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变一下更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变一下更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孩子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但区角材料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该如何来提升托班区域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呢?按照《纲要》精神,根据教育性、儿童性、创新性、趣味性、经济实用性、操作性等自制要求,本着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利废利旧的原则,通过跟踪记录、观察法、园本教研等研究方法,适时对操作材料变一变,让其更为精彩,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愿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关键词:托班区域 游戏材料 教育价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80-03

游戏材料是幼儿建构经验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游戏材料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游戏材料承载了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不能吸引幼儿参与互动的材料,即使蕴含了再多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也是空中楼阁。黄丽萍女士曾对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也作了相应的研究。那么怎么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们该怎么利用和挖掘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托班组在每次园本教研活动(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中有一个良好习惯,老师们都会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难题记录下来,挂在共同设计的问题树上,我们再将其中的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梳理出来,在小组教研活动时展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疑问得到解答,就在问题卡上挂上一颗红果,表示问题有了较好的结果。

最近几次,发现问题树上教师对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和利用价值,有很多困惑,问题集中:有教师反映,托班幼儿兴趣容易转移,在区域活动时,材料投放有些跟不上孩子需求。有的教师认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教玩具,孩子玩几下就没兴趣了,放着挺可惜的,怎么办?还有教师提出,如果孩子一不喜欢就更新材料,不仅工作负担沉重,大家都认为对于幼儿不再感兴趣的材料不是简单的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应该努力使每一件投放的材料都产生最大的效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这样就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挖掘区域里现有游戏材料的应用价值,拓展现有材料功能,体现一物多玩呢?我们决定各班分头收集材料、跟踪记录孩子操作、观察分析材料的教育价值、查阅资料,把问题集中化,找出原因,紧围依据,寻求方法,提升区域“游戏材料”教育价值。

1 寻求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缘由

1.1 材料的美观、趣味性,游戏材料本身就不吸引人

班里的逗逗一见玩玩乐区域里新增了“转转乐”,新鲜极了,酸奶瓶也能做成玩具?于是二话不问,拿起酸奶瓶就开始转动,力气用的可大,可是难题随之产生―― 酸奶瓶口一大一小,无法顺利转动,一转就变形了,逗逗顺手换了一个。”

其实对于这个游戏材料,教师原本是想利用一头大一头小的酸奶瓶制作了图形配对操作材料,将两只酸奶瓶一套,让其在旋转的过程中练习图形配对,可是在孩子操作中却发现此材料不吸引孩子,酸奶瓶质地过软,孩子想将其旋转,可是一扭却发现软软的酸奶瓶不会动摇,不会动,怎么再去练习配对呢?孩子放弃了对其操作的机会,再加酸奶瓶本身瓶身上有很多花纹,影响了孩子的判断,久而久之,此操作材料就成为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

1.2 游戏方法过难或者过易

西西正认真地操作着包糖果一事,(这是老师放在区域里的材料,并告之包好可以给娃娃吃,也可以送给客人,还自己吃,很吸引人。)他认真的拿起糖果纸,将海绵假假的放进糖果纸内,小心的将糖纸一转,完了,一转糖果纸内的糖果不见了,西西不甘心,又换了一颗大点的海绵,试着改变,将一面糖果纸一包,海绵却露出来了,换个方向,结果还是一样,西西做不成糖果,只能在那里大哭。

包糖果游戏来源于生活,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着成功,从孩子操作来看,此材料本身不吸引人,导致了操作方法过难,绿盛牛肉包装纸小,海绵太大,再则当牛肉干的包装纸一头拧紧时,过大的海绵已掉到地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有时可以将糖果做完整,可是却发现,拧过头的糖果纸已看不出中间还有海绵糖果,多个孩子面对多次的失败,他们对包糖果已不再那么感兴趣。

1.3 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的关系―― 幼儿喜爱新奇事物的使然

何为新奇?(“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活动中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声音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

新奇的事物总能刺激人的感官,在区域游戏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区域中往往会盲目地投放大量的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托班的孩子他特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此刻它不会学着分享,看到新的材料他便抢,不时的更换区域操作材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反问孩子对你原提供的材料他会运用了吗?是否已经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呢?走到一个班的娃娃的卧室,教师一次性提供了所有的材料,色彩丰富,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应该非常喜欢,可是旁边的小厨房里今天却多了许多新玩具,此时娃娃卧室里的孩子已转移了他所有的目光,停止了手中的材料,嚷着要进厨房。”

