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建议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建议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我国一门新兴的专业,其教育发展现状令人深思。文章主要通过对教育模式、学生素质提升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力图从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出发,提出有效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课堂实践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李晓阳,杨娟,王鑫鑫,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711班学生,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4-04

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是在众多新兴专业的产生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所谓社会工作,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各高校中已逐渐产生。但是由于此专业在我国教育史上发展历程尚短,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研究较少。而对于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在这种模式下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就成为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然而,现今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现状

(一)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缺乏

目前,在多数高校的文科教学领域中,如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过多地重视了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而且长期以来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师中心主义倾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和主宰,学生参与严重缺乏。这不仅使学生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着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师的课堂实践模式固定、单一

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透过抽象、晦涩的语言文字和符号图表,掌握它所代表的实际的理论、方法及原则。可是从各学校的普遍情况看,讲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基本可以把握,但在实践技术上还是有欠缺的。且讲授该专业的经验也略显不足。现在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案例分析。

(三)学校的软硬件设备不足

由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刚刚起步,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中,还有将近六成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正在筹建中。有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实验室,教师只能在普通教室中简单模拟场景。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无法体会出技术要求的实质,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在综合实习中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而束手无策。

(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是专业知识、技巧的传递过程。社会工作教育以实践为目标,其理论要致力于应用,社会工作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人教育。”…但高校当前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论文为考核标准,并且以文章数量为基本考核指标,这无疑对社会工作这样的行为社会科学来说是一种制约。

二、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现状原因的分析

面对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课堂实践模式出现的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深入的探讨,如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主观因素及教育体制体系等客观因素,从而促进此专业的发展。

(一)固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它并不注重提供纯粹的理论性知识,而是注重提供服务的技巧,政策、资源的运用、转化与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吸收和分化。相对于高等学校中设置的其他课程,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一是实践运用性强。虽然它是文科科目,但是它和许多理科课程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内在的知识和精髓。二是综合性要求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该体系所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而且要学习与其体系相关的其他科目的课程。因此,此课程的教授模式应该有别于其他的专业。但是就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各个高校开展的情况看,此新型专业被束缚于固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其困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被过多地强调要多多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着重理论知识学习;二是众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模式安排均没有跳出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框架,尽管理论教育也很重要,但能力培养始终无法突出。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才能学习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在精神和精髓。

(二)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

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上看,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较少,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实务训练。“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体认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知识结构的拓展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大的矛盾。沿用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被忽视,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实务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有关的实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务结合起来,传授有效的实务知识和技巧。

(三)对新兴专业的重视度过弱

新兴专业是为了应对世界及社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需求而出现的,但社会各界、学生和学校等主体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这表现在:首先,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不足。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看,社会工作还不是一个职业化的岗位,社会上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其次,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重视。很多学生本身对此专业就缺乏兴趣具有抵触心理,加之教师的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就使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最后,学校硬件建设滞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同步进行的课程实训,主要是依靠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进行。“在社会工作专业中,许多主干课程中的技术性理论的教学都需在实验室中的特定场景中进行,但就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于理论教学还是滞后的。”实验室缺乏及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模式单一化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新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思考

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依靠单一的力量难以实现课堂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笔者将提出五种不同的课堂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教师讲授模式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具备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即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顺利、高效地沟通;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应掌握一定的活动策划、组织、监督和人事管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能掌握、利用资源,介入和协调矛盾;写作能力,应掌握日常应用文、基本公文及其他常用文体的写作;调查研究能力,能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业服务的能力,具有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首先,实践性、实务性是社会工作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功底,也要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并把实践经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能借助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才不会觉得理论太空洞,也会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口授’为标志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

(二)情境模拟模式

“树立专业价值观首先要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最好办法自然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而是生动的实践。”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价值观等,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开展情境模拟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和“教师与学生”互动模拟。情境模拟中的案例可以由教师根据上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巧提供与之紧密结合的案例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时,可以将班级划分成几个人组成的若干小组,由某一小组学生扮演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行社会工作情景模拟,而其他学生观摩。在观摩结束后,首先由模拟的小组谈个人的心得,然后全班再根据本次模拟情况和案例进行讨论。而在开展“教师与学生”互动模拟时,教师与学生互换督导、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角色模拟案例,在与教师的情境互动中,更能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以充分展示他们的经验、知识、技能和技巧等,学生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鉴于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没有充实、恰当的实践内容,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等于纸上谈兵,形成不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可借鉴基础理论课进行课堂实践的具体做法,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案主,开展模拟助人服务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此专业的特性,也创新了传统式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学生主讲模式

学生主讲模式,即学生选取教材或者自身熟知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课堂中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主讲。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分析各个知识点及所涉及的案例,做好针对性的教学备课。此时,教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在讲授完毕后,由其余学生结合这部分知识给予评论,教师给予关键点的澄清和评价,以加深主讲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同时对其他的学生有启发性的作用以辅助对社会工作中一些知识的认识。在选取此种模式时,各班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轮流式的主讲或者随机式的主讲。

学生主讲模式,一方面可以延伸学生对此专业的了解,起补充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四)讨论分享模式

进行分组讨论和思想交流不仅是交流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要求在课堂实践模式的选择中,要适当地加入讨论分享环节,让不同的方法为大家所用。这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讲授或模拟所有的问题和情景。不同的学生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中,会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如果大家能有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方法。

在讨论分享的具体操作中,首先是要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以3―5人为宜,每组有各自的组长负责。其次,要确定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有时候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问题,例如可以就最近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对专业课程的课后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讨论的内容也可以是方向性的,比如对现存社会问题的看法。这样每个组选择的可能是不同的社会问题,也会用不同的分析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分享各组的成果,便会成为大家共同的知识。最后,对于讨论分享的频率,应该选择2―3周一次,每次为10―15分钟。

(五)课堂延伸模式

“实践教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更多地投身到实践中去。

当前,大学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存在一个矛盾,即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与专业的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论上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需要实践时间应在800小时以上。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教育为主的大学环境里,通常社会实践时间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可以寻找一个将课堂延伸的平台,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襄樊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为例,其与很多的社会机构和社区建立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将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有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例如,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社会矫治课程时,组织学生到襄樊市邓林劳教所,对劳教人员进行社会矫治实践,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在学生学习老年社会工作时,通过专业老师的联系,我们有机会到襄樊市老年福利院,真正在社会生活中了解老年人的现状和需求,真正让学生有“我要学”的想法。在课堂延伸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操作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