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岳石刻线条艺术特点简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岳石刻线条艺术特点简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石刻艺术之乡”四川省安岳石刻艺-术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分析了安岳石刻中较有特色的唐、宋石刻线条艺术特点,比较了其与一般造像的不同之处,说明了安岳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研究和传承,希望历史文化遗产安岳石刻能得到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石刻;线条艺术;丰美唐风;精细宋韵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内,这里有摩崖石刻造像140余处,造像10万躯左右,其中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价值且保存较好的69处,另有盛唐石刻佛经4万字,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清道光时期的安岳县志记载了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石刻造像始于隋文帝开皇年间,盛于唐、五代和宋,明清日渐衰落。安岳石刻以卧佛院、毗卢洞、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千佛寨等规模最大,主要雕凿于我国石窟艺术由北向南发展的高峰时期。石刻多依山傍岩而开凿,在立体的造像上还存在着用凿刀或阴刻或阳刻出的一条一条的线条来,因为这些概括物体轮廓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神韵风采。历经一千多年后,这里的石刻也许氧化了颜色,也许风化严重,也许遭到破坏,但仍然保留下来了,并且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雕刻和让人们能够辨认的最基本的外形,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评论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四大特点。本文就石刻的线条艺术美特色作一简析。

从远古开始,视觉艺术就一直都是线的世界。从年代久远的岩画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面的纹饰中都能够看到线条的身影。“这种一度的轨迹本身,实际上是对于人们所知觉到的形状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再现。”后来产生了各种各样对线条的不同认识,每个时期的线条也因为不同的形状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东方的中国,艺术美学中线条占很重要的地位,线条本身即被看作是画面的精髓所在。与西方光影素描不同的是,中国画运用线条来概括物象、来表现其形体结构。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不断雕刻,安岳石刻的线条艺术风格表现得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其中较出名和较集中完整的为唐宋石刻,这些石刻或展现出健美丰满的盛唐风韵,或凸显了精细华丽的宋代特色等等。

一、健美丰满的唐代石刻线条美

唐代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发达,这时的人们崇尚“丰腴”,改变了南北朝“秀骨清像”的遗风,表现在石刻艺术中,大胆地反映出人体健康与活力的形象,同时佛教造像也在逐渐汉化,融入了中国化的造型,因而盛唐造像五官线条带上雍容华贵、磅礴大气的唐代特征。安岳石刻造像充分运用外形线条刻划出各式各样体态丰满的佛像,表现了繁荣发达的盛唐风韵。石刻中,凿于唐代的卧佛院卧佛造像《释迦牟尼涅圣迹图》十分壮观,利用整个岩壁开凿而成。卧佛改变了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的描述,而是“向左侧卧在崖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为全国唯一的左卧佛造像。这里所刻的卧佛端庄安详、面颐丰满、躯体挺直,具有大气的雕刻线条。凿于卧佛脚前的力士造像体态壮美、威武严肃的护卫着卧佛,这符合唐朝造像对于典型形象特点的加强和夸张,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塑造出力士的雄强之貌,加强其护法职责的刻划。其他卧佛周围的雕刻的弟子、菩萨和天龙八部等造像也都面容丰颐、表情肃穆。卧佛对面的崖壁间分布着唐代造像龛,还有镌刻着珍贵唐楷的佛经。这些造像龛的佛像大都造型多样,体态健美,线条生动流畅,充分表现出唐代石刻的线条美。例如45龛的一尊唐代千手千眼观音,身高1.35米。虽然面目和六只手臂已然模糊,色彩已经完全脱落,但我们能看到造像体态呈现些微的曲线形,体型柔美,姿态优雅,随着身体线条雕刻而成的衣纹流畅而写实,疏密得当的线条使人感觉飘带无风自动,腹部微隆,一派雍容华贵的风姿,体现出唐代女性的风韵。千手千眼观音像最早在唐初进入中国,但现存的最早也是盛唐时期的造像,安岳石刻为唐代出色作品之一。45号龛的造像并没有将观音的千手一一雕刻出来,而是在背景上密密地刻画出千手的线条,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代工匠高超的象征手法。这些手虽然不是浮雕效果,但密实的线条与主体造像结合得非常完美,这些阴刻线条是平面上的二维线条,被人的联想三维化了,整个大片岩壁全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手,令人产生千手的真实之感,感受极为震撼,使人们无不感叹线条的魅力所在。

