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体浮躁心理不可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体浮躁心理不可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3月28日,四川《成都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22岁女大学生要嫁48岁乞丐》。说是一位毕业于成都某名牌大学即将前往新加坡留学的22岁漂亮女孩,爱上了一位没有自理能力、目前只能靠乞讨度日的48岁落魄乞丐。之后,一些媒体争相报道。《成都晚报》报道的这则新闻,也成了各大网站的热门新闻,点击率和评论跟帖节节攀升,网友展开了激辩,有支持有反对,一时炒得热火朝天。最后,事实证明这是一则假新闻。对此事一直高度关注的读者才感觉受了愚弄。一开始热炒“老乞丐娶女大学生”的各家媒体的公信力也受到了质疑。

这与2004年12月份对杨翁恋的炒作不同,两个原本与新闻不搭边的普通人一下子成了媒体的新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新闻娱乐化趋势已经从名人扩张到一般人,并且愈演愈烈。这种哗众取宠,甚至不惜使假新闻出笼的草率做法应该引起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警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媒体的浮躁心理,这种浮躁心理对新闻事业危害很大,它使得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大打折扣。如果任凭此风的蔓延和泛滥,长此以往更将导致大众文化水准的直接下降。

在中国媒体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日益加剧的竞争势态使媒体不得不亲近民众,贴近百姓,关注热点,以提高新闻传媒整体的竞争力。同时,又使得迎合大众文化趣味成了提高发行量和增加媒体收益的法宝。但是当新闻报道失去了应有的分寸和内在的理性选择、变成了惟利是图迎合消费者趣味的现象时,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一味模仿西方资本主义传播形态中的猎奇性、窥私性的新闻炒作只会在短期内提高人们的眼球注意力,但远非长久之计。当今新闻媒体涉及社会深层关键问题并具有发现价值和扣动人心力量的报道实在太少。而一旦一篇有看点的新闻稿写成后,其他媒体就会蜂拥而上转载传播。无数次的转载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原创力,不具备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有价值的新闻视而不见甚至麻木不仁。只有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观察事件的立足点放在社会大背景中综合思考,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益性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既适应民意又体现教育性的舆论监督工具。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