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高师声乐课的因人制宜教学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高师声乐课的因人制宜教学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师声乐教学需要建立和其他大学专业同等的公认教学理论体系,以便形成基本的、共同的概念,彻底摒除既无共同理论,又人人满嘴理论的教学弊病。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应该改变固有的歌唱模式,结合各种发声方法的共有特点进行普及性的基础教学。

关键词:高师声乐;因人制宜;声乐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36-01

一、因人制宜教学理念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实用,灵活;而教学方法的运用,又主要取决于教学理念是否科学、合理。这里,我们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为例,着重分析一下“因人制宜”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

我们知道,声乐课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进入大学后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主干课。然而,多年的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声乐课的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一方面,由于学生入校前的声乐学习与训练往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的声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是悬殊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学内容繁多,而学制与学时又具有一定的限度,要解决学生歌唱水平悬殊大这一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学制、学时有限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科学调整自己的演唱心里和情绪,情感,进而系统地掌握声乐理论,就必须改革通常的程式化培训模式,突出因人制宜的声乐课教学理念,通过极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是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一)从各方面贯彻因人制宜的教学理念

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归属于不同唱法,不同声部的,在给学生分配声乐教师时也是随机分配,也就是说,学生的声乐之路的基调和发展,完全是由其声乐教师个人定夺的,而每个声乐教师的教学、唱法、声部和艺术观点并不相同,比如,一个民族女高音的歌唱从音域范围到歌曲的表现手段,和一个美声男中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将自身的演唱感受和观点传授给学生。由于初期的声乐教学很难做到互动,几乎完全是单方面的灌输。教师如果不加以分析和辨别,就将自己的声乐观点不经过有效引导而进行强行灌输给学生,或者不顾人体发声器官的客观结构和声学的基本原理,而完全凭借主观臆想,进行说教。往往给日后的声乐的教学埋下麻烦的种子。声乐本身是一门集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表演学等知识于一身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需要长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此外,声乐是以人的声带作为音源,以流动的气息为动力表现的艺术形式。由于这些要素都存在于人体内部,相对于器乐教学而言,无法形成直观的视觉印象,而仅仅依靠听觉或多或少会发生一定的臆测成分。不少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为,教师为学生选歌,规定考试曲目,乐谱就是教材。尽管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声乐理论教材,可是相关的声乐理论名词却出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位置”、“关闭”、“换声点”、“共鸣”等等,而对它们的具体含义却又见仁见智,这种各说各主张的教学形式,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在这方面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建立和其他大学专业同等的公认教学理论体系,以便形成基本的、共同的概念,彻底摒除既无共同理论,又人人满嘴理论的教学弊病。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应该改变固有的歌唱模式,结合各种发声方法的共有特点进行普及性的基础教学,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之后,再依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唱法。

(二)教学模式方面

学生入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模式,已经逐渐被“一对二”“一对三”甚至集体课的形式所取代。相比较而言,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也存在不足:一对一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较长期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发声,了解声乐知识,完善声音并用来处理作品以及课程回顾总结等环节。但由此带来的教学成本是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应对的;一对二,一对三的教学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和减轻教学强度,能够给学声乐的学生以一定思考空间,在观察别人演唱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演唱和表演提供借鉴的平台。但却使每个学生演唱和练声的时间有所减少;集体课的教学多偏重于理论教学,针对不同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方法和纠正,以及生理变声期的嗓音保健等进行理论的树立,为日后的声乐教学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但个体声乐问题仍无法在集体课中得到解决。三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教学时期进行有益的互补。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教育班的学生在入校时随机分为3人一堂课,如果三名学生一旦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会造成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的学生不消化,不仅是声乐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也严重挫伤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每个学生性格,生活教育环境,阅历和美学观点的不同,在入校之前接受的声乐教育的差异。这就需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评估的标准不能简单的依靠嗓音条件作为依据,更多的要考量学生的整体素质,评估的时间不能简单的通过一次性的汇报演唱盖棺定论,应该依据每个学生一段时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判断,对于各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酌情增加一些课时,加强培养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强调了师范性的特点,忽视了目前学生就业的多元化和社会对于高师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很多教师还守着美声,民族唱法的阳春白雪,将民族民间音乐、通俗流行和戏曲排斥在外的传统思维,由于高师培养目标不是歌唱家而是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音乐教育者,将来需要面对的教学和演出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改变旧有的程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期的声乐教学中,尽量选择有代表性,传唱度高,难度小,内容表达不深晦的作品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很多流行作品如《今夜无眠》、《太阳岛上》、《绒花》、《红旗飘飘》等流行作品已被选入传统的美声、民族教材;流行唱法学习周期短,见效快,群众喜闻乐见,更容易被接受,非常适合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特点,而戏曲当中很多传统唱法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很有帮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演唱能力,进行力所能及的作品安排,在稳定基础发声状态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多接纳,多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也更加时应当今时代的民众对于音乐教育的普遍需求。

(四)教学环境方面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果说琴房和课堂是学生歌唱技术能力提高的温室襁褓,那么舞台就是学生心理成长后必须要迈过的音乐人生第一步。在学生2-4年学习过程中,除了琴房以外,还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演出和比赛的机会。保证每个主修声乐的学生必须在一定时期举行公开的实践音乐会,虽然教学实践音乐会比正式音乐会无论是演出水平,演出深度逊色一些,但是对于初学和启蒙阶段学生提升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让学生在课堂和舞台一定的压力下不断提高自己,夯实自身的作品积累;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应尽量多参与组织各种晚会,演出,丰富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自编自导的能力水平。

二、高师声乐因人制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高师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某个声乐教师的个人行为,它应该是一个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这需要每一个声乐教师没有任何私心的达成教学共识,不仅要求每个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人文知识,还要求每个老师要具备负足够的责任心,帮助每名学生建议完整的学习档案。通过多方面细节的关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声乐教学的魅力。通过每一名声乐教师共同的努力,我们的高师声乐教育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