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栽培技术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栽培技术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玉米不仅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来源和工业原料。近年来所采用的玉米种子大多数为杂交种子,杂交种子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等优点,因而选用它们可以提升整个地区的玉米产量。科学管理主要包括及时补苗、适时间苗和定苗、节水灌溉、及时除病害、隔行去雄等。本文对玉米的栽培技术做了简要的概括,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32-1

玉米既是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本文对玉米的栽培技术做了简要的概括,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1 选用优良的种子

1.1 选用高产量的玉米杂交种子

杂交种子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等优点,因而选用它们可以提升整个地区的玉米产量。近年来所采用的玉米种子大多数为杂交种子,譬如豫玉22号、豫玉3202号、会单4号、联合3号、长城799号等,都是性能比较稳定的品种。但是由于杂交种子发芽率低、不能留种,所以在选用种子时不要隔年种。

1.2 选种要因地制宜

选择玉米种子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只有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丰产性高,具有优良品质的玉米杂交品种才能够实现该地区的玉米高产、稳产。譬如,在海拔为800~1000米左右的中山区应该选用蠡玉6号、鼎玉8号、协玉1号等耐湿性比较强的玉米杂交品种;在海拔为800米以下的半山地区、地平地区应该选用诸如川单29号、豪单168号、豪单10号、潞玉13号、东单60号之类的中晚熟杂交品种等。

1.3 及时播种

选好种子之后要及时播种,早播种可以防止伏旱、避免秋雨,播种时间过晚则会导致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光照不足、气温低下而降低。因此要早播种,充分发挥光照、湿度、温度的优势来提升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2 合理施肥、科学管理

2.1 合理施肥

玉米植株高大,茎繁叶茂,是一种高产作物,因而对肥料需求比较大。尤其是一些生育期长、产量较高、成熟时间较晚的品种,对肥料的需求更大。在对玉米施肥的时候要做到基肥施足、苗肥早施(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叶片为6~7片)、拔节肥重施(播种后2个月,叶片数为11~12片)。一般来说,玉米每亩施肥量是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40公斤、普钙30公斤、锌肥2公斤、钾肥10公斤。

2.2 科学管理

一是及时补苗,干旱、虫害等原因均会导致缺苗,所以要及时补苗,补苗宜在下午或者阴天进行,这样有利于幼苗的存活。另外在土壤含水量比较低时应该注意浇水。二是在幼苗为3~4叶时进行间苗和定苗,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幼苗过于拥挤而导致的互相遮光、争夺土壤养分和水分。间苗和定苗的目的是去除杂苗、病苗,留下壮苗,时间一般定在晴天下午进行。这是因为杂苗、病苗、弱苗经过午晒后易于辨别。三是节水灌溉,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的关键水,即要保证播种期的保苗水、拔节期的保收水、抽穗开花期的保粒水、籽粒灌浆期的高产水,这些对于玉米单产量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常灌溉的方式有管灌、畦灌、喷灌、渗灌、地膜覆盖等。四是要及时防除病害,玉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有多种病害病,下面仅以大斑病、黑穗病为例。大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抽穗期到灌浆期之间,主要的防治方式有合理轮作、药剂防治、人工或航化作业防治。黑穗病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幼苗的侵害比较大,其中以成株穗部表现最为明显,这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比较大,防治的方法有适期早播、去除病苗、合理轮作。最后是隔行去雄,由于玉米对阳光的依赖性比较强,去雄后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还可以减少雄穗对养分的需求,以便满足雌穗对营养物质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籽粒形成,提高产量。去雄的时间一般定在玉米雄穗抽出三分之一,且尚未散粉时。去雄时还应该注意不要在大旱、高温、阴雨天进行,切忌折断茎叶、损伤叶片。

3 其他措施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基本措施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大地膜覆盖面积、改善玉米流通体制、拓展其流通渠道等措施来提升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增大地膜覆盖面积、发展机械化移栽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玉米的产量。改善玉米流通体制、拓展其流通渠道可以有效地解决玉米的储藏、运输、流通问题,促进玉米的稳定生产。

4 结语

玉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探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应该首先选择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进行播种,时刻关注田间玉米的长势、及时去除病害,并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科学的管理、增大地膜覆盖面积、改善玉米流通体制、拓展其流通渠道来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俊明.玉米增产潜力及控制技术研究.作物杂志, l995(6).

[2] 郑玩.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高效益栽培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l).

[3] 李玉珍.玉米高产的十项改进技术.河南农业科学,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