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美国的三点感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美国的三点感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反对美国总统布什违反联合国章程去进攻一个国家伊拉克的。但去年夏天,赴美探亲,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我们接触那里的一些人和事,有点感觉:令人回味。

残疾人的感觉

2002年10月上旬的一天,我们从费城郊区乘坐公交车到市区,行至繁华地段时,忽然响起铃声,这时,坐在前排的六位乘客,包括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年人,都让出座位,缓步向后面移动。

见此情景,我不解地问坐在身边的女儿“怎么回事?”“下一站有残疾人要上车了”,女儿说着,车已停靠在站台边。我们从车窗朝外望去,只见一位坐轮椅车的女子独自在等候。

汽车停稳后,黑人女司机迅速按动电钮,打开车门,放下特制铝板,女残疾人将电动轮椅车开进车厢,司机和乘客一起动手,将轮椅推到被掀起座板的座位里,挂好钩,系上安全带,共用了5分钟,我注意到,公交车第一排,每边有一个供残疾人使用的座位。平时,乘客可用,一旦残疾人上车,则将座板掀起,由残疾人坐。

还有一次,我们去美国著名的长木公园参观。园区很大,游览一圈约需三、四个小时,一路上我们不时遇到一些坐电动轮椅的游客,沿着茂密的林间道路穿行。这种车子轻巧、灵活、安全,乘坐的有残疾人,也有老人,显得非常悠闲自得。我喜欢这种轮椅车,于是在游园结束后打听个究竟。原来这是公园专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准备的,凡符合条件者,可免费借用游园,而且公园还负责教会使用,不收取费用。

后来,我多次见到残疾人开这种轮椅车上街,而没有家人和朋友陪伴。一次,在住家附近散步,一位残疾妇女乘坐轮椅车快速从身边驰过。车上插着一面黄色小旗,车架上挂着四、五袋从商店购买的食品,见到我们时,还转过头招手致意,显得轻松自在,从后面开来的小汽车也放慢了速度。

记得初到美国与女儿一家乘车进城,常为找不到停车位犯愁,一次,我们的汽车在市中心广场附近转了好几圈寻找车位,我忽然见到远处有空车位,连忙指给他们看,女儿说:“我早已注意到了,不过那是残疾人专用的,占用会受重罚。”当再次经过此地时,我见到残疾人车位用白色油漆画了一个专用图形,前后留出的空间也较大,可见在设计时想得很周到。

后来,我注意到,许多超市、车站、地铁、厕所等公共场所的门上,都画着一个简单轮椅车标志,都是为了便于残疾人使用的。一些厕所便池较高,两边有扶手,残疾人使用时很方便。这里,似乎一切都为残疾人开绿灯。

小学生的感觉

暂居美国,我们负责接送小外孙上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仅八、九分钟,本来是可以自己走去的。据说,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儿童,不得单独外出或独自在家,要有家人陪伴。再说,去学校的路途中,还要穿过10来米宽的马路,为了安全,我们坚持接送。

第一次送小外孙上学,发现途中情况比想像的好得多。在路口,见路边竖起三块牌子,一块写着“学校”,一块写着“停”,另一块写着“15”,是限制汽车时速的。从远处开来的汽车,举目可见三块醒目的牌子,老远就放慢车速,并在路口的白线前停下来,约二、三秒钟,见前面没有行人过街,再继续前进。

尽管采取这样严格的交通管理,学校还是不放心,特地请人在街口维持秩序,以做到万无一失。清晨7时40分,便有一位年愈花甲的老太太,身穿黄马甲,手持小黄旗,站在马路边。当学生要过马路时,老太太便走到道路中间,两臂一伸,摇动黄旗,从老远驰过来的小汽车戛然停下来。这位老太太很有权威,路过的小汽车都听她指挥。她一心一意保护学生过街,有时过街学生多了,小汽车要停下一大串,老太太很敬业,学生上学前20分钟准时上岗,放学后20分钟才回家。不论刮风下雨,总见她开一辆奔驰牌枣红色小汽车,把车子往路边一停,便上路执勤了。

在美国,中小学备有校车。车体为黄色,可乘坐三、四十人,内设冷暖设备。校车前面有一个圆牌子,上面写了一个“停”字,汽车一旦停下来,这块牌子便像手臂一样伸出去,过路的车子就会让开,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在这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迷路的感觉

刚来美国时,女儿一再叮嘱我们: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英语,不要独自远行。

女儿家住费城近郊小镇上,每次外出购物和参观,都是女儿、女婿陪伴。

两个月后,女儿为我们办了免费乘车证,加之时间渐久,对行车路线比较熟悉,便萌生了独自进城逛逛的念头。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从城中心返回时,女儿送我们上了地铁,然后由我们转乘无轨电车。应该说,这是一趟驾轻就熟的行程。谁知转车时,我们错搭上一辆公交车,下车后,才发现眼前的街景变得陌生了。

此时正是中午两点,太阳当顶,异常闷热。老伴说,赶快找警察帮助,我朝四周看了看,全是一片住宅,栋栋别墅相连,上哪去找警察?正当我们犯愁时,有一位中年女士,穿着红色短裤,赤着脚,从家里出来,我们快步迎上去,送上女儿给我们写的字条,上有女儿、女婿的电话,还有他们的住址。女士看过纸条,不断打手势,好像是先朝前走,再向左转,再向前,如此如此,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仍一筹莫展。这时,女士迅速进自己家中,取出一部手机。很快,这位女士与女婿通上话,交谈一会,将手机递给我老伴。女婿在手机上对老伴说:这位女士说,你们迷路了,但你们现在何处的位置我也不清楚,因此,这位女士打算开车送你们回家。

真是喜出望外,我们从内心感谢这位女士!

于是,在这位美国女士的热情护送下,我们终于回到女儿家中。

下车时,我们诚挚地对这位女士说:“谢谢,非常感谢。”这位女士说:“不用谢,在这里,送迷路的人回家已是一种习惯。”

我们想:要是美国能对伊拉克这么讲礼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