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涵泳”的词源分析及语义流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涵泳”的词源分析及语义流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涵泳”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和美学的重要话语范畴,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对“涵泳”这一范畴从词源学角度作一梳理,并结合传统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对其语义流变作出适当的探究。

关键词:“涵泳” 词源学 语义流变

“涵泳”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与文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范畴。“涵泳”作为一种诗学话语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并且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习惯和文化心理。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来考察传统文化概念、命题及范畴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本文试图从“涵泳”的文字梳理入手,在字源研究基础上,结合传统典籍的相关文献,对“涵泳”范畴的语义流变作适当的分析

一、“涵”“泳”的词源分析

恩斯特・卡西尔说:“如果我们想要发现把语词及其对象联结起来的纽带,就必须追溯到语词的起源,必须从衍生词追溯到词根,必须去发现词根,发现每个词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形式。”[1](P155)对“涵泳”这一诗学概念进行词源学探究,有利于我们认识其最初的语义内涵。

就词汇的一般构成而言,“涵泳”是由“涵”与“泳”二字组合而成的。

“涵”字出现的准确年代尚难确定,但在上古时期已有此文字的记录。徐中舒所编的《甲骨文字典》收录该字字形为,但对其最初的含义没有作出具体解释。与此同时,刘兴隆所撰的《新编甲骨文字典》也对该字有收录。从现存的相关文献来看,“涵”字在先秦时期的运用范围有限,如在《诗经》中,仅出现于《小雅・巧言》“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一句中。《说文解字》:“水泽多也。从水,声。诗曰,僭始即涵。”[2](P558)段玉裁注:“所受润泽多也。胡男切。小雅巧言文,传曰:僭,数。涵,容也。按涵训容者,就受泽多之义而引申之。”[2](P558)“涵”字的初义为“水泽多”,又由此义引申出“包容、包含”义。扬雄《方言》:“涵,沉也。楚郢以南曰涵,或潜。潜又游也。”[3](P659)扬雄将“涵”与“潜”互训,认为“涵”本义为“沉水游渡”。《玉篇》:“涵,没也。一曰水入船中。”因此,“涵”在字源之初即有“沉潜入水”之义。

“泳”字的初文为“永”。因此,对“泳”字的字义考辨可以从“永”字入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记录“永”字的字形为,从彳,从人,从水。在甲骨文中,“永”字为象形字,象人在水中游泳之形,人之旁有水点,表示“人潜行水中”之义。许慎《说文解字》:“水长也。象水理之长。”[2](P569)“永”作为象形字,象水流曲折蜿蜒不尽之形,故含有“水长流”之义。如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毛传》:“永,长。”[4](P53)孔颖达释此句为:“江之永矣,不可潜行乘以求济。”[4](P53)同时,借“江水长流不尽”之义,“永”字内涵在本义基础上有了延伸,泛指“时间和空间的长远”。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P246)《毛传》解释为:“我非敢以琼琚为报木瓜之惠,欲令齐长以为玩好,结己国之恩也。”[4](P246)这里的“永”表示“时间的长远”。“永”字从而被“长”义所专,并形成了固定的含义。

(1)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尚书・尧典》)

(2)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诗经・周南・卷耳》)

例(1)中的“永”在《尚书正义》中解释为:“永,长也,谓夏至之日。”[5](P39)例(2)中的“永”在《毛诗正义》中解释为:“永,长也。臣出使,功成而反,君且当设飨燕之礼,与之饮酒以劳之,我则以是不复长忧思也。”[4](P38)“永”字在以上二例中均表示“长远、长久”之义。而表示“潜水”之义的“永”则加上水部作为义符,固定为“泳”字。

关于“泳”字的释义,《说文解字》:“泳,潜行水中也。从水,永声。”[2](P556)《尔雅・释言》:“泳,游也。”[6](P98)《尔雅・释水》:“潜行为泳。”[6](P243)由以上注解可知,“泳”字在汉语中有着固定的含义,即“潜行游于水中”。“泳”字在先秦典籍中也较为常见:

(3)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经・邶风・谷风》)

(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周南》)

(5)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列子・黄帝》)

