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农民收入增长根本途径:工业化和城市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农民收入增长根本途径:工业化和城市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剖析“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其核心内容。所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就业,二是城乡一体化。因为扩大农民就业肯定会使农民收入增长,而我国长期处于分割状态,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只是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实惠,并没有太多地惠及到广大农民。所以,农民增收问题实际就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问题就是城市化问题。同样,河北也不例外,农民收入增长也要涉及到以上两个问题。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河北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农民收入低的根源在于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必须通过工业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使就业结构适应产出结构。所谓工业化就是指社会生产资源,如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资源从农业生产领域向制造业领域转移,从而增加工业产品的产出量,使工业产出量在社会总产出中所占比重扩大;同时,工业领域使用的生产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在社会就业的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也同步上升。在工业化过程中,将会同时出现农业产出量在社会总产出量中所占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重相应下降的趋势。根据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生产经营规模只有达到一定量之后规模经营的收益才会充分显露,而在这个数量之前,增加经营规模的边际成本递减。农业生产经营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0.067公顷只能维持基本温饱,0.67公顷可以达到温饱有余,6.7公顷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生活水平,6.7公顷以上便可以依靠农业达到富裕水平。而在河北,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人地关系紧张,河北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由2000年0.446公顷下降到2004年0.404公顷,按国际标准只是刚刚维持基本温饱。且河北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一直低下,1999年河北农业产值占GDP的17.6%,而农业就业比重却高达49.76%,第一产业有限的资源不得不容纳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于是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据《河北省经济年鉴2004》,1980年河北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为0.55,到2004年则下降至0.47;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则较高,2004年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48和1.37。根据拉尼斯和费景汉的理论,工业化的初期存在着一部分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时增加工业产出量所需补充的劳动力是这些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转移并不导致农业产出量的减少。所以,在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不会因为农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而使自己的收入增加,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农业劳动力总人数减少,在农业产出总值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亦会增加,工业化过程随之进一步进行。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河北已经同时具备了刘易斯所提的人口流动理论的前提,即由于技术进步和新型生产部门的迅速扩张,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的比较利益差距吸引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也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城市化就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对于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是农村城市化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可以带动乡村工业和乡村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渐形成规模,为产业结构优化和非农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还可以形成新的就业空间。

总之,工业化过程促使城市化的发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合二为一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河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现状

目前,河北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为45.3%、26.6%,都大大低于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即65.3%、42.5%,而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城市化必须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也可知河北城市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缓慢,且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给农民收入增加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首先,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限制了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再加上前文已提到的河北人均耕地资源在日益减少,使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更加减少。其次,城市化滞后延迟了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压缩了农民在城市的生存空间,从而延迟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城市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制约了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再次,城市化滞后使乡镇企业的配套服务设施、信息技术、金融支持、投资环境等难以改善,综合成本上升,从而竞争力低下,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阻碍了农民来自乡镇企业收入的增长。可见,城市化滞后是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也会阻碍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化、工业化对河北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本文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5》,数据选取期限为1985年~2004年。变量分别为: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农村居民消费指数。

(二)各变量的因果关系

1、城市化率。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一个指标,理论上应该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率成正比。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数量相比较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造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分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使河北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所以,在河北,城市化率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成正比。

2、工业化率。是指国民经济中工业所起主导作用的程度,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常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计算。工业化率越高,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在区域内人们的收入也会相对更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工业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能马上显现出来的,需在较长时间后才能看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而且工业化的滞后影响会大大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因此,需再列一个工业化率的后滞变量来结合分析工业化率对河北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工业化率及其滞后变量对农民的收入增长率都有促进作用,应该是呈正相关。

3、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影响着农民的支出,间接反映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越高说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越大,

4、人均收入增长率。收入的变化会带来生活的变化,同时还会带来思维理念的变化;当收入提高时,农民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支配,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根据投资乘数原理,也就能为下一期的收入增长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而在消费刚性的影响下,农民为了维持并赶超自己现有的好的生活条件,将会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农村中,“示范效应”也为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巨大的支持。因此,滞后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成正比。

(三)估计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对各数据做出分析,可得关系式:

Y=-1.4+0.74Y(-1)-2.61G+2.68G(-1)

t值(-2.64) (5.75) (2.17)(2.47)

+ 1.17I+1.14J

(2.02) (4.11)

R2=0.83DW值=2.04

(四)结果分析。该计量结果表明河北城市化率、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滞后变量与河北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都呈现出正相关,当城市化率、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人均收入增长率上涨1%时,会分别带动河北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上涨0.74%、1.17%、1.14%。而河北当期工业化率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呈负相关,其滞后变量呈正相关,说明在河北工业化初期,农民多从事农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的产业地位产生相对下降趋势,且农业产值比例下降速度大大超过就业比例下降速度,即人均农业产值下降,农民收入必然下降;但是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工业转移,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也就会随之增加。根据计量模型,在工业化率上涨1%时,会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下降2.61%;在工业化率滞后变量上涨1%时,会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上升2.68%;结合二者,前期工业化率的水平变化与当期工业化率水平变化整体与人均农民收入成正比关系,即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上涨。

四、政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势必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前文中,已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过程的关系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目前,河北的工业化水平在快速提高,大量的农民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但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发展对其产生阻碍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废除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转。其次,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变由农村生产原料由城市进行加工的格局。再次,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减轻就业压力,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