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如损伤时治疗不当,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如负重疼痛,关节不稳定,松动或运动受限,容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本院自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Ⅱ度以上有移位的各类踝关节骨折99例,现将手术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踝关节骨折99例,男66例,女3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岁。青壮年占82%,其中工人占75%。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3例,扭伤22例,机动车致伤34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5例,开放性损伤并脱位8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固定后踝及外踝,其次固定下胫腓关节,再次固定内踝,后修复三角韧带及距腓韧带。固定物采用螺钉或加压螺钉。术后石膏底托外固定,拆线后前后石膏托固定4周后,服药负重治疗。对垂直爆裂骨折,严重粉碎性骨折,用跟骨骨牵,整复石膏外固定,牵引针保留于石膏内。有较大骨折片,且能够重建胫骨关节面者,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克氏针固定。有骨缺损时,可取髂骨植骨,术后石膏管型足背及踝前开窗固定。6周后扶拐被动活动治疗。

2 结果

99例中随访90例,占手术总数的91%。随访时间8月~3年。根据主诉、踝关节功能及外观、X线片征象评价: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无不适,活动稍受限;良,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长时间行走时有轻度酸困,疼痛,背伸及跖屈受限在10~15°;可:行走时踝关节即出现酸痛无力,疼痛肿胀,背伸及跖屈受限在15~20°,X线片显示踝穴增宽在1~2 mm;差,严重疼痛,持续肿胀,跛行,踝关节背伸在0~4°,跖屈小于14°。随访90例中,优51例,良30例,可7例,差2例。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对于各类踝关节Ⅱ度以上的骨折,Burwell和Charnlev等[1]主张,双踝要做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内固定同时,必须注意下胫腓关节的整复与固定。手法整复通常也能复位,但由于局部软组织肿胀,三角韧带及碎骨片的嵌入,往往不易保持解剖对位,加之石膏固定后肢体肿胀消退,松动,易造成骨折处移位,日后将使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形成。故笔者认为,凡踝关节骨折Ⅱ度以上者,均应行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片,手术适应证为:①严重的不稳定性骨折;②Ⅱ度以上骨折有移位者;③内翻骨折,内踝骨折片较大,波及胫骨下关节面1/2以上者;④外翻-外旋型内踝撕脱骨折,尤以内踝中部骨折,骨折整复不佳,疑有软组织嵌入者;⑤足背伸侧胫骨前缘大块骨折者;⑥后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⑦开放性骨折;⑧陈旧性骨折,骨折对位不良,踝关节有移位者。

3.2 胫腓下关节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胫腓下关节单独损伤较少见,常伴有内踝骨折或韧带损伤。所谓胫腓下关节分离是指胫腓下关节彼此间的附着处变松,踝穴增宽,距骨向外后方脱位。产生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条件:①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包括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②胫腓下关节全部韧带损伤,其中胫腓下后韧带断裂也可表现为后踝撕脱骨折;③骨间膜损伤。宋国全等认为[2],下胫腓联合间隙大于5 mm,踝穴间隙不均等,即可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陆宸照等[3]研究认为,术中腓骨复位固定后,将腓骨向后外牵拉,如果有2 mm以上活动度则表明下胫腓韧带断裂。判断有无胫腓下关节分离,多根据X线来决定。正常踝关节前后位X线片显示:胫骨前结节腓骨重叠约8 mm,胫骨结节与腓骨内缘相距2 mm。如果重叠减少及胫腓下关节间隙大于3 mm时,应考虑胫腓下关节分离。但并非所有踝部损伤并胫腓下关节分离的X线片中都能有上述表现。由于损伤后足部的畸形恢复到正常位置或经急救复位而造成原始X线片正位中并不显示胫腓下关节增宽,故易遗漏胫腓下关节损伤的存在,导致治疗上的失误。为避免漏诊,本院常规采用外旋、外展应力下行踝关节拍片,本组共有18例患者采用此方法确诊。

3.3 恢复外踝的长度及生理斜度是踝穴有良好功能的关键 外踝除了作为踝穴的外侧壁外,还是一个重要的负重结构。研究表明,步态姿势中20%的向上力量由外踝吸收。外踝有一向外呈10~15°生理夹角,并且尖端比内踝长0.5 cm,位于内踝后1 cm[4]。在行内固定时,一定要注意此角及外踝长度和位置。外踝位置如有小的改变,并有倾斜和短缩,能明显影响胫距关节负重面,并可使踝关节迅速出现退行性病变。研究表明,距骨外移位1 mm,胫距关节的有效负重面积将减少20%~40%;如外移5 mm,则可减少80%,使局部关节面承受的压力加倍,从而引起关节早期退行性改变[5]。踝穴的完整性依赖于:①腓骨的正常长度以及在胫骨腓切迹中的精确位置;②下胫腓联合的完整[6]。因此,在治疗上如果胫骨骨折位于胫腓下关节之上时,此关节必然损伤,必须作解剖复位及内固定。这样不仅使关节保持解剖复位,也能稳定踝穴的外侧壁。在固定时,应使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拧紧螺钉,这样可使外踝恢复向外的生理夹角及长度。因为距骨的前面较后面宽,如果以距骨狭窄的后部或距骨的中部作为踝穴的宽度,则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就会受限。本组患者有24例在用加压螺钉固定时采用此方法固定腓骨,术后10~14周复查时绝大部分经过功能练习,踝关节功能良好。

参考文献

[1] 过邦辅.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上海翻译出版杜,1991:791.

[2] 宋国全,王焯,丁晟,等.合并腓骨下段骨折与下胫腓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8):563.

[3] 陆宸照,等.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2,7(1):20.

[4] 梁军,于建华,郑得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2,22(0):604.

[5] 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58.

[6] 康维杰,郑连党.螺钉结合管型钢板治疗三踝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