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看《一个小时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看《一个小时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衔接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对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主要通过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手段实现的,从而形成语义上的连贯。但是,当作者出于特殊意图时,也会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表面不衔接,但语义连贯的偏离常规的表现手法。本文将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探讨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故事》。

关键词:衔接 连贯 《一个小时的故事》

1.引言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衔接与连贯问题,许多语言学模式成为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的依据和基础,如法位学,层次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或者结构问题成了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国外,对衔接和连贯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国内则起步较晚。关于衔接与连贯问题的讨论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语篇种类。尽管如此,将衔接与连贯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尚处于一个低发展期,专门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比较少。因此,本文拟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来分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2.关于衔接与连贯

作为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围绕衔接与连贯展开的研究不断涌现。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他们在书中对衔接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衔接’这个词专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1]关于衔接的范围,书中作了如此说明:“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对解释该成分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其他成分’在语篇中也应能找到,但它的位置不由语法结构确定。”[2]他们在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这些衔接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手段来体现。另一类是词汇手段,包括同义、反义、重述和搭配等表达方式。衔接将结构上不相关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连接成一个前后连贯的语篇。

在语篇分析领域,对连贯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们对连贯的认识有如下几种:莱茵哈特(Reinhart,1980)认为,连贯由三个要素组成:连接(connectedness)、一致(consistency)和关联(relevance),连贯是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相关性。格莱斯(Grice,1975)认为,连贯是作者的猜度与读者的实际知识、推理能力的函数。修辞结构理论则认为语篇具有底层功能结构,即修辞结构,连贯体现于谋篇布局中。[3]尽管人们对连贯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在把连贯界定为语篇在信息传达方面的流畅与贯通上是趋于一致的。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不同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不能完全保证语篇连贯,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Widdowson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认为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纽带。有衔接现象的语句不一定是连贯的,没有衔接的语句也有可能是连贯的。Brown和Yule则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4]由此可见,衔接是表层语言形式之间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连贯则是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语篇区别与一组句子的特征就是连贯性,这也是把连贯等同于语篇的理由。

3.文本分析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小时内在麦勒德夫人(Mrs. Mallard)身上所发生的事情:麦勒德先生在报馆工作的朋友发现一份车祸遇难者名单上有麦勒德的名字,便告诉了麦勒德夫人的姐姐,由其婉转地告知患有心脏病的麦勒德夫人。在麦勒德夫人得知其丈夫的死讯后,由衷地发出自由的欣喜。出乎意料的是,麦勒德在一个小时后突然出现在家中,使得麦勒德夫人心脏病突发而亡。她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丈夫回家的兴奋,而是因为自由的毁灭。该故事展示了在男权压迫下女性受到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禁锢而得不到翻身,对麦勒德夫人的刻画通过行为和心理活动展露地淋漓尽致。其中衔接与连贯在故事构建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成了语篇语境的形成。

3.1 衔接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在《英语中的衔接》中,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做了专门的研究,认为衔接可以分为句内衔接和句际衔接。由于句子本身是有结构的,因此,研究句内衔接并无重要意义。他们将研究重点对准句际衔接。衔接的手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另一类是词汇手段。其中语法手段包括了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手段包括同义、反义、重述、和搭配等表达方式。

3.1.1 指称

指称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达语义关系。根据指称词和指称对象的位置关系,指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内指(endophora),即语篇中某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中。内指可进一步分为前指(anaphora)和后指(cataphora)。前指的参照点在上文中,后指的参照点在下文中。另一种叫作外指(exophora),指的是语篇中某一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内,而是在语境这个外部环境中。本文主要对内指进行分析说明。例如:小说开篇说:“Knowing that Mrs.Mallard was afflicted with a heart trouble, great care was taken to break to her as gently as possible 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文中的主人公麦勒德夫人登场了,其后的段落每逢提到她,都没有用“Mrs. Mallard”这个称呼,而是用了人称代词“she”。此外,还有指示麦勒德及其朋友理查兹的“he”。这些指称都是前指,文中没有使用后指。这些指称代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整个语篇前后一致,语义连贯,不会产生歧义。

3.1.2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出现的某一个成分。被替代的部分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从而不但使语篇前后承接,而且还在语篇中传递对比信息,以而增加了语篇的衔接功能。替代是一种句法关系,它是词或短语等语言项之间的关系,它的具体意义要等找到所替代的成分后才能确定。例如,“There were patches of blue sky showing here and there through the clouds that had met and pil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the west facing her window.”此处是麦勒德夫人在痛苦一场后独自待在自己房间内透过窗户看到的天空云彩重重叠叠的情境。其中“one”和“the other”均替代了“cloud”。此外在麦勒德回家后,有“He had been far from the scene of the accident, and did not even know there had been one.”一句,其中“one”替代了“accident”,指麦勒德先生远离事故,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故。这些替代手段的使用,既使得上下文内容紧密相连,也使得语言简洁。

