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秋收不负春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秋收不负春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物档案

董红敏,女,1964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一直从事畜禽养殖环境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课题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2项,80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中国政府气候谈判成员参加了哥本哈根、德班气候大会并受到表彰,是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集体奖团队重要成员。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采访董红敏时,她刚从湖北出差回来。时间紧张,她是从养殖场直接上的飞机,裤脚又湿又脏。同行的同志不无担心:这个样子,人家让上飞机吗?空中小姐和其他乘客心里会问,这是哪儿来的农民啊?

董红敏讲这事儿时笑得很开心,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畜禽养殖环境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止一次被问到,女同志,怎么选了这样的专业?

科研,瞄准发展方向

董红敏是1980年考的大学,报考志愿填写的是北京农业机械学院(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建筑和环境工程专业。她说,是因为生物老师说北农机是很好的学校,她就报了,也没有很清晰的目标,但内心里有一条很坚定,不管学什么都要学好,不管干什么都要努力。

董红敏是本科、硕士、博士一口气读下来的。她说,本科快毕业时,她陪着同学复习考研,结果自己竟考上了,又因她读硕士学习成绩优秀被学校推荐读博士。

本来,导师给她选的学科方向是植物环境方面的,一本书,让她改变了初衷。她导师的同学,美国农业工程协会的理事长是搞养殖环境研究的,来京时由她陪同,让她对美国的这方面研究有了一些了解,临走又送了她一本书,她读了又读。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没开展,董红敏却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她将自己事业的方向转向了养殖环境研究。

农业部畜牧业司组织专家解决东北和南方由于气温过低或过高造成的“一年养猪半年长”的问题,得知读博士的董红敏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准备,就将她吸收进来,一起搞起太阳能温室养猪的项目。可以说,她的畜禽环境研究实践是从这里起步的。

董红敏说自己是幸运的,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内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当初,她选择这个方向时,养殖环境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她取得博士学位后分配到农科院工作时,院里还没有这方面的课题。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到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工作人员与她熟悉了,开玩笑地说,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还没解决呢,哪顾得上猪呀鸡的?可是,她不折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立项―“畜禽养殖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她作为课题组长,组织几家院校的专家教授搞研究,她年龄最小,资历最浅,是组里唯一的女性。但她热情最高,要求最严。五年后取得成果,得到了农业部等部分管理部门、同行专家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忆起这些,董红敏很感慨,从解决畜禽成长环境问题到研究畜禽养殖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再到畜禽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畜禽养殖环境研究靠的是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机遇,靠的是团队成员的努力与合作,更靠全国同行专家的团结、协作与互相支持。

将成功归结于机遇,这是董红敏的谦逊,其实,她和团队的科研,瞄准的正是发展方向,针对的正是生产需求。

积累,奠定研究基础

董红敏经常对学生说,博士毕业时就该有这样的自信了,在这个研究专题你是最清楚的。

要全面了解掌握一个领域,找准最前沿的问题,研究其中的解决之道,谈何容易?董红敏读博士和最初参加工作时,资讯还不发达,还没有网络,甚至电脑应用都还没有普及。她收集资料、了解信息,靠的是翻阅纸质资料和用笔手抄,她做摘要的卡片,装满了几大纸箱子。

搞属于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光靠自己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董红敏适时地创造机会,于1999年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做合作研究。她到那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教授和研究人员列了一个表格,一一地去拜访,了解他们正在做的项目,请求他们做实验时带上她。她一边帮着做事情,一边进行了解和学习。记忆中深刻的是因为帮一位老师采水样,在太阳下暴晒一天,致使脖颈处都溃烂了。

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做合作项目时,董红敏也是这样,一方面她专注于项目研究,另一方面兼顾整个领域,凡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她都跑了个遍,每个单位都要留下蹲几天,详细地了解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科研水平。

荷兰是农业和养殖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做养殖环境研究,这样的典型国家是绝对不能“漏掉”的。于是,董红敏自己与荷兰农业环境与技术研究所联系,到那里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考察。机遇难得,时间有限,她不容自己错过一次机会漏掉一个环节,去养殖场,到废弃物处理中心,她会全程跟着送畜禽粪便的车。她随身携带着记录本,养殖规模,环境情况,废弃物处理工艺,连奶牛的饲料成分她都要记录下来,相关的法律条文她也收集到手。

跑了三个国家,使她对美洲、欧洲、亚洲有代表性的国家开展的养殖环境的研究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处理技术让她大长见识,提升了她推动国内该学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创新,把握前行动力

从申请畜禽养殖环境研究的项目,到建立环境工程研究室,到成为主要畜禽低碳养殖环境与节能减排行业专项首席专家,董红敏一心扑在事业上,可谓呕心沥血。她带领着团队针对养殖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持续创新不断。当养殖业的发展跟不上肉类的需求量时,参与“节能高效太阳能猪舍环境控制技术”课题,研究开发的太阳能暖棚猪舍,在舍外气温-20℃左右时,使舍内温度达到9℃-15℃,大大缩短了生猪的养殖期。当畜禽养殖给当地环境造成的污染引起关注时,她主持开展的“规模化猪鸡场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制”课题,提出了组合式猪场高浓度污水处理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解决了达标排放问题,并降低20%投资,在全国11个省市得到应用。之后,又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排污系数,用于国务院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中畜牧业源污染测算的主要科学依据。

当温室效应成为全球问题时,联合国建立清洁发展机制,董红敏瞄上了“碳交易”,率先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主持开发的“畜禽粪便沼气处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与示范”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户用沼气CDM方法学,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专家委员会批准为“农户/小规模农场农业活动甲烷回收方法学”,成为定量评价和监测沼气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国际通用方法。紧接着,又成功开发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户用沼气CDM项目和第一个大型养殖场沼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农业环境国际补偿机制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和方法。有了这样的技术和方法,养殖场建沼气池不仅能获得作为能源的收益,还因为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而得到国际补偿,于是,养殖企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董红敏与美、英、荷兰等国畜牧环境专家共同承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6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关于“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部分的编写任务,作为获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IPCC集体奖团队的主要贡献者,获得二级证书。她还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聘请的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审评组长专家,参加了全球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评审,先后评审了近20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清单, 展示了我国农业环境专家的实力,也增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09年,董红敏开始担任副所长。从那时起,她就更繁忙了,搞科研项目,做行政管理,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使她几乎每个晚上都加班,没有节假日。“这个领域如此之宽,前景如此之好,只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呢!”她的话语和笑容,充满了干劲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