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增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贸易对中国就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贸易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区域和产业之间有何区别,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应当采取什么政策来促进就业?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统计数据,采用GLS随机效应回归和双差分框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就业增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当于国内需求对就业增长影响程度的1/3。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大于第二产业。90年代中期实施深化贸易体制改革以来,沿海地区贸易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呈现减弱趋势。因而,在金融危机之后,扩大就业应当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关键词:贸易;就业增长;双差分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严重受阻,受此影响,大量的出口型企业订单减少甚至取消,相应地,大量在出口型企业就业的劳动力纷纷面临失业困境。贸易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影响就业增长。时至今日,沿海地区依然还没有走出受到外部经济影响的境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近几年明显落后于内陆地区。由此可见,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贸易对于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尤其是与国内需求的就业促进作用相比又如何,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的贸易和就业促进政策?
显然,贸易会影响就业。贸易的增长通常会带来出口部门的就业增长,但同时也会使得资源的配置发生变化。当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时,会吸收越来越多的资源到出口部门,从而可能造成其它非出口部门的就业减少。进口贸易则有可能会导致国内竞争行业就业的减少。不仅如此,贸易在不同的时期,其就业促进的效果可能也会有所差异。那么,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时期和产业间会有区别吗?显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就贸易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贸易与就业文献综述
早期关于贸易与就业研究的文献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论述贸易对于就业的影响。通常认为出口会推动本国就业的增长,而进口则会抑制本国就业。不过,这也要看出口和进口的具体产品而论。[1]
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贸易战略对于就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随着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出口导向战略优势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相比于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由于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因此采取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国家往往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以充分发挥其产品的竞争优势。[2]
在许多研究中,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分析来进行的。林松华认为加工贸易带来了就业增加并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不过,工业品出口和进口对于就业的作用有差异。建立在出口扩展型生产函数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表明,出口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因素,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进口与出口往往是密切关联的,如果因为担心进口增长不利于就业增长而刻意限制进口,则有可能会导致出口因此而下降,从而造成就业的减少。因此,关于贸易与就业的问题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个贸易政策的问题,而且还是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问题。
然而,究竟是国内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还是国际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这是在研究贸易与就业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的一个问题。Messerlin分析了1977-1992年间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对法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对法国就业的净效应为正,但是影响程度不大,贸易使法国年就业量净增长0.8%左右。因而,Messerlin强调,与国际贸易相比,一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劳动市场结构可能对就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对美国制造业的分析同样印证了相同的结论,即国内经济因素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远大于国际因素。[3]基于投入产出表变化系数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带动了就业的增长,但是与国内需求带动的就业扩大相比,程度明显小多了,据测算,国内需求带动的就业增长是出口带动就业增长的三倍。[4]
许多研究都证实,贸易既有就业创造的效果,也有就业破坏的效果。贸易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有可能引发“Denison Effect”,也就是说,当资源从低效益部门转移到高效益部门时,例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时,即使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都没有呈现出效率的提高时,总体经济依然会有效率的增长,其原因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产出量所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了。从省级层面来说,当出口逐渐转到更有效率的省份(例如沿海地区)或者转向更有效率的厂商(例如私营企业)时,就业的增长效应也会因Denison Effect而有所减弱。[4]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实证研究虽多,但针对贸易对就业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针对出口的就业促进作用,但对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分析较少。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形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区域,并且持续了数年时间。那么,是否应该采取措施来弥补贸易变化的影响,又应当采取何种政策来实现,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贸易对于就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时期和产业之间又存在何种差异?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利用1978-200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来加以分析。
三、贸易、产业结构及就业变化
贸易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也对中国就业起到很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贸易对就业的作用实际上既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来实现,也通过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另一方面,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以及通过直接扩大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来实现的。本文将把研究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即非农就业。
