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奢示之以俭:胡氏父子的廉政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奢示之以俭:胡氏父子的廉政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晋武帝司马炎曾与胡威谈论起家事,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他:“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父亲。”“我父亲清廉,生怕别人知道,而我的清廉,却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不如父亲的地方。”

胡质、胡威父子二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清廉见称于世。父子二人仕途通达,身居显位,并有卓识,俱有才干,共为循吏,垂范后世,可谓佳话。

清官胡质

东汉以降,社会风气败坏,政治黑暗,奢侈腐败之风盛行。及曹操统一北方,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顾炎武《日知录》十三卷“俭约”条目下记载:“魏武帝时,毛为东曹掾,典选,以俭率人。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毛与崔琰曾经共同为曹操主持选人才的工作,二人所荐的都是清廉正直之人,对于那些徒有盛名,行为止不符合原则的人,一概不予录取。当时,天下士人都以廉洁自律,即使是贵戚、宠臣,也都不敢在车马、服饰等方面过于奢华,足见时风之整肃。

胡质最初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时风熏染,加之自身修养,故而厉行节俭、严格自律。靠自己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胡质从曹操当政时不起眼的小吏,一跃成为日后炙手可热的显要。

胡质为官,不但不牟取非分之财,即使是朝廷赏赐的钱财,他都全部用来体恤百姓。《三国志》载,曹丕在位期间,胡质任东莞太守,每次建立军功,得到朝廷赏赐的财物,他都要全部分发给周围的人,而不会拿一点回家。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身居显位,清苦如此,的确难能可贵,令人感叹。其对身外物质的淡泊,对自身清誉的爱惜,是今人无法追步的。

胡氏不仅品行清廉,且治军理政,成就斐然,据史书记载,在其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其“精良综事”,处事精细全面,善于观察推理,于断决疑案方面颇为擅长。任东莞太守九年,辖区内官吏、百姓安居乐业,将士乐意为之效命。统领青、徐二州军务期间,一边屯田务农,增加粮食储备,一边加强军备,注重军事防守,在任期间,沿海地区平安无战事。

在胡质去世四年后,朝廷追思清廉之士时,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子承父风

《晋书》所载关于胡威的生平,十分简略,但有八字评语:“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可见,胡威袭其父之风,勤于政事,注重教化,政绩突出。有故事为证:

胡威从京城去探望远在荆州做刺史的父亲,由于家贫,没有车马童仆相随,只能独自一人骑驴上路。途中每到旅店,都亲自放驴、拾柴、做饭。到了荆州,胡质竟然没有为爱子安排住处,胡威只能在马厩里呆了十来天。

等到胡威动身离开之前,胡质拿出一匹绢,送给儿子做盘缠。胡威则惊讶地问父亲:“大人一向清白,从哪里得到这匹绢呢?”胡质郑重地解释说,这是他节省下的俸禄,送给儿子作为一路上的饭钱,胡威这才收下。

胡质手下有个都督,趁胡威动身之前,借口请假返家,暗中却到百里之外去等候胡威,假装与他结伴而行,一路上对胡威照顾有加,予以资助。

胡威渐渐觉得此人可疑,行了数百里之后,终于设计套出了实情,于是他拒绝与此人继续同行,并把父亲送给自己的绢,作为酬劳付给了都督。

后来胡质得知此事,十分生气,不仅杖责都督一百军棍,而且还将其革了职。这个故事震动了天下人,父子二人清廉、节俭、谨慎,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属罕见,天下少有。

史书载,晋武帝司马炎曾与胡威谈论起家事,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他:“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胡威道:“我父亲清廉,生怕别人知道,而我的清廉,却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不如父亲的地方。”

从这番对话,我们不仅可以推断出胡氏父子在当时以清廉著称于世的事实,更能看出他们对于清廉所持的态度。

胡威的言辞之间透露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清廉,是为官之人的本分、本色,是职责所在,而不是沽名钓誉的手段和邀功请赏的伎俩。所以,为官之人,不需要条令的约束,不需要他人的褒奖,而应该将清正廉洁内化为自身道德的自觉。

胡质生活的后期,正值魏明帝当政,明帝奢华好色,社会风气开始败坏;胡威则经历了高平陵,目睹了司马氏集团对曹魏势力的血腥镇压。

胡氏父子可谓身处乱世,本可以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但是他们始终严格自律,保持清廉本色,其原因就在于,对于他们父子而言,清正廉洁是内在的道德要求,是自觉的己任,是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和动摇的内在品质。

胡威不仅承乃父廉洁之风,且秉持公心,反对特权,严以律己。《晋书》载,胡威曾批评晋武帝对臣下过于宽纵,晋武帝说:“对于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加以宽免。”胡威说:“我所指的,并不在于丞、郎、令史等中下级官吏,我说的正是像我这样层次的人也不可宽纵,才可以肃清风化,严明法纪。”此等见识与胸襟,此等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自律,非他人所及,令人感佩!

成由俭、败由奢

晋武帝时,西晋的奢侈之风达到了极端。《晋书・列传三・石崇本传》记载历史上著名的王恺和石崇斗富一事,可谓穷奢极欲,草菅人命。晋武帝非但不加以干涉,反而饶有兴趣地观望,并帮助舅氏王恺与石崇相斗。

《晋书・列传三・何曾本传》记载,丞相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刘毅等人数次劾奏何曾奢侈无度,晋武帝却因为何曾是重臣,一无所问。

统治阶级以奢靡相尚,西晋的社会风气腐败到了极点。如果晋朝的士人、官员及最高统治者,都懂得像胡威一样,用内在的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历史上怎么会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晋祚不长,终至灭亡。

奢侈腐化之风盛行,必定是乱世之征,末世之兆。历代励精图治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戒奢,倡导清廉的社会风气,以稳固本朝基业。

宋太祖赵匡胤灭后蜀,将士们缴获蜀主孟昶的夜壶,这件寻常用品竟然用七彩宝石镶嵌,宋太祖叹息说,连溺器都要用宝石镶嵌,那么该用什么储盛粮食呢?国君奢侈糜烂如此,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然后,用力将这件荒唐的宝物摔个粉碎。

宋太祖怒摔夜壶,就是为了告诫众人,奢侈腐败,必致亡国。对于奢侈腐败之风怎样形成和蔓延开来,宋太祖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下层民众就会随之仿效,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会被不良风气笼罩。所以他反对姐姐穿翠鸟羽毛装饰的华丽衣服,他自己坚持乘坐旧銮舆,以勤俭示天下,力戒奢侈,力主勤俭节约之风气。

宋太祖以一国之尊的身份,提倡俭约,形成较为清明的社会风气,从而奠定了大宋基业。

顾炎武《日知录》第十三卷“俭约”一条,有这样一句话:“国奢示之以俭,君子之行,宰相之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盛行生活奢侈的歪风,那么君子和宰相,就必须带头力行俭约,以带动和教化大众。君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宰相,是国家的高层领导。他们对于树立廉洁的社会风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社会风气,不是单依靠条令制度的约束就可以树立的,它必须依靠士人和官员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以教化天下民众,才可以牢固树立。官员要以天下为己任,将清正廉洁内化为自身道德的自觉,这才是树立廉洁之风的根本之道。

胡氏父子身居显职,履君子之行,行宰相之事,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居官而化一邦,在朝廷而化天下。”

胡氏父子的故事,或许可以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成由俭,败由奢,斯之谓也!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