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汉字义符过程中的认知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汉字义符过程中的认知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由基本构形元素构成的,长久以来,学界一般将汉字的基本构形元素称作字符,如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裘锡圭先生把文字的字符分为意符、音符、记号三大类。又将意符分为两类:形符和义符。本文就是要对其中“义符”构形过程中的心理结构进行探讨,以揭示义符表意系统建立的深层规律。

关键字:义符 表意 认知模式

一、义符的界定

一个义符的意义往往在于其在构形过程中所表示的各种类型意义现象的总和,因此只有归纳出汉字义符意义的类型,才能分析出义符的意义。义符所表示的意义大概有以下几种:

1.概念意义。这是字词直接指示的意义或本义,它一般反映语言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例如“玉”,《说文》解释“玉,石之美(者)。”“玉”是一种温润有光泽的石头,玉石是“玉”的指称对象,也就是“玉”的概念意义。一般来说,一词只应该有一个概念意义,但个别义符表示出的本义不止一个,例如用义符“土”构成的字,以两个义类为中心扩展,一类表示土壤、泥土,如“壤”“埴”;一类表示土地,如“地”“坤”等,由此派生出地方、地势的意义。这说明字形义不等同于词义。这种“形局义通”的现象,前人早已指出了。在上古汉语的语用中,“土”既表示土,又可表示地。只是随着词义的逐步细化,语音的转变,才产生了“地”字。

2.属概念意义。义符在构成字时,有时也表示字的属概念意义。属是对于对象事物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分类,也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汉字义符系统一般用指代的方式,用其属概念的意义表示构成字的属概念意义。

3.引申义。这是由指称对象的功能、特性产生的意义。义符所表示的字的引申义,涉及指称对象的许多方面,如性能、状态等。例如玉的性能可以制造加工玉器,“玉”引申就可以表示玉器之义,因此义符“玉”在构成字中也有表示这种意义的。语言指称对象的状态也是字义引申的一个途径。

4.附加意义。也称情绪意义或文化意义,包括了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例如义符“女”所表示的文化意义就比较明显。用“女”作义符的字,有一类是表示姓氏和婚姻。姓,是上古氏族部落的标志,是远古血缘关系的体现,以“女”为义符的姓出现得较晚,从西周开始,这与周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密不可分,那时男性贵族称氏来表示其封国、封邑和身份地位,女性则须称姓便于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姓,出嫁前标志着女子将来归宿的方向,出嫁后则是女子血缘的标记。与姓紧密相联的是婚姻,在汉字中凡与婚姻有关的字都用“女”作义符,如“婚”“姻”“媒”“嫁”“娶”等。这也是周代宗法制的体现,这些字中的义符“女”隐喻着非本父系宗亲集团的意义,它表示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女性的社会地位,表示了“女”字的文化意义。

从以上四种类型中,我们看到,汉字义符的意义与它所承载的表意任务和表意范畴相比,是相对单纯的。本义是义符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字的引申义、文化意义是其次要的辅助意义,而假借义只是个别现象。由此可知,在构形时,绝大多数义符表示的是语言的指称对象,即某一事物。这也说明了数量有限的义符能够表示极为广泛的意义范畴,是由义符与字义的联系方式决定的。

二、义符构形过程中的认知模式

1.理论运用的背景。汉字的义符系统是根据事物的类别关系而确定的,源于义符的表意范畴,这个系统就是要讨论处于某一系统中义符的表意范畴及其关系。只有当一个物类义符的表意范畴,涵盖了其相关的各个义类,这个义符系统才能成立。之所以运用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来探讨义符表意系统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因为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例如八卦和文字的产生就是依赖于观察现象而产生的直觉。直觉是经验思维内涵的组成部分,它以感觉的经验为基础,以经验和积累作为发展的前提。直觉的判断,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目前的事实或现象加以判断和把握。因此,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知识来探讨这个问题,是比较符合义符构形时的心理过程的。我们主要运用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转喻认知模式和隐喻认知模式的观点,来探讨这些理论所涉及的问题的。

2.义符是基本等级范畴。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上的归类,义符具有的类化功能,其实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是有等级的,认知科学发现了基本范畴层面,即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在此层面上,人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基本范畴有如下特点:

义符所表示的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些事物都属于认知上的基本等级范畴。首先,义符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完整的外形特征,易于感知,容易区别。例如义符“木”表示树,具有完整的外形特征,而它的上位范畴“植物”却很难在人脑中有清晰的意象,而且“木”也易于与草之类的区别。其次,汉字义符所表示的事物,都是人们生活中熟识的最基本的事物,例如:“人”“目”“口”“耳”等,都十分常见,且容易被儿童习得和理解。最后,义符作为汉字的构形部件,现代90%以上的形声字都是用它来构形表意的,充当义符的字是汉语中最基础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且也是扩展度最大的词。由此可知,义符是汉语的基础词汇,它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基本等级范畴。

3.义符是原型范畴。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语义范畴不能以一套必要且充分的特征来界定;语义范畴呈现出放射性链状结构;语义范畴成员之间的隶属程度有差异,语义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这就是说,同一语义范畴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但特征的多少是不同的。具有最多共同特征的成员,处于范畴中心位置,是范畴的典型成员,也叫原型范畴。而具有较少共同特征的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是非典型性成员。

义符作为汉字的类化符号,是同一语义范畴中的原型。从形体上来看,义符多是象形字,而象形字是人们对事物感知和概念的结合,是贮存在人们头脑中一类事物概括表征的符号化体现。从意义上看,义符语义除了它在构成字中表示的意义外,构成字所反映出的义类也是义符语义的一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以原型为中心的范畴化过程中,进入该范畴的成员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只需相似性的匹配,即可进入原型所代表的范畴,成为其中一员。

4.义符构形过程中的转喻认知模式。认知语义学认为,转喻是一种思维认知的过程,是语义变化的重要途径。在义符的构形过程中,人们运用转喻的认知模式,建立起它与构成字在意义上的联系。

在转喻认知模式中,喻体和被喻体存在于同一认知框架中,因显著或接近,喻体指代被喻体。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突显的事物容易区别和记忆。从一般的认知规律来说,大的事物比小的事物更显著,具体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显著,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更显著,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显著,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显著。而义符之所以能成为构成字的意义标志,是因为许多义符语义在与构成字中,处于突显的地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义符表示整体事物,构成字则是表示事物的一部分。如“额”“颈”“颐”等字表示头的不同部位,义符“页”表示整个头部。这是因为头部表示整体,显著度更高,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义符表示字义指称对象的主体,也因为表示的是整体而显著,如“浊”“清”“湍”等字表示水的状态,义符“水”表示状态的主体。

(2)汉字构形时,常用表示容器的义符,来作表示食物的构成字的意义标志,这是因为从认知规律来看,容器比内容更显著。此外,跟容器与内容相类似的,是义符与构成字之间活动与目的、材质与器物的关系。如义符“示”与“禧”“祥”“福”“祸”等字之间的关系,“示”作为义符泛指神祗祖先一切祭祀的对象,亦可表示祭祀活动,是形式,这些构成字反映了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内容。一般活动是被人看到、听到的,容易被人感知,而结果或目的是抽象的,这样形式比内容更显著。

5.义符构形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模式。有时,有些义符与字义所表示的意义,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而且也不属于同一认知框架中的相关概念,这类义符与字义的关系,往往就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模式建立起来的。隐喻认知模式的喻体和被喻体是通过联想建立起联系的,用一个概念去说明另一个概念。

某些义符与构成字义直观上没有什么联系,如“羌”“闽”“蛮”等这些表示不同少数民族部落的字,选用了“养”“虫”“犬”等表示动物的字作义符,这些构成字表示的民族部落被当时人认为其习俗与犬等相似,表示了当时社会的观念,虽然它们与少数民族部落客观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主观感情和对动物的理解,使它们之间产生了共同点,于是就选用“养”“虫”“犬”作为义符。又例如“署”“罢”二字用“网”作义符,虽然义符与字义表示的语义有所不同,但认知模式是相同的“署”表示部署,《说文系传》:“署,置之言罗络之若罘网也。”意思是说安排周密而有条理,就像网一样。义符“网”本表示捕鱼的工具,它纵横交错细密的特点,与安排周密有条理的状态有相似之处,因而人们通过联想用具体的网来说明抽象的网络。“罢”本表示对触犯法律的贤能的赦免与放谴,义符“网”表示法律,渔网与法律客观上是两个毫无关系的概念,但人们对法律疏而不漏特点的理解,使“网”与“罢”建立起联系。

总之,义符是汉字结构中最重要的表意字符,它主要在形声字和部分会意字中发挥表意作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义符进行分析,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义符与字义的关系、义符的表意作用、义符表意系统建构的深层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表意性质。语

参考文献

[1]陈枫.汉字义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29、53.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1、34.

[3]严光仪.揭示汉字造字法则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9.

[4]郑继娥.汉字的理据性与汉字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