二、精细华丽的宋代石刻线条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文化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经历了唐代之后,石刻艺术丰满健美的盛唐风韵,也渐渐淡去,而代之以宋代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这一阶段佛像的世俗化更进了一步,更加的在五官和服饰上汉化,更展现了生活中的人性美。安岳石刻宋代造像大多姿态优美、装饰华丽,线条精细,生动地反映了宋代石刻的线条美。雕造于北宋时期的云居山圆觉洞北岩“西方三圣”,造像的衣纹线条雕工精细,尤其体现了装饰华美,精雕细琢的宋代风格,特别是其中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更是头戴镂空花冠,璎珞缀身,更显得华丽精细。安岳石刻造像窟中最大的华严洞凿于赤云乡箱盖山峭壁上,共有大小两洞,大洞叫华严洞,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洞中正坐华严三圣像,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他们面目慈祥端庄,分别坐于莲台、青狮、白象上。左右十尊菩萨面目柔和,娴静秀美。仔细看来,每位菩萨头戴的精雕宝冠,胸上所佩璎珞,各个优雅姿态,都不尽相同。两壁及顶部浮雕亭台楼阁,仙云飘渺中显现出各类人物,还有种种动植物。洞中菩萨和各种场景十分生动,仿佛都是真实的一样,背景彩云若隐若现,好似景物随时都将腾云远去。整个洞窟视觉效果清晰而不乱,层次丰富,构图精巧,尤其是菩萨的手脚雕刻得动态多变,衣纹线条华丽而流畅,疏密有致,在各个局部都有着细微装饰,如文殊坐骑青狮嘴里的牙齿颗颗分明,鬃毛清晰可数,脚下背景的花草浮雕也都被精细地雕刻。这充分体现了宋代雕刻细腻、注重细节的风格和求精求细的特点,堪称北宋石刻艺术精品。古人在坚硬的岩石上运用线条雕凿出如此生动的造像来,让人感受不到石头的冰冷,有的只是优美的线条和民族化和世俗化了的佛与菩萨。眼前这些精妙绝伦的画面效果,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震撼,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和研究价值。

安岳县城东南厥山上的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等合称为毗卢洞,其造像多为北宋雕凿。这里最大的毗卢洞石刻,曾是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道场之一。其中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柳本尊石刻造像之一,

(另外一个在著名的大足石刻,而大足石刻雕凿时间晚于安岳石刻,他们具有承接关系。)其图文并茂的雕刻,有很高的艺术与观赏价值,是研究密宗造像史的史料,同时具有研究密宗和其第五代祖师柳本尊个人的珍贵价值。旁边不远处观音堂内的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来到其面前的人会被深深的打动和惊叹观音的美丽。水

月观音是宋代佛像世俗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像身高三米,半镂雕悬坐在一突出的岩石峭壁上。”观音造像依岩取式,头戴化佛花冠,身着短袖罗裟,璎珞饰身,胸间衣衫斜披,与手臂上造像斜搭的飘带、脚边飘扬的裙带形成和谐的动感之势。其右手放在上踏的右膝上,左手稍撑在蒲叶座上,右脚踩蒲叶左脚踩莲花。由于“特别注重自然采光”,整个洞采光良好,其雕刻的线条在光照下显得生动而精彩。观音的风眼看向斜下方,脸部线条在光线中显得柔美,神态“柔和亲昵,如韶华绝伦的妙龄女郎”,“其容貌风姿恰似出水芙蓉”。观音造像背景是满身华光、细腻的紫竹浮雕和插着柳枝的净水瓶,左右雕刻着观音救八难图,整个场景的立体造像和浮雕背景以及平面补充绘制结合得非常自然,布局严谨巧妙;立体和平面效果结合得相得益彰。洞窟主要突出立体的观音,背景采用的浮雕既有立体效果又不会抢人们的视线,周围线条绘画则补充空隙,增加细节。难以想象,观音造像的所有细节,“身体并非全是浮雕,手臂、手指、荷叶和细小巾带,皆系镂空雕刻”。这需要在雕刻前设想好整体外形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所有的细节,由此可见,安岳石刻工匠们对造像整体和局部线条的把握和伟大的雕技是多么的高超,实在令人十分折服。另外,观音造像很具世俗化风格,其坐姿采用了人世间的随意形态,给人轻松自然之感,令人亲近,与正坐的观音造像有所区别,“突破了观音造像一律正坐庄严的宗教仪轨”。运用中国传统线条的空间和构图效果,使得这尊观音造像与背景山石融为一体。造像的整体雕刻非常精美,每一根衣纹线条紧贴身体的曲线,用这些曲线线条勾画出了立体的人物造型。曲线具有一种速度和运动感,具有韵律美,正如荷加斯所说:“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造像身上的飘带虽然是红砂岩石的材质,但在工匠们的巧手下,让它具有了飘逸、柔软的曲线之美。观音堂内水月观音造像的每一条线条都恰到好处,因此刻画出观音的栩栩如生和人性美。

三、结语

安岳石刻在艺术、宗教、美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价值。“造型依山依岩取式,布局严谨巧妙;造像大胆突破宗教仪轨,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通过宗教的事迹具体刻画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生活情趣,展现人体和人性美。”工匠们对线条的使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在每一尊造像上刻画的线条都生动自如,达到“多一线则杂,少一线则缺”的境地;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刻画内在的精神,使得造像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宋时期的石刻线条艺术更是安岳石刻的代表作,还有许多文中未提到的精美石刻都还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博大精深的安岳石刻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传承的,希望历史文化遗产安岳石刻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