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让化石活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让化石活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石,对于十二三岁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总是陌生的,即使他们在博物馆里见过化石,要正确认识化石,并初步解读化石所承载的秘密,依然困难,因此,学习《化石吟》,能不能让化石“活”起来走近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所有文章都与科学普及密切相关,尽管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离学生还是有一定距离。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这一章教学的共同点。新课标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要达到这些要求,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借助网络,把学生的思维与生物进化史链接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想象与探究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一首科普知识抒情诗。诗人张峰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想象、丰富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讴歌了能够讲话的化石,为学生展示了多幅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奇观,也让他们从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那里,获取了许多许久以前的信息。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语言的优美、意境的奇丽,我首先借用了网络上的吟读,让学生静听,带领他们的思维在神奇世界里漫游。窃以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非诵读不能体会本诗之美,不能感受这诗的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韵律雅致。我发现,当网上朗读人读到拟人手法的第二人称用“你”称呼化石时,那种亲切,一下子就让教室里荡起了窃窃的赞叹之音。为了让这种美感进一步渗进学生的心灵,我又引导学生模仿者集体诵读、对读、分读、比读、品读……接连十分钟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字词句之间的情感之美和诗歌整体的韵律之美。

本诗的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巧妙地组成了一系列排比,从个别到整体,由鱼、鸟、树一直推及整个世界,发出了一连串有趣的诘问。当课堂教学进入第二阶段时,我再次选用了朗读,伴随着作者机智的设问:“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我要求学生眼看着电子白板上我录下的课文,并悄无声息地缓缓了不同化石的图片,Photoshop技术与PPT结合,让学生一下子仿佛走进了博物馆,仿佛看到了亿万年前的奇幻世界,个个如痴如醉。而就是在学生睁大了眼、张大了嘴的瞬间,领会了作者说的“沉睡”,知道了什么叫“长眠”,感受了化石的“苏醒”,被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的盎然情趣深深打动了。

这首《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给我们展示出了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试图告诉学生,化石功不可没。学习这篇科普诗歌,应该让学生领略科学的神奇,了解科学家的伟大。怎么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我用网络技术截下了几分钟的《恐龙时代》视频,让学生在线观看。其实,学生对《恐龙时代》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此时此地观看,目的不同,效果也不相同。看完视频后,我问:这亿万年前地球上的神奇景象,是当时记录的吗?学生们笑了。

“那么,今人是怎样推知当年的情况的呢?”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知,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自主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尽量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来“说”一下,仿照本文来一次诗歌接龙更好。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接龙诗歌,本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我没有做很大指望。

活动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的。我的指令一发出,教室里就迫不及待地响起了络绎不绝的喳喳声,各个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

几分钟之后,小手树林般长了起来,学生都希望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让他们走上前来,把自己的诗作投影出来,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仿写的:“你说,最早的鱼儿有没有下巴?你说,最早的鸟儿嘴里是否长牙?你说,最早登陆的鱼儿有没有腿?你说,最早的树儿会不会开花?你是否知道,逝去万载的世界能够重现?你是否了解,沉睡亿年的石头还会说话?你是否明白,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正在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发现,这个仿写,不仅没有改变课文的内容,而且让课文凭添了一份雅趣、一份生动、一份难得的生成性。

为了扩大影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我启动了电子白板配套的录音录像系统,并且及时播放了各小组代表的自创作诗歌朗读……课堂一下子像燃烧起来一样,高涨的热情,连续不断的掌声,就像“心连心”艺术团的激情演出现场。

在要求学生感知全诗时,六个学习小组都经过了认真的讨论,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还悄悄用手机下载了别人的学习成果,不过,他们在认同时,也进行了改编,添加了自己的特色。为了扩大交流,我还是展示了这些学生的理解与收获。

第二小组的代表,把书写出来的意见,反射到了屏幕上:“……诗歌写得情深意切。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一句是诗眼,诗人就是利用这样高超的技巧,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真是匠心独运。”

说实话,我为七年级学生这样灵敏的思维感动了,也为网络技术给予的支撑教学感动了。假如,我们的每节课都能这样,学生还会厌学么?课堂教学的质量还不高么?

感谢网络,感谢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