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第一财经报人:林行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行止(1940-),原名林山木,香港著名财经报人。他创办的《信报》是香港第一份专业财经报纸,林行止本人也是香港最早撰写财经评论的评论家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一手创办起市值超过5亿港币的《信报》公司。多年来,林行止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政经评论关注经济兴衰、指点社会民生,对香港舆论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对林行止的报刊事业赞誉有加,有人称他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香江第一健笔”和“当今中文世界最成功地将知识和意识形态商品化的文化商人”。
香港报坛的常青树
林行止早年的留英学习和报业工作,为他一生的报刊评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行止1940年生于广东潮州澄海,随父母迁居香港后,中学毕业就进入社会工作。他起初在当时查良镛(金庸)主持的香港《明报》担任资料收集员,由于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深受查氏赏识。1965年,受查良镛资助,林行止到剑桥工业学院修读经济学。留英期间,林行止一边学习、打工,一边为报纸写稿,生活艰苦。后来他把这个时期的文章集结成《英伦采风》一书,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见微知著,富有灵气。虽然林行止后来并没有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但活泼的文风、口语化的文字和见微知著的风格则伴随他评论写作终身,成为他后来写专栏评论的重要特点。
学成后,林行止重返香港并在查良镛创办的《明报晚报》担任经济版副总编辑,这对他后来自办财经报刊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正值香港战后第一个股市狂潮,在大部分报纸都不设财经专版的情况下,林行止独辟蹊径,以财经新闻为《明报晚报》的主要业务;而他本人也运用广博的经济学知识发表财经评论,这使他可能成为香港最早在报刊上比较系统、具体、完整地向读者介绍投资知识和管理理念的报人之一。这种做法正好满足了当时香港民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深受广大市民欢迎,《明报晚报》很快就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财经权威”。而且,《明报晚报》还开设了股评专栏,“这些股评好像都有点石成金之术,几乎任何股票,一经点评,都会身价百倍,股价节节上升。”①事实上,在当时民众对财经资讯相对缺乏,股民对股市相对无知的情况下,报纸所刊登的财经信息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随着《明报晚报》的影响力大增,林行止在该报上发表的专业财经评论、投资分析开始在财经界获得认可,他本人也在报界崭露头角。
主持《明报晚报》三年后,林行止独力创办报纸的知识储备和经济基础准备就绪。1973年7月3日,林行止及其夫人骆友梅与报界老行尊罗治平合伙创办的香港第一份专业财经日报《信报》正式开业。据查证,《信报》是香港第一份专业财经类报刊②,被誉为“中国初开以来的第一份有学术性的经济报章”③。
但自立门户没多久,《信报》就遇到难以逆转的困难。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香港股市持续低迷,以财经为主的《信报》所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报社内部管理也出现了问题。一方面,《信报》投资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影响了利润;另一方面,林行止又办了一份以家庭主妇为读者的《家庭日报》,但该报销量不佳,出版仅数月即停刊。后来,合伙人罗治平退股,一批得力的采编、行政人员辞职,这对已经陷入生存危机的《信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是林行止办《信报》最艰难的时期。据报人回忆:“有时伙计没有工资,林山木连屋也卖掉,而林太更要硬着头皮四处张罗,甚至典当首饰,以解燃眉之急,报社要买面粉自煮浆糊贴稿,情况之差可想而知。”④但即便如此,林行止夫妇依然坚持在逆境中挣扎求存。报人回忆:“《信报》社长林山木是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只睡四小时,经常由朝九做到‘晚’五――早上九时工作至凌晨五时,且不时对下属说:‘我最怕放假!’”⑤也许是上苍被这对夫妇感动,在《信报》生死存亡之际,一位香港投资家伸出援手,借钱帮他们渡过难关。凭借对报刊事业的热情和友人的帮助,伴随香港经济逐步好转,《信报》开始摆脱财政困难。1976年,林行止创办《信报财经月刊》,以月刊的形式报道和评论最新的国际、香港财经局势。至此,以林行止及其夫人骆友梅为主要股东的《信报》公司基本成型。
20世纪80年代,《信报》迈向顺势发展期。当时的香港承接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的势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随着经济发展,香港人对财经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信报》正顺应了这一趋势,满足社会需要,以大量可靠、权威的财经信息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从而在激烈竞争的香港报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其实,《信报》也经历过报海翻波时的危乱和惊险,但它秉持独立的办报理念和品格,不仅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还树立了与众不同的形象。20世纪90年代,新报纸的创办使香港报坛竞争激烈,一些传统老报由于缺乏竞争力被迫停刊。1995年,《苹果日报》创刊就迅即引起与《东方日报》之间的价格战。尽管这场恶性竞争是有针对性的,但其他报纸也被迫降价迎战,以致许多报纸严重亏损,甚至面临停刊的危机。在这场恶战中,《信报》是少数几份没有参与减价战的报纸之一,而且还没有出现亏损的记录。其主要原因是,林行止带领《信报》坚持以权威可信的财经信息巩固报纸的竞争力,最终不仅没有使《信报》卷入损人不利己的恶性竞争中,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香港的报业生态。
事实上,《信报》的公信力得到了香港人的肯定。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对香港报纸的公信力调查显示,《信报》在香港所有新闻媒体中“可信度”排名第一。⑥
香江第一健笔
林行止既是一位资深报人,也是著名评论家,撰写评论伴随了他几十年的报人生涯。
上世纪70年代,林行止在主持《明报晚报》期间已开始撰写财经评论,这不仅使他成为几乎是香港最早在报刊上以评论形式向读者介绍投资知识的职业评论家之一,也为他日后为《信报》写评论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林行止在主持《信报》的三十多年里,坚持每周五天写评论,由他主持过的专栏有“政经短评”、“欣然忘食”和“林行止专栏”。他的评论素来以立场独立、视野开阔、通俗易读著称,在香港评论界享有较高声誉,且林行止本人也被香港及海外华人誉为“香江第一健笔”。
