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用性高校书法专业教学理念简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校书法专业常规的教学结构中,涉及到篆、隶、草、楷、行五体书及篆刻共计六门主体专业实践课,每一门实践课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的训练程序:书体概论、主攻方向、书体习作、书体创作。
临摹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与创作,具体教学的程序以技法形式原理为总纲,通过普遍性的法度意识解析,结合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法帖范式展开比较临写,逐步串联起整部书风形态发展史的主要脉络。这种理、法、式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在训练之初,先是言传,讲解形式原理,再进行法帖范式分析,然后是身教,即示范临摹,在解析法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梳理古代书论中与之相关的主要观点,印证经典作品的形态成因,从而加深理解法帖范式与书风形态发展过程中各个节点的艺术史价值取向,最终在个人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在形而下层面的“技“与形而上层面的“道”之间,原理沟通其间,使“道”能够落地成形。进入每个技法项目的原理解说,总是先从典型、直观的常式入手,再结合一系列变式,正确地认识常式与变式的关系,整合成常变互动生发的原理性认识。
所以,在具体展开“授业”环节即临摹示范之前,教师必须充分“传道”、“解惑”,之后再共同面对字帖范本。反之,言传缺失或所传有误,必致学生南辕北辙,盲然不知所措。
书法专业训练的技法形式元素包括章法、字法、笔法、墨法四个层面,章法解决全局结构问题,字法解决局部组织问题,笔法解决处于微观世界的点画形态塑造,墨法配合笔法形成骨力、筋力与血肉关系。
技法形式原理从概念到形象的转化,通过系统性临摹,全面验证原理、体会经典、启发习作,为将来的创作积累素材。临摹法书如同画家写生,在长期反复、多角度地与范本对话过程中,摹与临、形临与意临、原式临摹与变式临摹、放大临摹与原大临摹、节临与通临、字帖与字典,不同的临摹观念产生相应的书风因素,因此,有必要就临摹方法及其相关程序、专业教学理念加以梳理。
从临摹到创作之间过渡阶段的习作,以个人主攻方向为起点,进行各种技法形式原理的巩固练习,熟悉并逐渐掌握书法创作相关元素,建立完整的创作形式体系,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创作的学派思想。习作如同战前演习,首先是创作方案的规划,其中至少要包括一组小品和一件大篇幅多字创作方案。多字作品创作对作者整体的学术功力要求很高,大量后期重造简化字与早期汉字构形并不对应,民国时期篆书创作参考大量出现因字裁剪的集字诗联类内容即源于此。创作素材的实施涉及相关古汉语文体常识以及古文字基础知识,从文体与字体对应关系上,同时代文体与字体的对应重合度较高,而后世流行文体与早期字体对应的重合度最低。要注意因字就文,某些特定的字体要选择与之时代相匹配的文体。
其具体程序包括书风跨度探索、个性发挥专题等,适当穿插意临、临仿交替等程序,各种书写幅式(长卷、横幅、册页、中堂、条幅、屏条、对联、扇面、斗方)的应用训练、借用一些集字类习作素材,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发挥。发现问题及时补课,积累处理各类创作问题的经验,从中发现有潜力的创作草稿。其中涉及参考大量的同类经典作品,有些是书风上的,有些是形式上的。
书体创作既反映出对该字体及其书体上的认识程度,同时也为书家个人风格培养与学派思想形成指明方向。寻找突破口,就要着重在一幅有力度的作品上下功夫,以点带面,形成个人风格,为毕业创作做好铺垫工作,具体要求涉及到外在作品形式语言的锤炼,传统书法技法形式原理的创造性发挥;内在艺术思想上,实现对书法艺术本质性的理解,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担当当代文化的历史使命,从艺术创作升华为人格培养。
古汉字结构形变过程极为复杂,隶书源于秦代对篆书的简化,非究于篆,无由得隶;隶书字体在国家层面的大规模规范化统一共计三次:秦隶,通过地方文书的上行、平行、下行途径加以统一;新莽隶书,通过六经册的全国颁布加以统一;东汉隶书,以《熹平石经》定本在学术上加以统一。其后的魏石经、新唐隶是以上三次统一的延续。
隶书在西汉初分化出草书,在东汉末年分化出行书;楷书与行书是三国时代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隶书是所有字体与书体的公共环节,不了解隶书就无法从本质上研究其它书体。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证明,所有书体技法训练中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往往是隶书,进而一通百通。隶书的主体在秦汉时代,秦汉是中国艺术尤其是书法、篆刻的鼎盛期,质朴雄强、坚毅厚重,无论是格局上还是精神上,对其它书体的滋养都是重要的。比如,以篆隶打底,入手从汉隶获得高古的意趣与扎实的用笔,金文与魏碑课程就会顺利进行;行草书课程中点画沉着的要求亦有赖于此……总之,不知隶书,则篆书之变不广、草书之意不古、楷书之体不雅。同时,隶书创作本身也是广义的,汉代八分隶书之外,简体篆书、古隶书、隶草、隶楷,均属于隶书研究范畴。
传统的隶书学习注重东汉铭石书,尤其是汉石经及宗庙碑,五体书辩别意识极端强烈,对期间的变化过程、交叉部分较为轻视。当代学院教学注重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对隶书与其它四种书体的交叉部分研究梳理纳入文字学字体及其书体理论与技法训练程序,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复杂而有趣的过程。之所以有能够开展这一课题,得益于近年来考古发掘先秦至三国时期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以及文字学界研究成果的广泛普及,使我们能够充分结合具体实物形象与文字学相印证,有益地补充了许多文字学术语中的抽象概念与书法史的空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往对隶书的狭义认识。隶书研究外延的拓展,使学生的五书体知识结构得以完善,对个性书风的全面引导起到积极的多元的推动作用。
同时,后汉以前的隶书与篆刻文字关系密切,入印文字素材的全面拓展,通过战国秦隶、两汉简牍帛书、货币、兵器等隶化文字的涉猎,将有效地补充秦印(尤其是秦私印)、汉印的字体范围,打破一般入印文字仅取《说文解字》与《汉印分韵合编》的瓶颈,从浅近的隶书字体到简约印风之间寻找广阔的沟通渠道。
隶书研究对草书的学习意义也是有启发的,一般学习草书的方法往往仅取今草,或是孤立的学习章草,无法联系隶草与章草。非究于隶,无由隶草;非究隶草,无由章草,求得草书的古意,最终又归结到隶书的全面学习与研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