如果我们要对现有的材料加以变化、改进,让材料能继续来发挥作用,那么它的依据到底有哪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2 探究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依据

区域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活动的某些时段,教师应调整游戏材料,然而,游戏材料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凝聚了教师大量创造性的劳动,有没有可能既顾及教师的工作量,又延长材料的生命力呢?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思想暗示了一个教学原则―― 利用即时的教育机会,敏感地向儿童提供适应他们当前发展水平的支持以促进其发展。

托班喂娃娃是孩子最喜欢的,想象着自己是妈妈,给孩子喂东西,别有一番滋味,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利用各种不同的利用鞋盒做成的娃娃,孩子感兴趣极了,他们利用筷子,练习给娃娃喂豆,可是孩子始终在失败中,我们分析,使用筷子夹这对于刚入托班不久的孩子存在很大难度,他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可使用筷子夹豆这一水平,需要成人的帮助,我们没有正确把握住孩子最近发展区。

从观察入手,我们将筷子改为勺子,这是孩子经常喂自己吃饭所需的材料,从孩子得意的眼神中,我们知道他们在感受成功。在同一年龄段中,不同的幼儿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就会使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在投放材料中应注意横向层次性,在同一年龄段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既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要求,又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角活动中探索与自己兴趣相适应的材料,有助于提高缺乏自信的幼儿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幼儿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住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2.2 发挥游戏材料主动性

仔细去观察,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在区域中投放的游戏材料纯属装饰,或者说已无法让孩子再操作,托班孩子虽说过多的是模仿,可是完整的一辆大车停放在建构角,孩子还需要操作什么呢?游戏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游戏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而区域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孩子他才是游戏的主角,我们在对材料做一分析时,要紧围绕孩子他所特有的年龄特点,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都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托班孩子对玩具材料的兴趣缘于模仿,教师紧抓其年龄特点,在区域里增加了透明轻巧的塑料盒,盒里静静地放着一块黄色的满是洞洞的泡沫横板,在模板上面排满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小圆柱,这是孩子们喜欢的材料,他占有的空间少,玩法是孩子新创的,他们把这些材料与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将材料与插洞、穿绳紧密相连,在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刺激了孩子多方面认知能力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3 商讨现有游戏材料值得改变的方法

区域活动游戏材料蕴涵着多元价值,传达的是教育者的期望。在材料的调整过程中,应使原有材料发生新的用途,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我们试寻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作一些迁移调整,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以挖掘材料的潜力,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3.1 共同探讨让材料变一变的方法

(1)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目标,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

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教师为孩子提供一些穿木珠、穿吸管、抓手玩具等材料,这样做就达到了一个目标通过许多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样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提供给孩子一些袜子,既可以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生活能力,又能让他们练习夹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袜子配对,提高分类能力。教师要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孩子进入到活动中,通过孩子的操作活动,使孩子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走进托班,夹夹子是最常见的游戏材料,可单一的让孩子夹夹子,机械的在练习动作,让孩子失去了对游戏材料操作的耐性。老师发现夹子有很多颜色,于是利用一次性盘子,改变下原来练习夹这一目标,将学习分类这一目标自然的运用其中。

(2)改变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孩子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如《我爱我的小动物》教师收集大量的废旧饮料瓶,在其身上制作各种动物形象,形成有趣的动物瓶宝宝,加上各种自制漂亮的小夹子,孩子们都愿意自己去给动物瓶宝宝头发上夹夹子,可是刚开始怎么也夹不上去,于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找窍门,又提供了一些大、中小的夹子,使不同孩子自己去探索成功的喜悦。

这样层次的安排,既满足了孩子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那些特殊孩子的发展需要,让不同需要、兴趣、能力的孩子自主的参与活动,让缺乏自信的孩子通过活动看到成功,体验成功的欢愉,让已成功的孩子不断看到新的前进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3)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方法。色彩分类孩子喜欢,可是让他就在盒子里分分,一开始孩子愿意,但是时间一久、没有人过问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又一次教研活动中探讨研究,将游戏材料如何操作进行改变,从单一的分类,到间隔分类,到按一定顺序排列,换一种方式,孩子多了份游戏玩法。

