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情玫瑰的刺扎伤了亲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情玫瑰的刺扎伤了亲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代同堂,在我国一直是被颂扬的传统居住形式,但由于两代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不同,同一屋檐下的亲情,一不小心会变成了带刺的玫瑰

2008年大年三十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区,一声凄厉的呼喊打破了四周的宁静:“不好了,有人跳楼了!”

跳楼男子名叫师建刚,35岁,中关村某公司职员。2006年夏天,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三口从平房搬入了距离学校很近的父母家,开始了三代同堂的生活,没想到,麻烦从此上演……

结婚时妻子提出

要有自己独立的家

师建刚28岁结婚,妻子王月比他小两岁,在一家外资公司做翻译。

婚事定下来时,师建刚的父母刚在朝阳门内某小区买下一套三居室,师建刚是老小,老两口希望小儿子婚后能和他们住在一起。

可王月不同意:“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家,你给不了我大的,就给我弄一间小的,哪怕比狗窝强不了多少,也是自己的地盘啊!”

师建刚觉得他和父亲都是暴躁脾气,担心天长日久会闹矛盾,就没有答应父母同住的要求。

师建刚和妻子住在父母搬走后留下的那两间小平房里,尽管洗衣要到院子里的大水龙头下,解手要跑到街上的公共厕所,但他们感觉很自由。尤其到了晚上,关好门窗,拉上窗帘,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了。

2001年,儿子师伟出世了,作为师家的单传血脉,乐坏了两位老人,他们再次提出要儿子儿媳搬过去一起住。师建刚有些动心,觉得妻子初为人母,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指导。

王月却犹豫不定,在师建刚再三劝说下,王月终于同意试一试,条件是让婆婆来自己家。

俩人婚后称呼一直很亲昵,王月叫师建刚“大公鸡”。有一次,王月忘了婆婆在身边,脱口喊了一声“大公鸡,快过来”,婆婆的脸一下子拉得很长。吃饭时,母亲对师建刚说:“这辈子也没见你对自己妈这么亲,真没良心!”

师建刚的母亲性格活泼,在自己家,常找邻居打牌玩麻将、扭秧歌,来到儿子的小家就闷得发慌。她和儿媳,生活年代不同,接受教育不同,接触阶层不同,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孩子醒着还好,孩子睡下,两人就无话可说。

看着她们那个难受劲,师建刚心里也疙疙瘩瘩的。

母亲炒菜放很多油,还喜欢把青菜煮得烂烂的,很舍得下盐,常让小夫妻吃第一口就再也不愿动筷子。给婴儿冲奶粉也是,母亲要把指头伸进杯子里去试温度……

因为这些琐事,妻子常跟他大发牢骚,母亲也没好脸色给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做“判官”,他感觉太累了,下班后他宁可在单位加班也不愿回去。

是父亲血压突然升高“解救”了他们,师建刚和王月赶紧劝母亲去照顾父亲,并且在一天之内找好了保姆。保姆一直呆到儿子上幼儿园才离开。

远香近臭,同住放大了每一个人的缺点

儿子师伟上幼儿园那三年,是师建刚夫妇与父母关系比较融洽的三年。

幼儿园在王月单位附近,每天上班顺路带着孩子,下班再带回来,日子简单清静。到了星期天,一家三口必定去父母家看望,小家伙是两位老人的开心果,如果再和哥哥姐姐两家人碰上了,更是热闹。

距离产生美,因为没有琐事的摩擦,又不经常在一起,两代人在彼此的眼里,都还算完美。

2006年秋,儿子师伟该上小学了,但中午放学后家里没人,午饭没法解决。父母提出让儿子全家去他们那里住,“我们都闲着,正好能接送孩子。”

师建刚劝妻子:“结婚都七八年了,都是一家人,已经相互了解了,不会闹矛盾的。再说,父母也老了,让孩子陪着他们也挺好的!”

三代同堂的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

老人果然对孙子好得不得了,接送孩子风雨无阻,师建刚和王月每天下班后还能吃上热饭热菜。可是,生活中的纠葛却越来越多。

父母是从艰苦年代过来的,生活上很节俭,起初,师建刚和妻子误以为交的生活费少,于是又加了200元,但家里的餐桌上,还是那么几样:土豆、白菜、萝卜……孩子正在长身体,他和妻子都希望能多补充些营养。

当师建刚把这一意见告诉老人,老人斥责:“吃饱就行了,你要让我给你们天天开席啊!我跟你妈年轻时,过节才舍得吃一顿炸酱面,别生在福中不知福!”

师建刚再也不敢随便开口了,他和妻子把蔬菜、水果还有肉买回家让老人去做。做是做了,量却非常少,便猜测可能是父母舍不得,把剩余的存了起来。一次他们去姐姐家玩,中午吃饭时,惊奇地发现,他们买的东西有一半都在姐姐家的冰箱里。

那些日子,邻居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见师建刚夫妇领着儿子出去散步,实际上,他们是偷偷给儿子开小灶去了。

无奈之下,小夫妻使出了最后的损招:分餐。“爸妈,您看,我们总是回来太晚,让你们做好饭空着肚子等,我和王月心里过意不去。不如这样,你们做好了就先吃,我们回来自己做,好吗?”

