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进修笔录》探微王承裕的理学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进修笔录》探微王承裕的理学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王承裕是明代关学的开创性人物,他早期的思想追随张载,以“气”为天地本源,认为万物皆是“气”所赋予。后来又继承朱熹,认为理先。他的文章中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且还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键词:王承裕;性理;哲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7-02

一、王承裕简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对王承裕有如下记载“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冢宰之季子也。弘治癸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迁吏掌科。逆瑾恨其远己;又疏‘进君子,退小人’,益恨之。罚粟输边,以外艰去。瑾诛,起原官,历太仆少卿、正卿,南太常卿。宸濠反,发留都之为内应者。嘉靖初,迁户部右侍郎,晋南户部尚书,致仕。林居十年,戊戌五月卒,年七十四。谥康僖。

五时,从莆田萧某学,萧令侍立,三日,一无所授。先生归告端毅曰:‘萧先生待某如此,岂以某为不足教耶?’端毅曰:‘是即教也,真汝师矣。’登第后,侍端毅归,讲学于弘道书院,弟子至不能容。冠婚丧祭必率礼而行,三原士风民俗为之一变。冯少墟以为,先生之学,皆本之家庭者也。”王承裕作为关中一方大儒,其早期的思想观念是什么样子,有何渊源,这就需要从他的文本开始探知。

二、王承裕的理学思想

进修笔录》是《王康僖公文集》中的第三篇,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王承裕的理学思想。这篇文章包含了王承裕理学思想中的两大构成,一部分是性理,一部分是哲理。

(一)性理篇

王承裕在谈及性理的时候,可以说是将朱熹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和铺排,他认为个人修身应该诚心、实言、慎独、知耻,齐家应该长幼有序和睦相亲,治国应该正名、为贤、纳谏、积粟。在文中他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指出正道就是儒家之道,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作者在文中提及的正道。

首先,恪守儒家伦理秩序。“枉道以事人,匹夫之所为也。直道以事人,君子之所为也。”“君臣父子之道,人之大伦也。君虽非其君,而臣事之不可以不忠。父虽非其父,而子事之不可以不孝。二者之间,各尽其道而已。”“乾,君道也,坤,臣道也。”这两段语录清晰的反映出王承裕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有明一代,所有不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观念都是枉道,枉道是铅汞之术,行之便会破家荡产,夏桀、商纣就是行枉道的代表。而直道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行之能成己成物,尧舜禹汤就是行直道的代表。

其次,讲求“仁、义、礼、智、信”,“读圣人之书,当行圣人之事,岂可只做一场话说。勿轻言,如金石如四时可也。”“而人生其中,得元亨利贞之理,为仁义礼智之性理也者。”他对仁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仁是大仁,一事违之非仁,一息违之非仁。

最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处事理想。“人禀天地之气以生,穷通固在乎命,而亦在乎人为。承认天生的力量,但也不会藐视人的作为。天为大,“风俗偷矣,天其淳之。纪纲紊矣,天其振之。天理日昧矣,天其明志。人欲日滋矣,天其遏之。”这是明学对存天理,灭人欲 很为直白的陈述。

(二)哲理篇

王承裕的性理思想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他早期的哲学思想的改变,朴素唯物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太极动静图说》中,王承裕认为宇宙万物以“气”为本,此时的他,尚处于弱冠之年,初入儒学殿堂,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学思想,早期是跟着张载,继承他的“气数”说,认为宇宙万物以气为本,气生万物。“承裕荷天地之气以生,于终日间既不能久动亦不能久静,乃知动静者,造化之基本也。物物得之,人人有之,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则阴体,用刑自然。”天赋禀性,万物同源是他早期的哲学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27),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理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1200),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理”。王承裕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是心性。“人之一身惟心为主,心正则身正,心不正则身亦不正矣。”“心正则身正,则万事皆正矣。事故正万事莫如正身,而正身又莫如正心也。”人的心决定万物,心事万物的本源。他的这一认识正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

中国有句古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而王承裕文中却对这句话有了另一种解读:“人禀天地之气以生,穷通固在乎命,而亦在乎人为。且如一方地,虽曰肥饶,苟不播以种,其必不能自生。”这是王承裕哲学思想中最为先进超前的地方。这里,他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天人合一思想下仍的重要性,他突破了历史的局限。王承裕文中除了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外还有很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世俗之人有誉人而,曰此人似古人者,吾尝因是而思之,亦尝因是而怪之,以为所谓古人者,但以其去世久矣,然故人未必皆是仁义之人,而今人未必皆是无仁义之人。”这段话表明了王承裕评判人的标注,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用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强调人后天的作用与力量。“天生民,岂厚此而薄彼哉?特能者觉厚,而不能者觉薄而!”这段语录体现了作者对后天学习的认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行持之以恒的学习,才会掌握一定的才能,有了这样的才能,人便会立足于世界之上,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丰厚的报酬。反之,即使有天赋,但不学习,最终将一无是处,被时间抛弃。

3.量变引起质变。“仁道其大矣乎?一事违之非仁也,一息违之非仁也”,“国虽安也,谗臣一出未有不危。家虽富也,败子一出未有不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者的这句话道出了同样的道理。事物的发生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数量上漫长积累会造成质量上的改变。

三、王承裕思想的影响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承裕是一个言出必行,倡导言行一致的学者,他谨言慎行,反对夸夸奇谈,讨厌只说不做,他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当中,弘道书院就是其躬身实践的场所,这座书院后来成为关中学派的发源地,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列、长幼序、朋友信”为治学准则,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检验标准,把“赞化育、参天地”视为宏道之极功,并依据白鹿洞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以约束诸生。书院有考经堂,藏书逾干卷,王承裕亲自授课,其讲学“宗程(程颢、程颐)、朱(朱熹)以为阶梯,祖孔(孔子)、颜(颜渊)以为标准”,将其全部精力用在了读书和教人上面。他讲学授徒甚众,其佼佼者有马理、秦伟、郝世家、雒昂、强原、李伸、赵瀛、秦甯、王佩、李结等,为明代关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