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此,我就农村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从思想上重视本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走进学生的心里,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吃零嘴,这无疑要乱花钱,针对这些,我走进学生和他谈心,积极引导他身上尽量少带零花钱;买储钱罐将节省的钱买学习用品或捐给贫困失学的儿童。我还让学生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我让别人监督我,再吃就挨打。”也有的说:“我偷偷地做,让他们瞧不见我。”还有的说:“当我嘴馋的时候,要时刻告诫自己,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应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因为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的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的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开放性的——让学生真正以生活为基础,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本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使德育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特色。

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村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是个永恒的主题,对农村孩子渗透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们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儿童是社会的一员,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生存的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保护美好家园的希望所在。我教《家乡的水》一课时,先出示课件(城市绿化喷灌照片、小型水电站、群鹅戏水图等)让学学生说感受,认识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水的样子(小清河的水质、水中生物、污染等),从热爱、向往到触目惊心,谈自己的所想,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最后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再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帮助社会中的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残疾人一般难以成为他们主动认识和关注的对象,甚至有时还会成为歧视的对象。因此,我才去换位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同情之感。如我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残疾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课堂设计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帮助的渴求;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爱心,并把帮助残疾人的行为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教育,进而引导他们自觉关注和帮助残疾人。

三、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如《保护环境》一课,让学生去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如何?又怎样去解决?带着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工厂、河流、农贸市场去调查、访问、搜集材料。在汇报会上,许多学生感慨万分,他们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这里的环境问题依然很严重,就我们一所学校每天都要拉3小车的垃圾倒在垃圾台,垃圾台周围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全都排到巴川河,使得我们的环城河变成了惨不忍睹的臭水河,河面被白色垃圾覆盖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环保知识的认识。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的效益为目的,并力图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应有双重目的: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即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和激发,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健康、 丰富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改革,品德与社会课更有改革的余地。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并不是不能弥补的,只要我们广大实验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如教学理念上追求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活动性;教学过程体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大量的尝试教学,探索出操作性强的课型新结构,巧妙的设计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就一定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