上图展示了中国1978-2004年间进出口总额的演变,可以看到,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贸易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进出口都有急剧的增长。
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由于对产品有需求,进而刺激生产,也就有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就业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可分成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国内需求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各部门因生产需要而形成对劳动力的需求,国外需求主要是指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国际市场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实现的,而对于商品出口国而言,这就是出口。因此,国外需求主要体现于出口。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即以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国内需求部分。
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际需求,都会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迁。贸易会促使资源向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投资也会倾向于有较高利润,前景比较看好的行业和部门。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贸易通过产业间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实现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图2展示了1928-2004年期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变化情况,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呈现上升趋势。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反映在就业结构上。
图3展示了1978-2004期间中国非农就业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自90年代以来,非农就业总量有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而这期间第三产业的变化又是最显著的,相比之下,第二产业自9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贸易对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差异。
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贸易,尤其是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出口相配合的,即相当一部分出口加工产品属于来料加工,需要有进口原料和材料的配套。对于广大的中西地区,由于交通和运输等限制,从事贸易方面的条件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故而对外贸易的分布也相应地较少。
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与产业效率有关,当一个部门或行业的生产效率较高,也就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出,或者说,同样的产出需要的投入也少,特别是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当产出一定时,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相反,如果生产效率较低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
此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与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显然会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但在生产部门,尤其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流水线生产车间,并不必然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程度。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加工组装产品的出口,尽管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仔细来看,大多数的制成品出口都是以加工组装为主,例如鞋帽、衣服、各类纺织品等。在出口扩张的早期,外资企业主要是利用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大多数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各地到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但工资低,而且还能够长时间紧张工作,甚至不需要交纳城镇职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和保障,劳动成本很低。
四、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贸易与就业增长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的出口型企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基于出口与区位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推断,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也与区位有关。据此,可以预期,我国沿海地区贸易与就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就业受贸易的影响也更加显著。就业的变化,主要是受劳动力总需求的影响,当劳动力总需求增加时,就业会增加,相反,总需求减少时,就业也就会减少。总需求既包括了来自国内的需求,也包括了国际的需求。因此,在分析中,需要把国内和国际两种需求加以分别。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GDP包括了净出口的增值部门,因此,如果直接采用GDP来作为国内需求的话,那就会涵盖了出口贸易而形成的国际需求部门,从而导致国内国际需求无法区分。有鉴于此,我们采用投资作为国内需求的指标,尽管它无法完全包涵全部的国内需求部分,但是,基于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这一事实,用投资来替代国内需求,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无论是消费还是政府支出的增加,大多数都会落实到投资的扩张之上,而投资才会切实地带动就业的增长。
按照现行的统计制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有单位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因此,要测算FDI的就业影响,应把它和固定资产投资区别开来。在数据预处理中,我们把固定资产投资减去FDI,得到不包含FDI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把国内外投资加以区别。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回归方程来估算贸易对于就业的影响:
(1)
式中, 是指就业,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考虑非农就业,也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总和,也可以分不同产业估算。EX是出口总额,IM是进口总额,INV是不包括FDI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它们都采用1978年为基准的GDP缩减指数来加以缩减,从而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 是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利用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来近似替代,这也是一种常用的衡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方法。COAST是区位变量,沿海地区为1,内陆地区为0,我们试图测量贸易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沿海与内陆地区差异。 是影响就业需求的其它因素,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等。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加以衡量,即一个部门的产值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具体而言,用第二/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除以第二/三产业在就业中的份额来作为二产和三产的生产效率,即:
遵循之前的模型构建,我们采用以下回归模型来分析贸易对就业增长的区域与时期效应的变化。