综观林行止的专栏评论,可谓类型丰富、题材广泛。从形式上,有社论、专栏评论和杂文;从题材上,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游记等,可议之事无所不包。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经济评论,这些作品不仅对香港和国际的经济事件多有涉及,而且特别关注香港经济转型和变革,对香港和海外华人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这些评论是30多年来香港发展的缩影,是香港社会民生变迁的历史见证。
林行止评论不仅以经济为主要内容,在立论上也体现出强烈的泛经济化特点。在评论新闻时,林行止往往从经济角度立论,以经济的眼光来解读。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他就发表了多篇从经济角度评论国际政治的文章。以《机撞楼惨剧带出的商机》为例,林行止认为美国国会批巨资重建城市及公共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林行止还说:“笔者相信足以侦破‘’携带武器和炸药的新科技仪器会相继面世,这将使飞机搭客重获安全感,有眼光的投资者则可从中赚取巨利。”⑦也许有人会对林行止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但他提倡的泛经济化立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林行止评论的语言没有矫情和花哨,力争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林行止的评论还把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达到了默契,使文章准确而不呆板,平白如话却文脉依存,很好地处理了文采与易读性的关系,让香港读者大有亲切之感。应该说,林行止把深奥的经济学引入了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既专业又易读的经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一种集知识性、指导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评论形式――经济随笔的形成和发展。
深谙香港社情的评论家对林行止评论给予了较高评价。香港著名作家叶积奇认为,与老一辈香港著名评论家陈霞子、查良镛相比,林行止的优势在于拥有渊博的经济学知识,常能就最新的经济动态引经据典地评论。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杜南发也曾说:“十年前,武侠大家金庸以历史人文睿智,撰写《明报》社评,独领一时,备受好评。今天,被海外知识精英视为不可不读的香江第一健笔,则属《信报》林行止的《政经短评》。”⑧
林行止在经济评论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文化界的认可。台湾远景出版公司将其三十年来7000多篇评论出版成册,这样的成就,在海外华人的评论史中,恐怕也是少见的。中国内地近年来也出版了20多部林行止评论集,成为内地读者认识林行止及其评论的重要桥梁。
与华人评论界的互动
交游甚广的林行止不满足于“独行独坐”的创作状态,他走出书斋,邀约香港及海外华人评论家为《信报》的评论版添砖加瓦,形成与香港及海外华人评论界的互动。
一方面,林行止邀约有实力的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学者和评论家为《信报》的评论版供稿。在他多年张罗下,《信报》评论版不仅成为香港新兴知识分子翘首饶舌的园地,还培养出一批当前在华人评论圈享有一定声誉的评论家,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张五常曾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出版多部经济随笔集,其作品受到及海外华人的关注。张五常坦言:“我今天以中文写专栏略有小成,是始于山木的‘发现’而亲自促成的。1983年,他明知道我没有用中文写过文章,但还是‘礼下于人’地邀我动笔,替我起了《论衡》这个专栏名目,而且每篇稿子他竟然亲自处理。要不是他当年对我不成气候的文稿大声拍掌,我哪有胆量继续写下去?”⑨
另一方面,林行止还把《信报》评论版办成了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迈向快速发展的阶段,香港也涌现了一批新兴知识分子。他们在学术训练、气质和价值观上都与中国传统文人不同,他们需要新园地、针对新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信报》评论版正满足了这批新兴知识分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他们的言论也成为《信报》树立权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该报的评论版也因而群英荟萃、议论生风,成为香港文化界的思想大本营。
应该承认,林行止30多年来对香港评论界作出了特殊贡献,在香港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链条中,林行止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
林行止的报人生涯穿越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跨入新世纪后,他仍然活跃在香港的评论界。林行止的办报经历和评论实践可谓是香港职业报人的一个传奇,而这部传奇在他花甲之年依然不断被刷新。世纪之交,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分别授予林行止荣誉博士学位。可以说,林行止所受到的瞩目、所取得的成绩是凭着他专业的办报理念和对评论写作的执著追求,一步步走出来的。林行止的报刊事业、评论写作已经和他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尤其是他的经济评论,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的新闻作品,成为香港近30年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
注释:
①易宪容:《走进林行止:其思想及其人》,载《经济门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页。
②梁亮:《林行止――公认的“香港第一健笔”》,载《行止行止》,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151页。
③⑨张五常:《〈信报〉现象》,载《行止行止》,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49页、50页。
④⑤汪学君:《林山木创出“印银纸”神话》,《行止行止》,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28页。
⑥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0页。
⑦⑧林行止:《机撞楼惨剧带出的商机》,《信报》,2001年9月20日,8版。
参考文献:
①峻焕编著:《香港忧思录》,香港:共和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②易宪容:《走进林行止:其思想及其人》,《经济门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③陈昌凤:《香港报业纵横》,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06级博士生)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