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庖丁解牛》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庖丁解牛》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本《庖丁解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在职学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即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向技艺、自信等引导,从而发掘出《庖丁解牛》更适合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的文本价值。

关键词:《庖丁解牛》 职业学校 语文课堂 解读

在说到写作时,张爱玲说,“《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1]。经典的作品大抵如此:文本的可阅读性永远是宽广的,不同的人甚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于文本中都能领略到属于个体自己的阅读感受、心灵收获、审美体验等。《庖丁解牛》就是这样的一篇经典文章。长期以来,《庖丁解牛》被收录在普通高中、职业中学、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中。也正因为其经典性,长期以来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探讨都围绕着文本的文学性、思想性、文体结构等方面展开,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给文本解读带来的丰富性。笔者以为,在职业学校课堂中,《庖丁解牛》的教学完全跳出传统文言文字词句和中心思想解析的框架,它可以有着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因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庖丁解牛》的意义更在于其中闪烁着的有关技艺、有关职业、有关人生的光芒。

一.技艺之美

《庖丁解牛》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另一种解读之一:技艺即美,技艺本身即值得人们去尊敬和追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在讲解时,笔者先提取这段文字,让学生反复读几遍,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单看这段文字,不看标题不看上下文,你揣摩这段文字在讲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这件事情读上去美吗?学生觉得这段文字在说一件很美的事情,尽管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段文字的意思。接着,教师又问,想像一下生活中杀牛的场面,这样的场面有人觉得美吗?听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摇头。有学生这样说,杀牛是一个血淋淋的、有点恐怖的画面,和“美”基本上毫无关系。教师接着发问,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如果我们和文惠君一起现场观赏了这一宰牛的场面,我们会觉得美吗?教师提醒学生在想像时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结果请几位同学回答时,基本上都是不觉得美,理由时很难把“美”和宰牛这样的事情联系。教师紧接着问,那你说说生活中哪些工作场景你觉得是美的?学生的回答很相似,教师上课、医生救人这些,也有说出清洁工人打扫马路的。这些回答能看出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受社会主流媒体、传统教科书影响之深。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遇到的一个障碍就是社会大环境对“职业”理解的偏见。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子不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市场。很多学生都是被迫选择了职业教育。所谓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更多的是对失意者的一种安慰。据于此,教师可以由这段文字帮助学生发现:《庖丁解牛》用了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中最寻常最普通甚或是平日为我们所轻视的职业和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最高雅的舞蹈一样可以让人获得感官的享受,因为在本质上,杀牛和音乐舞蹈都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因为技艺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不依附于他物的独立的美。因此,今天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不存在实质性的高低上下之别。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技艺一样蕴含着值得人们去尊敬和追求的美。

二.进乎技艺

《庖丁解牛》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另一种解读之二:技艺的提高需要技艺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技艺本身。庖丁的神技学生都很羡慕,教师不妨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启发学生,庖丁是怎么练成这样的神庖的?学生有很多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职业学校实训中心的标语。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那庖丁自己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这时有学生找到庖丁在回答文惠君的时候说的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说的很明白,他技艺的高超不仅仅缘于他对解牛技术的琢磨,更在于他对天地之间“道”的思考。这一点在教学中通常会解释为道理、规律。这个故事也会被阐释为一个人要勇于发现、总结规律。当然这也是可以的,就像前面说过的经典作品有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内涵留待读者自己去体悟。

但是在职业教育的课堂里,笔者认为不妨作这样的一种解读:一个技艺者只有超越了技艺本身的局限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技艺,即只有人生的底子是开阔的、有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技艺超群者。如果说庖丁每天想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神庖”,然后可以在君王面前“秀”一下,也许他未必能成功。笔者做这样的一个假设是针对当下职业学校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当下职业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囿于自己的专业,对专业以外的东西缺乏兴趣和思考。其实教育的最本质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脱离对个体成长的关怀,那么即使让学生获得再多的技能,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爱因斯坦很多年前就指出:“有时候,人们将学校仅仅看做尽可能多地向成长中的一代传递知识的工具。但这并不正确。”[2]庖丁之所以能获得高超的技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着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道”是“进乎技”的。正是缘于对“道”这样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虚无缥缈、毫无用处的东西的喜好、琢磨,庖丁才发现了做事的技巧和方式,进而掌握了高超的技能。两千多年过去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确的今天,人们离技术更近了,却离“人”自身远了。从社会的风气到学校的教育再到个体的学习,我们悲哀地发现:职业学校越来越像是培养流水线上操作工的大工厂,而育人的氛围正在渐渐远去。这样现象的形成很多时候是因为今天的职业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学校、教师、学生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片面的技能层面,以谋取一技之长为一己之全部,而忽略了技能的提高需以个体的人文素养为基础。因此在探讨神庖是怎样练成的这一部分,笔者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去思考庖丁所好的“道”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三.人生自信

《庖丁解牛》在职业教育课堂中的另一种解读之三:人生的自信不是由所谓的职业或事业这些外部的东西获得,而是源于一个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觉得庖丁太牛了,他怎么敢在他的君王面前这么啰嗦?他好像一点也不紧张嘛!”笔者问这位学生:“他为什么要紧张?你觉得庖丁在文惠君面前应该怎样呢?如果你是庖丁,你会怎样?”学生的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深思。这位学生说:“那当然不可能像庖丁这样了。君王呀,就是在我们老班面前我也会紧张,因为讲不好要倒霉的。这个庖丁也太胆大了。”这位学生的话不是个别现象。在职业学校中这样的想法非常普遍。从入学起,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的职业之路就已经基本确定了。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当下职业教育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职业学校的学生自我评价呈两极分布,一类是对谁都不买账,老师家长都不放在眼里,貌似桀骜不驯、个性十足;一类是已经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在老师领导面前极其谦恭,生怕因言获“罪”,小小年纪已经显得过于“成熟”。如何培养自信大方、进退得体的学生已经成了职业教育中的大难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了几个问题,庖丁在众疱中是不是已经很牛了?那他是不是可以很自信了?学生的回答是当然。那为什么庖丁需要在文惠君面前胆怯?有学生说是因为大王更厉害。那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大王更厉害?有学生回答因为大王掌握着无比的权力,可以让人生可以让死。学生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和现在帝王戏在影视作品中的过度流行有很大关联。在这些帝王戏中,常常人们的幸福与否依赖于明君的出现。君王的权力在这些作品中被无限放大。在这里,教师不需要纠缠在历史的追问中,即这些帝王是否真的有这么大的权力?文惠君时代是否也这样?教师也不必做出价值判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君王这样做正确与否。这些问题都很需要人文知识做基础,而且不是一堂课上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那这样厉害的大王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在主宰他人命运的同时可否主宰自己的命运?比如他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吗?和庖丁相比,文惠君是否可以在死神面前获得豁免权?文惠君是否更能够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这样的追问之下,学生发现好像这些人也没有那么厉害。事实上,“庄子否定任何经验之物对它物的优先性,同时肯定任何经验之物从其自身来看皆有独特价值”。[3]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天地万物间众生平等,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生存发展灭亡的规律。大千世界,概莫能外。这也就是庖丁所好的“道”之所在。庖丁的自信并不是来自于他的技艺,而是来自于他对这个世界与自我的理解。

庖丁——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经由庄子的慧眼而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熠熠发光的审美对象。同样,《庖丁解牛》经由教师的另类解读,也可以成为启发职业学校学生心灵探索的上佳读本。

注释: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精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95.

[2](美)卡拉普赖斯.新爱因斯坦语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71.

[3]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4.

卞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