例(3)中的“泳”,《毛传》释为“潜行为泳”[4](P150);例(4)中的“泳”,孔颖达《正义》曰:“潜行为泳,《释水》文。郭璞:‘水底行也’”[5](P54);例(5)中的“泳”,《列子集释》释为“水底潜行为泳。”[7](P56)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涵”字表示“下沉、沉潜”之义;而“泳”字义为“潜游水中”。

二、“涵泳”的语义流变探究

“一个古代民族的语言如果在它的发展期自始至终都保持住统治地位,它就会是一个重大的见证,使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早期的习俗。”[8](P88)在上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对“涵”“泳”二字从词源学角度作了探析。从最初的甲骨文字之义到先秦典籍中的字义,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此二字的基本含义:“涵”表示“沉潜”;“泳”表示“游于水中”。在分别讨论了“涵”与“泳”两个汉字的原初意义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作为一个词的“涵泳”的语义了。“涵泳”的本义应当为“沉游、潜游”,即“自由而从容地悠游于大泽深渊之中”。

从现存文献来看,“涵”与“泳”合用为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左思《吴都赋》:“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跃龙腾蛇,鲛鲻琵琶。王鲔鲐,龟蟮。乌贼拥剑,辟鲭鳄。涵泳乎其中。”[9](P83)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在《撰征赋》中也用到了“涵泳”一词:“羡轻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在飞沉其顺从,顾微躬而缅邈。”[10](P1743)长鲸、轻等鱼类潜游于大泽江河中被称为“涵泳”。这里,“涵泳”仅取其最初的语义,即“沉潜游于水中”。

唐宋时期,“涵泳”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逐渐增多,除了保留有“沉潜游水”这一本义之外,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杜甫《有事于南郊赋》:“是率土之滨,覃醵以涵泳;非奉郊之县,独宴慰以纵横。”[11](2104)《说文》释“”为“王德布,大酒也”[2](P750),又释“醵”为“会饮酒也”[2](P750)。“醵”在古时含义为“聚会宴飨酒食”,所以“涵泳”在此有“咀嚼、品尝”之义,其语义内涵得到了抽象化的延展。“涵泳”在唐宋及之后的诗文作品中,不仅用以表达味觉的感官体验,还表示某种情感的体验或者是心理感受,有“浸润、沉浸”义。例如:

(6)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虽贱不及议而志切效忠。(韩愈《议》)

(7)圣俞公之诗,简古纯粹,华而不绮,清而不癯,涵泳于仁义之流,出入于诗书之府。(汪伯彦《宛陵集・后序》)

例(6)、例(7)以“涵泳”二字表示对帝王恩泽、圣贤仁义的涵括浸润,在语义表达上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宋朝,理学昌明,宋儒将“涵泳”引进理学范畴之列,用以表达对“道”的体认及修身功夫:

(8)入德必自敬。故容貌必恭也,语言必谨也。虽然,悠游涵泳而养之可也,迫则不能久矣。(《河南程氏遗书》)

(9)孟子所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者,正谓精思力行,从容涵泳之久,而一日有以泮然于中,此其地位亦已矣。(《晦庵集》)

由以上二例可知,在宋儒的著述中,“涵泳”在语义上表示的是一种深入体察、沉思和玩味的体道方式。这种方式不在于强力的驱动,而是从容不迫、悠游其中的渐进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体验达到的是一种心灵自由而愉悦的境界,“悠游涵泳”“涵泳玩索”“涵泳浸渍”等词语常见于各类理学著述中。

在宋代及之后的文献著述中,“涵泳”的语义再次得到了转换,从理学范畴话语进入文学及美学批评话语中,其语义为“对艺术作品从音节、字句到形象和神韵的仔细咀嚼与深入体验”,例如:

(1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鹤林玉露》)

(11)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蕙风词话》)

文学和艺术评赏中的“涵泳”,语义较之前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此后,“涵泳”的语词含义逐渐固化,从而成为艺术鉴赏中深入体验作品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的代称。

三、结语

笔者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从词源学角度出发,分别对“涵”与“泳”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献典籍对“涵泳”一词进行了历时性的考辨,探究了其语义的生成和转换过程。这种追本溯源的探究,对当下深入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范畴的话语建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7]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意]维柯.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9]胡克家校刻.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清]仇兆鳌.读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宋]梅尧臣.宛陵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5.

[14][宋]杨时.二程粹言(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5][宋]朱熹.晦庵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李根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