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课堂提问设计艺术;掌握难度;控制次数;巧设梯度;增强跨度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46―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 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无法理解,而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

一、掌握难度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如“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因此,即使老师总结得再好,学生一旦遇到较难一点的问题还是不会做。在课堂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结果就失败了,只有少量的酚酞试液进入烧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亲自做了一次,成功的结果使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又因势利导,依次提出了一组由易到难、恰到好处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到果子”。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又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二、控制次数

一讲到底通常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也会使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有专家曾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应越少使用。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笔者曾于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竟有50多次提问,且还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通常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然后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顺利达到了。

三、巧设梯度

巧设梯度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例如,在讲“盐类水解”时,我设计了一组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

(1)溶液显酸、碱、中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哪些电离形式?

(3)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4)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分析,使C(OH-)>C(H+)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的C(OH-)>C(H+)?

(6)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7)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显酸性?哪些显碱性?哪些显中性?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上面的问题将一步一步地接近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探讨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探究的能力,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知道了结论,还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四、增强跨度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还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能够一题多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要难。例如,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如学习《钠的性质》一节时,学生都明白钠应保存在煤油中,但若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探究学习,则会使其兴趣大增: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2.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3.钠能否保存在水或CCl4中? 4.如何寻找替代品,选择替代品的原则又是什么?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令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某些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