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重工业企业的转型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重工业企业的转型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低碳经济时代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该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介绍,指出了我国重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模式;重工业企业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通过开发和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等,通过改善和创新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最大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模式的转变,不但要求在生产中控制资源能源的投入,而且要求在生产后减少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使企业逐步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方式。

第二,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低碳经济模的发展,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推动了绿色产业与高端新型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高耗能工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和工业生产技术,从而增强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节约机制、提高资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这正是破解资源瓶颈的主要措施。

第四,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既是对环境保护责任的承担,也是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三、我国重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传统经济模式下,煤、石油、天然气是主要生产能源,但由于这些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其价格不断攀升,引起高能耗重工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加重。只有转变对生产能源的利用方式,开发新型能源,走低碳模式才能使企业很好的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最终得到快速发展。其次,21世纪,能源系统将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多元化将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重工业必须适应能源发展的规律,开始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利用新型能源,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二)高碳行业贷款受限

近年来,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开始得到实施与推广,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严控对高能耗行业的信贷。重工业高能耗部门继续走粗放型的发展路线,会使得资金融入成为阻碍发展的难题,所以企业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必然要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模式,适应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得到政府和经济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政策对重工业的制约

面对高碳经济的严峻挑战,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环境政策和投资对低碳模式企业的倾斜越来越来明显,对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方式的打压力度迅速升级,迫使企业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

(四)新产业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模式是当前各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各国探索新经济模式的最明智选择,从长远看,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将逐渐过渡到可持续能源体系,低碳经济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将逐步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提高人类的福利。

四、我国重工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企业自身局限

重工业应主动加快企业生产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改革,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同时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动力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结构,加大企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力度,套谈落后产能的机械设备;调整人才储备结构,扩大低碳技能熟练的人才的储备

(二)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

企业应该加快创新步伐,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增加能源的利用率、逐步降低对高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加快研发新产品,特别是服务性“低碳”产品,在扩展原有市场空间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产品市场。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重工业应该注意加强与国际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四)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和节能减排监测制度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各项经济和法律政策,推动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并通过这些经济、法律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业参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同时要做好节能减排计量等工作,抓紧建立完善专业的监测网络,监测生产作业现场,随时掌握各种数据参数的变化,从而得以及时发现和处置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