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将单一的分类给予了一定的情境,给小猴家门口的路铺上彩色的石头吧,在游戏过程中,既满足了情感体验,又较好地在操作过程中体现了材料的价值。

(4)改变游戏材料的操作意境,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回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生活情景性。为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玩米》游戏中我准备大小的调羹、勺子、废旧餐巾纸芯、酷儿瓶、饮料罐、漏斗、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并创设情景如给长颈鹿、大象送米,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转转乐,孩子喜欢转,可材料不吸引人,于是对材料进行整容,将酸奶瓶剪成两头一样大,并让圆形当小人的脸,三角形当嘴巴,图形在旋转过程中,通过一一配对,形成小人,改变了原来枯燥的转动,赋予情境,孩子为它取名小人转转。

(5)巧用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材料的提供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孩子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给孩子的操作材料应不断的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如小猫钓鱼的游戏活动中提供的小猫既可以先让孩子给小猫打扮如给小猫的花裙子上用钮扣扣上彩色的花、其次,还可以给小猫的耳朵上带上好看的耳环,(穿、套塑积)再次,可玩《喂鱼》的游戏,使孩子在不断变化的材料中循序渐进的得到发展。为次,提供多功能的材料是最适合小小班的孩子,孩子在活动中就会百玩不厌。

3.2 智慧碰撞让材料变一变的运用

串圈圈是我们托班每班都有的玩具,我们将它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学习套接、串联。根据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这个玩具时往往喜欢将圈圈随意串在一起,发生兴趣的时间也较短暂。看看就简单的一件物体,改变一下原有的操作目标、原有的操作方法原有的操作意境,是否能有新的玩法。

(1)数学区域里的操作材料,大大废旧蛋糕盒,刻着不同色彩的图形,这些串串圈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用这些材料刚好能做数学区域操作材料,改变原有的练习套、串等简单动作,增加了色彩配对,图形配对,分类,相信能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2)打扮,孩子喜欢串,可是串了长长的一圈却被孩子在地上拖来拖去,满教室的跑,长长的一串圈漂亮,那怎么将呈现是最好的办法呢?孩子的一次无意操作给了老师很大启示,她将长圈往脖子上一套:“老师,你看我的项链漂亮吗?”孩子真会想象,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玩具,于是一筐圈圈住进了娃娃家,让孩子利用圈圈给娃娃打扮,可以将他做成漂亮的项链,变成娃娃长长的辫子,何乐而不为呢?改变了原来游戏材料的操作方法,游戏材料再次发挥了其作用。

(3)喂娃娃,我们在娃娃家能经常看到老师制作的喂娃娃玩具,做完了娃娃造型,教师还要制作许多形状不一的“饼干“来未喂娃娃,恰巧串圈圈的图形有方有圆有三角形,同时又有许多不同色彩,于是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圈圈的操作方法,把它当做饼干来喂娃娃啊。”

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不仅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提高了教师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更从中看出教师们的思考: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注重多种经验的整合,注重幼儿的体验,服务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我们的思考

教研活动是我们在园本教研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实践观察记录,征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经典”问题而展开的互动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前作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每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现有操作材料的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些思考:

(1)材料的跟进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内容,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更应加强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虽然活动中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不同需要,选择适宜自己剃度的材料进行操作,但是这也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2)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节省了许多资源,与园本倡导的“绿色环境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再生”。

让我们一起与材料对话,站在幼儿需要的角度,要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萌发,教师有责任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适时对操作材料变一变,让其更为精彩,体现一物多玩,同时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体验的机会,愿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5 结语

区域游戏材料一直都是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试从材料本身出发变一变,使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当然孩子是游戏的主角,在改变游戏材料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孩子在游戏中的各能力,这是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这也是本作者在后续工作中将跟进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黄丽萍.区角活动材料的调整艺术[J].幼儿教育,2005(11):24.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罗秀珍.维果斯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北京[J].中国音乐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