3.1.3省略

省略指的是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和行文的拖沓,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它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文中几处使用到省略,如麦勒德夫人的独白“free, free, free!”“Go away.”“But Richards was too late.”等处,补充完整应是“I’m free!”“You go away.” “But Richards was too late to screen Mr. Mallard from the view of his wife.”这些省略手段的使用并不会给理解文本带来困难,反而使整个语篇的语言显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加强了麦勒德激动的情感(free, free, free!)及读者对故事结局的意外感(But Richards was too late.)如果将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就会显得冗长,多说一些不必要的话语,丧失了强烈情感和意外效果。

3.1.4连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如使用一些连接词语“and”、“but”、“then”、“for this reason”等来表明增补、转折、时间、因果等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如,“She was young, with a fair, calm face, whose lines bespoke repression and even a certain strength. But now there was a dull stare in her eyes, whose gaze was fixed away off yonder on one of those patches of blue sky.”中,“but”表示转折关系,一个年轻貌美如麦勒德夫人的妇人显示压抑之情,但在得知丈夫死讯后,一切改变了,使她陷入沉思之中,形成语义上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连接成分体现的是意义上的关系,而不是形式上的关系,所以有时候语篇中的意义联系不需要连接成分。[5]

3.1.5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使用重复、同/反义词、上/下义词、相关词以及语篇结构词来实现语篇连贯的方法。例如,“She breathed a quick prayer that life might be long. It was only yesterday she had thought with a shudder that life might be long.”此处用了反义词prayer/shudder形象地说明了丈夫遇难前后妻子麦勒德夫人的心境的截然相反:面对同一个问题,丈夫遇难前妻子想到的生活的漫长回战栗,而丈夫的遇难却使妻子为生活的漫长而祈祷,鲜明地展示了妻子在内心深处受丈夫的压制深重。

3.2连贯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在韩礼德和哈桑看来,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是促进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而连贯指的是一段话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意义的联系既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语篇的连贯除了依靠必要的语内衔接手段之外,在许多情况下还要依靠各种语外因素,诸如,话语的参与者、话语的情景、语用或文化上下文等。基于此,语篇的连贯性可以说是一种动态因素,它是没有标记的,相对而言,其可变性强而预测性弱,语义的连贯与否随着不同的场景、人物、交际渠道等的变化而变化。[6]连贯可以由表面的衔接和不衔接两种形式构成。由语篇衔接形成的连贯是较易理解的,因此本文仅就语篇不衔接时形成的语义连贯作详细分析。例如:

“Louise, open the door! I beg, open the door―you will make yourself ill. What are you doing Louise? For heaven’s sake open the door.”

“Go away. I am not making myself ill.” No; she was 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 of life through that open window.

这是麦勒德夫人,也即露易丝(Louise)在自己房间内与前来劝她的姐姐约瑟夫(Josephine)之间的一句对话,也是全故事中的唯一一处对话。显而易见,露易丝的回答并没有针对姐姐问的”What are you doing Louise?”,而是针对姐姐说的”you will make yourself ill”回答说”I am not making myself ill.”也就是告诉姐姐“不用担心,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其后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露易丝在干什么:透过开着的窗户吸吮生命的甘泉。对于这段对话,可以理解为:露易丝渴望在走出丈夫的阴影后,独处久一些,而姐姐却将这理解为绝望,担心妹妹会干什么傻事。所以,通过深究话语的意义,可以发现这段话在语义上是连贯的。此外,通过对故事写作背景及对作者的了解,可以推断出露易丝之所以这样回答的原因:男权的中心统治地位使得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方面的压迫而不得不逆来顺受,当得知丈夫的死讯后,内心仿佛卸下千斤重量:在刚得知丈夫死讯的一刹那的痛哭不只是因为失去丈夫时社会所要求的表现,更是为自己终于从那种压迫中解放了。但这种内心的喜慰是不被社会所容,不能道于外人所知的,所以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独享。

除对话外,连贯也表现在一些描写的堆砌上。例如,在“She could see in the open square before her house the tops of trees that were all quiver with the new spring life. The delicious breath of rain was in the air. 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 The notes of a distant song which some one was singing reached her faintly, and countless sparrows were twittering in the eaves.”一段中,句与句之间没有使用任何衔接手段,而且每句所表达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置于全文的语境之中,综合各方面作全面分析会发现,它们都是由一个中心,即麦勒德夫人发出来的不同感官系统的体会,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这些句子实际上是连贯的,是从不同角度对麦勒德夫人得知丈夫死后独处时对窗外生活的描绘,从而体现出内心那种不可名状的激动与兴奋。

由此可见,在考虑连贯时,不可以单纯从表层机构判断,而应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宏观角度去把握。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借助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做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文学文本中的衔接与连贯问题是文本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衔接与连贯使一个文学作品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有谋篇布局的整体功效,凸显出作品的主题;其次,尽管衔接使话语戚戚相关,但表面上的不衔接并非是中心不明确、结构散乱的标志,而是作者的特殊意图的表现;最后,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些衔接与连贯方面的使用,有助于深入地分析、解读文学作品。因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必要对由衔接与连贯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2] Halliday, M.A.K. &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邹长虹. 试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J]. 社科纵横, 2005年12月, 257―258.

[4] Brown and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5] 樊旭初. 《项链》(节选)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7―58.

[6] 姚咏. 《呼啸山庄》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分析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2月,92―93.

作者简介:孔繁婷(1984.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