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株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株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惟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纤维素酶菌株XW-13,其摇瓶培养液的CMC酶活力为15.05 μg/mL,滤纸酶活力为15.13 μg/mL。酶学性质试验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pH 7.0,在pH 5.0~9.0时有较好的稳定性,酶活力保持60%以上。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 ℃,在温度为20 ℃时基本稳定,保温2 h仍有80%以上的活力。在化合物浓度为0.2 mg/mL的条件下,NH4+、Na+、Fe2+、K+、Ca2+、Mn2+、Zn2+、Mg2+和Li+对酶活力有增进作用,Hg+和Cu2+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酶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TQ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8-1566-03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能的主要形式[1]。关于土壤中纤维素酶的研究为充分利用纤维素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途径[2]。目前关于纤维素酶的研究报道集中于真菌与细菌方面,真菌主要以木霉为主[3-6]。纤维素酶是一类可以水解β-1,4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个酶系的总称[7]。该酶系是由葡聚糖内切酶(Endoglucanase,EG, EC3.2.1.4)、葡聚糖外切酶(Cellobiohydrolase,CBH,EC3.2.1.91)、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 EC3.2.1.21)3个组分组成的诱导复合酶系[8]。

目前,纤维素酶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纤维素酶高产菌却相对较少,因此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是关键问题之一[9]。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以期为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土壤样品与化学试剂土壤样品采自树木种植地;化学试剂购于国药集团,均为分析纯。

1.1.2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4.0 g,NH4Cl 5.0 g,MgSO4·7H2O 1.0 g,KH2PO4 1.0 g,Na2HPO4 1.0 g,去离子水1 000 mL,pH 7.0~7.2。分离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4.0 g,MgSO4·7H2O 4.0 g,KCl 5.0 g,NaNO3 3.0 g, K2HPO4 1.0 g,FeSO4·7H2O 0.01 g,琼脂18.0 g,去离子水1 000 mL,自然pH。种子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 8.0 g,酵母粉 5.0 g,蛋白胨3.0 g,MgSO4·7H2O 5.0 g,KCl 5.0 g,NaNO3 3.0 g,K2HPO4 1.0 g,FeSO4·7H2O 0.01 g,去离子水1 000 mL,自然pH。发酵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 15.0 g,大豆蛋白胨 8.0 g,酵母粉 4.0 g,KH2PO4 1.0 g,MgSO4·7H2O 0.25 g,去离子水1 000 mL,自然pH。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0 g,酵母膏 5.0 g,NaCl 5.0 g,去离子水1 000 mL,pH 7.0。LA培养基:LB培养基中加入1.8%的琼脂粉。

1.2方法

1.2.1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与粗酶液的制备 取100 μL土壤样品溶液置于富集培养基中,在37 ℃培养24 h,将富集液用无菌水梯度稀释,涂布于琼脂分离培养基上,倒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然后用刚果红染色法[8]染色5 min,去离子水冲洗后放置5 min,观察菌落周围有无透明圈,若有透明圈则初步证明该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的能力,挑取透明圈较大的单菌落进行划线,进一步分离纯化。将初筛得到的菌株接入种子培养基培养12 h,以2%的接种量转接到发酵培养基中培养24 h,然后4 ℃、12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发酵上清液为粗酶液。用DNS法测定酶活力。

1.2.2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纤维素酶(CMC酶,滤纸酶)活力测定均参照2003年9月13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纤维素酶制剂》进行[10]。酶活力定义:在上述试验条件下,1 mL酶液水解底物产生相当1 μg葡萄糖的还原糖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以μg/mL表示。

1.2.3酶学性质的研究

1)最适反应pH。配制不同pH的浓度为0.05 mol/L的缓冲液,缓冲体系及其pH分别为:KCl-HCl缓冲液(pH 2.0);甘氨酸-HCl缓冲液(pH 3.0);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0~5.0);磷酸缓冲液(pH 6.8~8.0); 甘氨酸-NaOH缓冲液(pH 9.0~10.0);Na2HPO4-NaOH缓冲液(pH 9.0~12.0)。在pH 2.0~12.0条件下进行酶活力测定。以酶活力最大值为100%,在其他条件下测得的酶活力相对于最大酶活力的比例即为该酶的相对酶活力[13]。

2)pH稳定性。将酶液与不同pH的缓冲液混合,40 ℃保温3 h后测定剩余酶活力。

3)最适温度。不同温度条件(25~60 ℃)下,在pH为7.0的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反应30 min,测定相对酶活力。

4)温度稳定性。不同温度条件(20~80 ℃)下,在pH为7.0的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保温不同时间后立即冷却,随后进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5)NH4+及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将NH4+及金属离子与酶液于20 ℃条件下保温2 h后测定样品剩余的酶活力,以不添加任何离子的对照酶活力为100%,在NH4+及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的酶活力相对于对照酶活力的比例即为添加NH4+及金属离子后的相对酶活力。

2结果与分析

2.1酶活力测定回归方程的建立

分别取10 mg/mL的葡萄糖标准液0.0、0.25、0.50、0.75、1.00、1.25、1.50、1.75 mL置于25 mL具塞试管中,用去离子水补足至2.0 mL,加入2.0 mL DNS试剂。置于沸水中煮沸5 min显色,然后迅速冷却,用去离子水定容至25 mL,以空白液为对照,置于540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图1)表明,当葡萄糖浓度为0~0.7 mg/mL时,吸光度(y)与葡萄糖浓度(x)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1.620 2x-0.014 0,相关系数r=0.999 4。

2.2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通过CMC-Na为底物的平板筛选法,从土壤中筛选出多株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其中XW-13菌株在平板上经刚果红处理后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为8.75,将分离纯化的菌株摇瓶发酵24 h后培养液中CMC酶活力为15.05 μg/mL,滤纸酶活力为15.13 μg/mL。

