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规划中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规划中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中,我国区域政府也开始关注产业布局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我国区域政府在引导企业集聚时,往往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难以满足产业布局的时间与空间效益目标。并且,在工业园区的定位上,较少考虑引入企业间的互补性;往往较为注重其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有关农业产业布局、城乡间产业布局,以及广义城市下的产业布局问题,便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经济增长;思路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城乡统筹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城乡统筹模式的内在要求,不难看出:改变传统工业反哺农业的拉动形式,而转变为将农村经济体系纳入“广义城市经济”体系之中,在互动共生要求下,实现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中产业合理布局,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

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都强调了产业在布局中由于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以及遵循了自然生产规律,所形成的经济能量外溢现象。从上述逻辑可以得出:西方关于城市规划中的产业布局,更具有科学理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但包含了西方近现代所强调的工具理性,同时也赋予其中了人文内涵。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中,我国区域政府也开始关注产业布局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考察其所的政府公文,不难知晓:诸如,构建经济增长极、获取比较优势等学术词汇被广泛引用。然而,在我国行政晋升机制的激励下,上述城市规划中的产业布局却很难释放出预期的外部性。究其原因,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1)未能满足产业集聚的经济利益目标。产业作为同类型企业的集合,其在做出集聚行为时主要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使然。然而,我国区域政府在运用“看的见的手”来引导企业集聚时,往往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2)未能满足产业布局的时间与空间效益目标。我国城市主管部门在工业园区的定位上,较少考虑引入企业间的互补性;往往较为注重其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互补性较弱的企业通过集聚,难以实现时间及空间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本文以“城市规划中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探究”为主题,便在于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对策。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本文所讨论的城市经济,是纳入了农村经济体系所谓的“广义城市经济”,这符合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同时,伴随着我国以功能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标准。可以预见,城市经济能量的外溢特征将更加明显。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规定,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如下: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区域分工协作要求

城市经济在寻求可持续增长,仍然需要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特别在于目前,以经济区代替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各城市根据自身比较利益、资源禀赋条件,来建构自己的城市产业经济发展道路,将可以获得通过分工、协作所带来得效率性红利。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内部的城乡经济联动,并努力形成有利的区域内分工、协作地位,将推动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城市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考察上述内在要求,不难发现:其都归因于城市规划中的产业布局。即,农业产业布局、城乡间产业布局,以及广义城市下的产业布局。该逻辑递进关系,实则体现为产业布局的系统原理。关于这一点,将给于城市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构建提供思路。同时,还须就该机制进行分析,来增进路径构建的可行性。

(一)企业与区域政府目标函数收敛的机制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区域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可能忽略对产业内企业的利益诉求。受到区域政府官员的晋升机制作用,他们更关注城市在产业布局中的外在形态。这样一来,以功能园区作为外在表现形态的空间地理范围,却难以形成该空间地理范围内企业的区域植根性。归根结底,正是由于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原则,使得产业内部的诸多企业难以获得预期收益。结果,直接造成域内企业流失。最终,弱化了产业布局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为此,区域政府应充分关切企业的利益诉求,在行政引导中努力做到:与企业目标函数形成收敛的机制。

(二)企业集合内部的互补性与资产专用性机制分析

产业布局内的企业间,首先应形成互补性。这里的互补性包括:技术层面的互补、产品层面的互补。其中,技术层面的互补性构成了“斯密动力”的来源;产品层面的互补性,则体现了两大部类间产品物质形态的交换要求。上述分析表明,区域政府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促成企业集合。资产专用性是企业产业集群的另一内在原因,因此,政府还须根据产品内部界面约束度来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集群。

由此可见,分别在激励与技术两个方面满足上述机制要求,便能使得城市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的增长。

四、城市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构建

这里,就城市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阐述如下:

(一)合理布局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合理布局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产业,才能实现。在物流产业的布局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产业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二)区域政府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园区的企业集聚

上文已经阐述了政府与企业目标函数收敛的必要性。这里,仅就如何合理引导提出几个原则:(1)建立企业的利益诉求渠道。产业布局能否带来正外部性,取决于产业内企业的互补性与植根性。惟有建立企业的利益诉求渠道,区域政府通过公权力作为来合理满足,才能实现该植根性。(2)区域政府合理运用税收政策。政府通过运用差异化税收政策,则能引致出功能园区所需企业的显示性偏好。从而,在满足他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引入企业。

(三)城市产业布局应有利于参与区域分工、协作

广义城市经济惟有在开放经济体系内,方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此,城市产业布局从整体上,还须满足有利于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的要求。为此,通过对自身比较优势进行考察,合理建构针对性的产业功能布局。

综上所述,以上便形成了笔者在城市规划中,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民源.供应链金融契合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启示――基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的个案研判[J]. 中国农村金融,2011(2).

[2]唐志武.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3]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