老两口明明知道儿子媳妇什么意思,但不愿戳穿,便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2007年春节后,师家正式开始实行“一家两灶”:师建刚的父母每天晚上5点半左右开始吃饭,而师建刚要等到妻子7点左右回家,再开火。

家,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温馨。师建刚每天下班后,径直走进三居室中属于自己的小屋,或是看报纸,或是打开电脑看小说,与父母说话很少,只有王月还保持着对公婆礼节性的交流。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要老师一打电话,家里便会爆发“战争”。

因为孩子,师家分成了两派:“护伟派”和“教伟派”。每当师建刚要惩罚孩子,父母总是出面干涉。

他尝试与父母沟通,但他们会找出种种理由来说服他。最常用的是:“你们兄妹三个都是我们养大的,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你们几个不都成材了吗?我们唯一的孙子,怎么可能不好好爱护呢?”

发展到后来,他只能趁着带孩子出去遛弯的时候,教育孩子。

悲剧,终于在2008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发生了。

这天,师建刚的哥哥一家三口也回家过年。在饭桌上,不知谁谈起了教育孩子的话题,当着众人的面,老爷子一个劲儿地数落师建刚的不是,说他如何如何打孩子,孩子的成绩如何如何不好等等。

自尊心很强的师建刚一下子火了,冲父亲大吼道:“他是我儿子还是你儿子?我的儿子就应该让我管!你们隔代教育出来的孩子都不成器!只知道溺爱,纵容……”

“好哇,你这个混蛋,你竟敢教训起你爹来!”父亲的倔脾气也上来了,操起手中的碗就朝师建刚砸了过去,躲闪开的师建刚羞愧难当,一转身,从三楼阳台跳了下去……

为爱离开,为爱弥合

一楼阳台上有一个隔板,师建刚落在上面保住一条小命,但左腿严重摔伤造成骨折,被送到医院立刻进行手术。漫长的3个月,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痛苦不堪。

父母家无论如何他是不肯再住了,可是,如果回原来的小平房,孩子上学路远实在不方便;给孩子转学吧,不仅麻烦还要掏高额的择校费,而且从长远看,孩子若长期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对其成长非常不利。思来想去,师建刚咬牙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一室一厅,暂时将就下来。

2008年4月的一天,师建刚正百无聊赖地靠在沙发上看影碟,电话响了,他随手拿起听筒,没料到是父亲打来的。

“建刚,好些了吗?”他心中一颤,听筒在手里不由自主地攥得更紧。

“爸,你好。”他已经3个多月没有和父亲见面了。父亲躲他,他也躲父亲。

“我找了个老中医,拿回一些膏药,要不你试试?”父亲的声音听起来苍老无力。

“谢谢爸爸,一会我让王月去拿。”

“我送到你那儿吧,那条路我还熟。”父亲絮絮的尾音带着自责的哽咽。

师建刚的眼泪“哗”地落了下来。自己是谁?是父亲的儿子呀。父亲让他住在家里,是想给他的生活提供便利,自己竟然跟父亲闹得这么僵。师建刚哭着继续和父亲说话,多日的积怨,在一问一答的家常话中,顷刻间烟消云散。

父亲老了,他经了太多的事,吃了太多的苦,自己怎么不能包容一点,忍让一点?竟然做出那么冲动的事来,让父亲的心碎成片,真是太傻太不孝了啊!

母亲经常来看他,每次都提着亲手煲的各种滋补汤,那一天,她不知从哪儿听说牛骨汤对骨折病人的恢复有益,跑了好多家农贸市场买牛骨头。怕路上凉了不好喝,又缝了一个厚厚的棉布口袋把饭盒裹住,在转车时被人撞了一下,赶到他的出租屋时,腰已经疼得直冒冷汗。

师建刚大哭一场。

他打定了主意,要在父母居住的小区买一套房子!那样便能随时陪伴父母,既避免了矛盾,又保持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手捧一碗热汤,从这个门口走到了另一个门口,汤还没有凉,亲情也凉不了。

选择一碗热汤的距离和父母做邻居!痛定思痛,他也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索要。同样,他也告诉正在面临几代同堂问题的人们,尽管“分住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我们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善待父母,是永恒不变的基调。

师建刚的父母也在反思。他们告诫天下所有的父母,一定要仔细咂摸咂摸“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是。没有了老人,他们还不活了吗?他们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能力处理生活中的麻烦,不是老人一味地付出才能换来孩子们的幸福。孙子中午没地方吃饭,可以去小饭桌;在教育问题上有分歧,要商量着来,不要以封建家长的姿态说一不二……

编后

“结婚后你会跟父母一起住吗?”针对此问题,我们网站曾进行过一次调查。

60.29%的人选择“不会,生活习惯不同对彼此不好”;24.42%的回答“没想好,看情况”;15.29%的选择“会,很愿意和他们一起住”。

如果父母坚持和你一起住,你怎么办?

48.14%的人选择“想其他的办法,委婉处理”;34.27%的人选择“搬到一起,慢慢妥协忍耐”;9.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