获,香港导演也透支了自己的信誉。另外,关于跟风滥拍,导演徐克也指出资本方面的重要原因:从资方市场的供不应求变成了老板决定一切,几个高层讨论决定做什么电影。结果是外行指导内行,缺乏创意。

资深影评人魏君子说,看到平均年龄过五旬的大导演还在北上拍大片,真让影迷不禁唏嘘。确实,人才凋零是香港电影面临的又一症结。在内地有号召力的明星,成龙老了,甄子丹消费过度了,最年轻的谢霆锋一代出道也十来年了。女明星更是后继乏力。香港导演在合拍片中不得不使用内地演员担纲主演,如陈可辛锲而不舍地力邀李宇春出演《十月围城》,看中的就是“玉米们”的钱袋和追捧。有才华的导演方面,彭浩翔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风格,在内地年轻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其他很多年轻导演,如郭子键、叶念琛、黄真真、岸西、麦曦茵等,尚属小众来日方长。

艰难中的探索

时至今日,对大多数香港影人而言,除了北上已经无路可走。即便是杜琪峰这样最坚守本港的导演,据说也正在置办自己的北京工作室。他曾说:“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要想办法去适应。这都是时代演变的结果。”他理想中的运作方式,是在内地拍几部投合市场的片子,再回港拍一些自己喜欢的题材。黄百鸣也说道:“谁说香港电影已死?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的影片要拍给全国人来观看,合拍是一种促进发展的手段。”

合拍之路虽非坦途,但也不是说香港影人困境中的探索没有成绩。在内地市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急行军和引路人,引领商业化和类型化的操作,在市场中占领了大量份额,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简洁、高效、商业化类型化的成熟运作,正是香港影人所擅长的,而这也是当下国内电影市场迫切需要的。

内地电影缺乏类型电影传统,香港导演对此则胸有成竹。钟继昌《孤岛惊魂》属于惊悚悬疑,叶伟民《人在途》是公路片的模式,这些尝试在内地都取得不错收益。前不久上映的《逆战》,刚开场的中东枪战及接二连三的动作场面,不亚于好莱坞同类级别的制作:反观内地导演,如今还拍不出这样火爆和激烈的场面。

老牌香港导演徐克也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步伐。《龙门飞甲》与老谋子的重磅大片《金陵十三钗》在贺岁档同天上映,引起了诸多热议话题。影片最终票房超过5亿,不仅实现了盈利,更重要的是“技术控”徐老怪在国内3D技术的开发上又领先了一步,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对今后的发展颇为有利。

除了高投资高回报的商业片路线,以中低成本为主的艺术片路线也有成功的可能。许鞍华《桃姐》在国际电影节上已获不少奖项,作为纯港片今年由银都机构引进,在内地似乎票房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另外擅长国际化路线的艺术大家王家卫,他的《一代宗师》历经多年打磨,今年也有望一现真容。香港影人在困境中的探索注定不易,作为看港片成长起来的观众之一,也盼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带来更多的惊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