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鲁迅大撤退:阿Q要上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鲁迅大撤退:阿Q要上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载:今年暑期开学,各地教材又换血了。有人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有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纪念刘和珍君》。

网上某项调查说,不少“80后”网友,支持删掉鲁迅文章。网友remeo说,他对鲁迅的文章有心理阴影,又长又拗口,老师却要求篇篇会背,“因为背《社戏》,我脸都被打肿了”。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的话,冤死鲁迅也正常。(虽然有商报的网友,替鲁迅大叫冤枉,酷评日:教材改版最大的“输家”――鲁迅也。上榜理由,鲁迅泉下有知,定然“内牛”满面:毙的全是我的大作啊。)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倒是同意网友臧策的观点:“与其继续以往的那种‘歪曲式讲解’。还不如干脆不讲。课堂上不讲鲁迅,反而可以给人们日后自由地解读鲁迅预留下空间”。(见《博联社》臧策的博客《我看“鲁迅大撤退”》)

然而,现在我想的是:这下可好了,阿Q终于不用再去土谷祠栖身了――从此以后,他从未庄那个酒店出来后,不必蜗居在教师手中那卷课本里,可以去社会“飘飘然”地到处飞了,把不准,就直奔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去长住;他的“勋业”将另辟战场……

我揣测:干这件事的人认为,从旧社会里出来的东西。有太多的阴暗面,况且鲁迅先生的文字太过刁钻、生涩和冷峻。与新时代太不合拍,明显是时过境迁,不适时宜。

古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说,如今生了锈的“长枪”“匕首”,即便挂在博物馆里展览,不仅没有观赏的价值,也显得碍眼,最主要是与建立和谐盛世严重不符。

然而,月亮的表面如何光华如水,皎沽如镜。可它永远不愿见人的背面,却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曾在《美国语文》一文说:

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却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先前曾听张中行先生说,英国的课本上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书本则云是德国打败的。有人问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回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教材。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

孙先生对比中美课本,从中看出别有意味的内容:让人“信”的教育和让人“疑”的教育;这让人们知道:先前受到了不真实文本的引导,原来历史还是另一个样子。用欺骗的手段去驯化别人,且还让人真诚的信,培养的只能是大观园里的奴才。

至今我们无大变化的教育。一成不变的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悬殊之处,根本差异,就在于意识的差异,思想的差异,以及观念的差异。

1920年徐志摩第一次赴英国,到1928年再度到剑桥大学叙旧,其间他共有过三次欧游经历,写下《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多篇散文。因为接触到了西方教育的文明和清新,徐志摩痛感中国教育的刻板和落后。他在《吸烟与文化》这篇作品里这样写道:“我们也见到少数有见地的人,再也看不过国内高等教育的混沌现象,想跳开了蹂烂的道儿,回头另寻新路走去。”

“蹂烂的道儿”,可以让人联想中国教育的现状,尽管至今它蕴含了丰厚的养分,但可怕的是,它却仍是那副“自得”的样子,正中了阿Q的圈套。就如当下各地大力挖掘和弘扬“特色”文化,以为这就可以促进文明,繁荣经济,发展社会一样。所以,这次对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撤换,无疑是在为所谓“传承”扫除“障碍”,因为撤掉的,正是一以贯之,对旧文化、旧势力势不两立的“匕首”和“投枪”。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在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我看,鲁迅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这不,阿Q又要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