(3)式中,各解释变量基本沿袭公式(1)。D1表示区域划分,1代表沿海地区,0代表内陆地区,D2为时期划分,1994年以前为0,1994年以后为1。这两个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系数 正是我们需要估算的效应,即自1994年深化贸易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沿海地区贸易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有无显著变化,其变化方向又如何?如前所述,考虑到非平衡面板数据的特点,加之有足够的样本量,我们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MLE)。
回归结果表明,把地区和时期两个虚拟变量同时加入之后,对非农就业总体而言,区域虚拟变量非常显著,意味着贸易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在区域间有明显的差异。无论是非农总就业还是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都与区域有着密切关系。沿海地区的就业增长明显快于内陆地区。然而,时期虚拟变量显著,系数为负,表明1994年以来,就业扩张效应衰减。分产业来看,模型2和模型3的时期虚拟变量都非常显著且为负数。而区域与时期的交叉项在三个模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非农就业总体而言,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对第二产业而言,系数为负且显著。对第三产业而言,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表明,总体上看,自1994年以来,东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态势并没有本质变化。然而,东部地区就业增长的产业结构构成有了显著变化,第二产业就业显著减少,而第三产业就业显著增长,两者的增长量大致相当,故而体现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变化。
因此,综上各种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贸易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各省区的就业增长,特别是对于沿海地区而言,由于区位和交通的优势,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于就业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贸易的就业促进效果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就业增长。即贸易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更显著,更积极。从第二和第三产业效率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来看,我们注意到,产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即贸易促进了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重组,故而起到了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然而,相比于投资引起的就业增长而言,贸易的就业促进效果明显要小得多,大致来看,贸易的就业促进效果相当于投资就业促进效果的三分之一。也就意味着就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就业的增长既受到国内需求的影响,也受到国际需求的影响,通过对省级数据的细致分析,相比之下,就业更多地受到国内需求的影响;虽然国际需求也影响就业,但远没有国内需求对就业的影响那么显著。本文利用了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了GLS随机效应回归,通过回归分析和比较,国际需求对就业的影响相当于国内需求影响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通过对比,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作用明显比对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程度更大。而本文采用的双差分分析结果则表明,90年代实施深化贸易体制改革以来,贸易对就业促进的作用有所减弱。因此,从促进就业增长的角度来看,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的扩张,辅之以加大出口增长,通过国内和国际的两种需求作用,实现对就业增长的有力推动。
贸易影响就业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促进具有比较优势部门和行业的发展而带动这些行业就业的增长,同时也吸引其它不具备比较优势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及劳动力,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实现就业的增长。当出口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时,出口部门对就业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长,故而起到了推动就业增长的作用。二是通过贸易影响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就业的扩大。出口部门的增长,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原材料供应和服务等相关环节。当地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时,对于就业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增加。贸易对不同行业的就业影响也有着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作用。
在本文中,基于GLS面板数据回归的国内需求以投资为主,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这就意味着实际上贸易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尚不及国内需求对就业促进作用的三分之一。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为了扩大本地就业,应着眼于发展地方经济,以国内需求推动就业增长,而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当一个地区对外依存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也就意味着容易受到外部风险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沿海各地区深陷其中,尤其以对外依存度很高的珠三角为典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显著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6]经济和就业增长速度在2009年初显著降低甚至为负。因此,东部地区不应把出口视为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全部,而应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制定合理的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计划,努力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导的就业增长,从而减少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受数据的限制,本文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分析实际上是基于全部贸易而进行的估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颇。如果有分产业的贸易数据,那么对于产业间贸易就业促进效应的估算会更加准确。但由于贸易的转移效应和产业密切关联,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存在一定的模糊,因而,使用全贸易数据有可能更好地评估这种产业转移效应。
双差分模型的结果表明,贸易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呈现减弱趋势,这也意味着今后更应该加强国内需求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减弱趋势也使得地方政府对于开放条件下的贸易政策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评估,应该吸取金融危机对于沿海地区经济与就业的冲击教训,努力调整过于依赖贸易的政策取向。
参考文献:
[1]Frederic Benham. Full Employ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Economica, 1946, Vol. 13, (8).
[2]Anne O·Krueger. Alternative Trade Strategies and Employment in LDC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2).
[3]保罗·R·科鲁格曼, 罗伯特·Z·劳金斯.贸易、就业与工资[J]. 任春田,译.当代经济科学,1995,(3).
[4]Robert C·Feenstra, Chang Hong. China’s Exports and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EB/OL]. http:///books_in_progress/china07/feenstra-hong8-31-07.pdf 2007.
[5]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5).
[6]王智勇.贸易风险经济影响与区域分布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10,(4).
作者简介:王智勇(1975-),男,江西会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