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灵魂,提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从问题设计、提问实施和提问评价三方面来探讨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有效;策略

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是教学过程转换的“关节”。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力图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赋予课堂提问新的内涵,而有效提问是实现教学质量“增值”的保障。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1.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教内容的教材地位,明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要分析学情,提问必须具有合理性、真实性和严谨性。如,将渗透装置液的半透膜改成纱布,液面将如何变化呢?纯粹是为了教学需要而设计的提问,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因为不可能成功用纱布替代半透膜做渗透装置。缺乏科学性的提问让学生缺乏真实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虚假感,造成思维的惰性。

2.问题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问题设计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因为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浪费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提问失去价值。[2]提问点必须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结合部,让学生从已知中寻找同化新知的“生长点”,并最终使“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如,突然停止CO2的供应,RuBP和三碳酸的量将如何变化?直接提问学生,学生可能就懵了,无从着手。若能给予一定情境提示“试用光合过程图来分析”,有了知识背景,学生很自然就联想到光合过程中物质转换规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因此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旧知同化新知。

3.问题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以学情为出发点,要有跨度和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着眼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如,下图为某白化病系谱图,已知Ⅱ7无致病基因,若Ⅲ8与Ⅲ11结婚,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此题对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学生难以解答,若增两步“Ⅲ8的基因型可能是?Ⅲ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铺垫不仅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而且也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有“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成功的喜悦。

二、提问实施的有效策略

1.提问频度要适量

提问详略得当和疏密有度,真正做到有效提问。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叶绿体有几层膜?仅需回答“是”或“不是”,尽量少问甚至不问。能用一问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如,无膜细胞器有哪些?单层膜细胞器有哪些?双层膜细胞器有哪些?可合成一问,根据膜的有无和数量,可分为无膜、单层和双层膜细胞器,让学生列表格归纳。变机械参与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降低发问频度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问语言的准确和精炼。

2.提问后要有等待时间

尤威(Rowe)指出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卡壳现象;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如,假设你是当农民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光合速率?当时教师没给学生等待时间,被问学生仓促回答,给出提高光强和CO2浓度两种方法,由于来不及思考,其他学生默不作声。若能静待一两分钟,让学生充分思考,再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知识构建就会全面。至于等待时间的长短,视具体问题的难度和学情而定。

3.提问要注重动态生成

提问应具有生成性,学生反应瞬息万变,提问不能故步自封,动态生成包含两方面:(1)抓住时机深化知识。如,“多莉绵羊克隆成功说明什么?”学生都知道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若追问:“为什么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的结果。(2)让学生理解到位。如,“单倍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学生大多赞同,若及时举例,马铃薯的单倍体有几个染色体组?启迪学生理解单倍体是配子直接发育。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参与互动和交流,及时的引导,达到课堂动态生成。

三、提问评价的有效策略

1.评价要鼓励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如,将渗透装置中半透膜改成纱布液面将如何变化?有学生答,液面将下降,这与预设有差异,教师不顾科学事实否定学生的想法,将会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当时教师若能抓住机会给予肯定与表扬,那将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评价要合理深刻

评价应尽量捕捉闪亮点,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但评价也不能空化、泛化和滥化。不论学生答题质量如何,一律都用“不错、很好和真棒”等空泛的语言反馈。缺乏深度的反馈,只会让学生质疑评价的合理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海银.课堂设问的科学化研究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02):114-116.

[2]王志强.生物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原则及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3(06):18-8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