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弥补队列缺失 打造高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队列队形练习贯穿于课的各个环节,它是衔接体育课各个环节的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学校集体活动的组织保证。笔者在分析队列缺失的原因的基础上,以课堂为主阵地,挖掘队列在有效课堂的严、情、活,并充分创新教法实现队列的趣、实、变,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在学校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学校集体活动等都离不开队列队形的组织和变化。通过队列队形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队列队形练习知识,技术技能,还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作风培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是现在的体育课堂对队列教学是如何看待?在近几年全县初三体育中考教学研讨,与学校公开课教学展示中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队列,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追寻“队列缺失”的根本原因
当前,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大家的备课一直从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出发,安排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方法,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队列队形的练习,逐渐减少,有被我们大家“忽视”的迹象。似乎在崇尚“自主”、“合作”“探究”的大前提下,队列练习显得“死板”、“僵硬”,所以在实施中却有被忽视的现象主要有三点:
(一)队列队形教法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仅仅把队列队形教学作为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手段来设计,使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就是因为队列队形的练习太过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学生不愿意练,自然就无“快乐”可言。所以,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基本功的欠缺。
许多人如是说。现在许多教师不知道队列队形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不清楚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及基本术语;不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队列队形练习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深。
(三)教师主观上的不重视。
中考体育在我县已实施了多年,至于中考体育对学生体质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要重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这些项目与队形队列似乎毫不相干,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只是注重中考体育的项目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队形队列的训练。
二、让队列队形在本真体育课堂中起航
队列队形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其次能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容校貌,另外它能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更重要的是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关键是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引起重视如何让它在体育课中能“亮”“活”“美”。
(一)让课堂呈现队列的严、情、活。
1.严密课的组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游戏、教学内容的变换运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抓好四列横队变成八列、四列横队变成四路纵队、一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或还原,四列横队换言之:圆形、方形、梯形、半圆形、八字形等练习,使学生较熟悉这些队形的变换。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发出所需的口令,学生就能迅速变换队形,使队伍调动做到省时、合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还要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遵守纪律。
2.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课中教师运用多种口令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保证了练习的质量,丰富了准备活动内容,给准备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所安排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下面就是一个运用较好的案例
案例1: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单调和害怕,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单调性。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分队到并队、列队到合队跑、对角线绕场跑、8字形追逐跑和开口螺旋跑、蛇形跑等形式,这样使耐久跑变得多样性、趣味性,学生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队列队形练习中,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笔者在篮球教学中,常用学生排成方队或直线队等形式,这样队列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也使在体育教学中的练习起到安全作用。
(二)创新教法实现队列的趣、实、变。
体育教学首先是教育,它必须为育人的最高目标服务。队列教法上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示范动作要准确,一般先完整示范,后分解示范。操练时,一般先做分解练习,后做完整练习。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管仲说:“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外乎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把它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调节教学气氛。
(1)场景模拟法:教师把训练场地布置或用语言描绘成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学生好奇、爱新鲜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训练的热情。
案例2:例如在齐步走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场面,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光荣的战士,教师也要置身其中,扮演好检阅者的角色,用语言激发他们的激情,用口令来指挥他们的行动。
(2)游戏竞赛法: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小学生的好胜心更为强烈,在游戏中获胜是学生参与活动最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如笔者在 “立正、稍息”教学中设计一些队列游戏:
案例3: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哪组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组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组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
2.降低难度,切合实际。
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初中低段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案例4:在向左转走与向右转走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练习时,学生很容易疲惫,而且向右转走的口令老是搞错。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向左转走的动令与预令在左脚,向右转走的动令与预令在右脚时,可以降低难度,先让学生体会原地转法,然后在体会原地他不得基础上学习原地踏步转法,最后过渡到行进间转法。为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可以改变组织形式,可以分组,由学生带,并组织比赛。
3.队形变换,贯穿课堂。
队列队形变换是教师通过口令调动队伍来完成的,它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故科学、熟练地变换队列队形,是体育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能节约调动队伍的时间,增加教学密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5: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1、2向后转,3、4向后退4步走,在中间看教师示范讲解。
然后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走,分成八组向外练习,最后八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然后接齐步走进入平行场地进行素质练习。
4.丰富语言,调控情绪。
体育教师必须要学会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术语,如列、路、翼、间隔、距离、横队、纵队、排头、排尾、基准学员、伍、队形宽度、 队形纵深、步幅、步速等,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语言,以调控学生学习情绪。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能缓解学生身心疲劳。作一个对比,鼓励学生说些健康的俏皮话。也可以应景说一句歇后语或反正话,课堂气氛会在学生的笑声中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性随之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就显现出来了。 另外琅琅上口的顺口溜能帮助学生牢记动作的要领,同时也激发训练的兴趣。
案例6:(站队时) 队列里头莫说话,老师就会把你夸。两手平举踏步走,嘴里数着一二一。
(立正时)抬头挺胸收小腹,两脚并拢肩放松。双手紧贴大腿边,双目炯炯视前方。
体育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各学科教师中最频繁的。要使学生掌握一项技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同样重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宏亮、清晰。体育教师从动作上传达的信息有时远比语言来得清楚,学生通过观察不仅看到了准确的动作,还能感受到形体姿态的美,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在队列队形教学陷入单调沉闷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能起到非凡的气氛调控作用。一个夸张的表情,一段学生错误动作的滑稽再现,都会让现场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体会,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育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应当看到,离开了规范的纪律作保障的体育课堂教学将失去依托和生命,教师也将失去意义和价值。课堂上要呼唤队列队形练习,让我们抛弃形式,摈弃浮躁,让“队列”激活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 毛振明,《体育课一定要让学生学好有用的运动技术》[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5]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编,《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