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推敲”为数学课添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推敲”为数学课添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诗人贾岛作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还是用“敲”?据说他思索良久,后来决定用“敲”比较合适。一句诗因为不断的推敲就成了经久不衰的名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课堂教学也和作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一个知识,我们作些仔细推敲和慢慢斟酌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推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7-001

我在教学中,就有过这种深刻的体会,尝到推敲给数学课堂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甜头。比如教学《认识厘米》,“厘米”是学生最初认识的一个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为了突破重难点,最初我是这样设计认识1厘米这个教学环节的。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头儿子有一天打碎了窗子上的玻璃,父子俩准备去配玻璃,儿子用手量了9,爸爸却只量了4,怎么会这样呢?

生:爸爸的手大,儿子的手小,比划的结果当然不一致。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尺去量一量。(借助生活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师: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Cm表示物体长度的一个单位,叫“厘米”(板书:厘米)。

至此,认识1厘米的教学就结束了。然而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与我设想的有一段差距。从课堂上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就可以看出认识1厘米的教学是失败的。问题在哪呢?显然让学生建立的1厘米的空间观念不够牢固和精确,1厘米有多长,每个学生衡量的尺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优等生建立的比较牢固,因而就比较精确。中下等生建立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什么样的答案都出来了,离题千里。如何让每个学生对1厘米的概念都建立得很牢固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从激趣入手仍然保留,第二新授部分改为: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厘米)老师这有一个短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们信封中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间,轻轻抽出小棒,两个手指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

师:我们的尺上也有1厘米。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尺上从0刻度开始到1这一大格就是一厘米。尺上还有哪一段也表示1厘米的?找出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1-2、2-3、3-4……

师:发现了什么?

生: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比划。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

大约是1厘米?

生:蚂蚁、纽扣的长、毛毛虫的长……

师:那么哪一段的长是2厘米呢?找一找再比划比划。

可以看出,有了这个1厘米小棒的支撑,我们把“设计一”中用手指在尺上比划,既不精确又不便操作的问题给它立体化的解决掉了。学生借助小棒可以精确的感知1厘米的长度,显然这个方法较之第一种,的确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了空间观念,这从找生活中的1厘米长度的物体就可以看出来。然而,细细推敲,发现这样设计是不科学的。1厘米是从尺上得出的一个精确的、科学的长度,而不能让学生误解像那样的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或许小棒的长度还有误差呢。看来这个1厘米应该从尺上出来,这样更为精确,所以教案还得修改,于是我第三次调整了教案,仍然改第二部分:

师: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

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Cm表示物体长度的一个单位,叫“厘米”(板书: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尺上从0刻度开始到1这一大格就是一厘米。尺上还有哪一段也表示1厘米的?找出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1-2、2-3、3-4……

师:发现了什么?

生: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这有一个短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

厘米。到尺上量一下看看是不是1厘米长?拿出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间,轻轻抽出小棒,两个手指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生比划)再把小棒放进去检验一下。闭眼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眼睛睁开,用手再次比划,是不是1厘米呢?同桌帮忙评价一下,再用小棒检验一下。

师:现在1厘米有多长,小朋友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一把小尺子,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小粉笔头的宽、食指的宽、开关盒上的摁钮的宽、铅笔尖的长……

师:是不是大约1厘米呢?我们来量一量。

第三次调整,先让学生从尺上认识1厘米,再让学生检查一下手中的小棒是不是1厘米,这样借助小棒比划1厘米的长度有根有据,再放进手指间检验一下、闭眼感受再比划验证的环节能更好的精确的在小朋友心中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生活中找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时,尽量让学生去找一找、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确保不会胡乱猜想。这个1厘米的概念就会牢牢的留在学生的印象中。

通过对《认识厘米》这节课的反复推敲,三次调整,不断思考、改进,从而优化了教案。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明白了上好一节课的道理:我们要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灵活的处理教材,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考虑,挖掘深层次的知识,把最科学、最具内涵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会发挥自身潜能,更好的、能动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我们要在教学重难点上多“推敲”,细斟酌,让每节数学课都上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