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特点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特点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一时期内来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66例,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就诊人员的临床资料。针对132例,均进行相关检查,确定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发病的第1天与第3天,其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 凝血功能; 纤溶功能

临床中脑出血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医学研究证实,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与纤溶功能会出现异常,与常人相比,在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相关指标上都会出现特异性改变[1]。上述指标中,外周血小板(PLT)与纤维蛋白原(Fib)与机体的凝血、止血有关,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的过程。D-二聚体(D-D)则是指在纤维蛋白单体受到活化因子的作用时,产生的一种标志性物质,可以提示机体内部出现的继发性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2-4]。笔者进行此次探讨,是为了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本院于2009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一时期内来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66例,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就诊人员的临床资料。针对132例,均进行相关检查,确定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均在发病一天内入院,属于急性期患者。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63~78岁,平均69.3岁;患者均未应用抗凝药物;合并症情况:11例糖尿病,25例高血压,17例高脂血症。将66例脑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66例同一时期内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62~79岁,平均70.2岁;均排除患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心脏、肾脏、肝脏疾病的可能。

1.2 方法 针对所有132例,均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相关检查,针对对照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将其中3 ml注入抗凝管,管内提前放入枸橼酸钠,浓度为109 mmol/L,然后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5 min,转速为3000 r/min,将血浆提取出来,然后检测D-二聚体与Fib的含量。另外2 ml植入标准血常规抗凝管,管内含有EDTA-2K,作为抗凝剂,其浓度为1.5 g/L,随后检测MPV与PLT[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发病的第1天与第3天,其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出血血肿多在发病后20~30 min形成,且出血大部分情况下均自行停止,血肿周围水肿在6 h后渐加剧。其病理改变为,邻近脑出血在出血后30 min呈海绵样改变,范围在3 h后扩大,6 h后与血肿脑组织靠近并出现坏死,12 h后坏死、出血融合发生病理改变,多在出血6 h左右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血肿在7 h内清除可获得理想效果[5-6]。急性期患者多为引发脑疝而死亡,后期死亡多为中枢系统长期抑制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患者为濒死状态,即便抢救存活,但多有严重功能障碍遗留,血肿压迫时间与致残率及病死率呈正相关。水肿、缺氧、缺血及炎性介质释放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在血肿压迫时间越长的情况下症状越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越高[7-10]。故应在脑出血超早期、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对血肿进行清除,可将受挤压的脑组织复位,解除周围脑组织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使预后效果最大程度地改善。

医学研究发现,脑出血的发病,与纤溶活性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纤溶、抗凝与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血管出现破裂,组织因子会激发出一系列凝血途径,产生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在出血处,实现止血[11]。而在大脑血管出现病变后,纤溶活性会显著增强,凝血功能会出现减弱,本文选取6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发现在发病的第1天与第3天,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下降,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在发病的第3天与第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同时,发病后外周血小板的体积均表现出明显的升高。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会表现出凝血功能的减弱与纤溶活性的增强,因而,治疗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确保积极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薛红,伍国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6(12):1644-1647.

[2] 万浩鹏,许惠利,王一琳,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动态变化(附600例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2):63-64.

[3] Stephan A, May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atural history and rationale of ultra-early hemostatic therapy[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0,3(1):114-116.

[4] Deepa R,Velmurugan K,Saravanan G.Relationship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hibitor1and fibrinog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outh Indian male subjects[J].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9,8(1):901-906.

[5] 熊望琼,罗美萍,沈丽萍,等.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2,23(11):1003-1006.

[6] Bree M D R,Roos Y W E,Bilt L A C,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CG abnormalitie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crit Care,2010,12(1):50-55.

[7] 丁艳辉,柳青.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功能改变[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2357-2358.

[8] Modrego P J,Boned B,Berlznga J J,et al.Plasmatic B-type natriuretjc peptide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hyperactue stroke as markers of CT-evidence of brain edema[J].Int J Med Sci,2008,5(1):18-23.

[9] 周伟,沈丰,王建忠,等.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J].上海医学,2009,32(7):2358-2359.

[10] James M L,Blessing R,Phillips-Bute B G,et al.S100B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 functional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baemorrhage[J].Biomarkers,2009,14(1):388-394.

[11] 刘易新,张龙友,于东明,等.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对心脏左室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373-375.

(收稿日期:2012-10-29)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