2.3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3.1pH对相对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pH条件下测得的酶活力相对于最大酶活力的比例即为该酶的相对酶活力。结果(图2)表明,CMC酶最适酶促反应pH 7.0;pH 4.0~6.0,相对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在pH 4.0时相对酶活力仅有15.4%左右;pH 7.0~9.0,相对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在pH 9.0时相对酶活力只有23.0%左右。滤纸酶最适反应pH 7.0;pH 3.0~6.0,相对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增加,在pH为3.0时相对酶活力仅有4.7%左右;pH 8.0~10.0,相对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在pH 10.0时相对酶活力为2.3%。

2.3.2p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将酶液与不同pH的缓冲液充分混合,40 ℃保温3 h后测定剩余酶活力。结果(图3)表明, CMC酶相对酶活力在pH 5.0~9.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相对酶活力为70%以上,pH低于5.0或高于9.0时相对酶活力骤降,pH 3.0时相对酶活力降为12.5%,pH 11.0时相对酶活力降为14.2%。滤纸酶相对酶活力在pH 5.0~9.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相对酶活力为60%以上,pH低于5.0或高于9.0时相对酶活力骤降,pH 3.0时相对酶活力降为22.7%,pH 11.0时相对酶活力降为17.3%。

2.3.3温度对相对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条件(25~60 ℃)下,pH为7.0时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反应30 min测定相对酶活力。结果(图4)表明,在40 ℃时CMC酶与滤纸酶具有最高酶活力。25 ℃时CMC相对酶活力为19.2%,滤纸酶相对酶活力为10.7%。温度从25 ℃到40 ℃,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从40 ℃到60 ℃,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温度为60 ℃时,CMC酶相对酶活力为16.9%,滤纸酶相对酶活力为6.7%。

2.3.4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以常温放置的酶液相对酶活力为100%。将酶液于不同温度下保温不同时间后立即冰水浴冷却,测定酶活力。图5表明,在20 ℃的条件下CMC酶具有最好的稳定性,180 min后还具有80%左右的酶活力。当温度到达50 ℃以上时,30 min内CMC酶活力下降迅速,30 min后相对酶活力不到40%。从图6可以看出,在20和30 ℃时滤纸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80 min后还具有70%左右的酶活力。当温度到达50 ℃以上时,60 min内滤纸酶活力下降迅速,60 min后相对酶活力不到30%。

2.3.5NH4+及金属离子对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发酵培养基不添加任何金属离子为对照,即酶活力100%。随后添加浓度为0.2 mg/mL的不同化合物,与酶液在20 ℃条件下保温2 h后测定样品剩余酶活力,计算相对酶活力,结果如图7。从图7可以看出,加入FeSO4滤纸酶活力略有下降,CMC酶活力略有上升,而加入LiSO4、MnSO4、ZnSO4、MgCl2和CaCO3 CMC酶和滤纸酶活力均有所上升;加入(NH4)2SO4、NaCl和KCl后酶活力有一定幅度上升,加入(NH4)2SO4后CMC酶相对酶活力达到了145.0%,滤纸酶相对酶活力达到了134.0%;加入Hg+与Cu2+对两种酶活力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3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纤维素酶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在饲料、粮食加工、蔬菜水果加工、副食品酿造以及纺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分解秸秆产生燃料乙醇也为新能源的开发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14]。因此近年来关于纤维素酶的研究层出不穷。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产一定活力纤维素酶的菌株XW-13,其CMC酶活力达到15.05 μg/mL,滤纸酶活力达到15.13 μg/mL,高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的酶活力[13-15]。XW-13在pH 7.0,温度为40 ℃的情况下具有最高酶活力。在20 ℃具有最好的酶稳定性。加入Cu2+与Hg2+对酶活力有一定抑制作用,NH4+、Na+、K+对酶活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SMANT C, STOKKEMANS J P, YAN Y T, et al. Endogenous cellulases in animals: Isolation of β-1,4-endoglucanase genes from two species of plant-parasitic cyst nematod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9):4906-4911.

[2] SHI Y J, XIN W. Comparative effects of lindane and deltamethrin on mortality, growth, and cellulose activity in earthworms(Eisenia fetida)[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7,89:31-38.

[3] 李长影,孔雯,王家昕,等. β-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酶学性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2)138-142.

[4] PICART P, DIAZ P, PASTOR F I J. Cellulases from two Penicillium sp. strains isolated from subtropical forest soi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J].Lett Appl Microbiol,2007,45(1):108-113.

[5] 肖舸,雷芳,喻东,等. 一株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2):422-425.

[6] CHENG W, SUN C H, LEE W C. Protein expression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cellulases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reesei Rut C-30 on rice straw[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8,43:1083-1087.

[7] 阎伯旭,齐飞,张颖舒,等. 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33-237.

[8] WOOD T M. Preparation of crystalline, amorphous and dyed cellulase substrate[J].Methods Enzymol,1988,160:19-25.

[9] MULLINGS R. Measurement of saccharication by cellulases[J]. Enzyme Microb Technol, 1985, 7 (12):586-591.

[10] 纤维素酶制剂,QB2583-2003[S].

[11] 胡亚冬,谢春芳,张琰,等. 参环毛蚓肠道内源性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1(1)89-94.

[12] CHENG S P.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Orign, pattern and control[J]. Environ Sci Pollute R,2003,10(3):192-198.

[13] 刘海波,王义强,陈介南,等.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生物学杂志,2008(3):16-20,12.

[14] 吕静琳,黄爱玲,郑蓉,等.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的优化[J].生物技术,2009(6):26-29.

[15] 张强,杨岩.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