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课文的功能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课文的功能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卢栎州(1989-),女,汉族,江西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王洁(1989-),女,汉族,江西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摘 要:本文从语篇关系、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交际角色几个方面分析《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141课,为英语课文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分析方法,改变以往教学的重点过度集中在单词的说明和语法结构讲解上,而对文章深层次含义和对课文的写作背景的理解不足;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框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发展英语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 新概念英语

1.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指的是使用中的语言,语言使用者在语境中理解语篇的意义,并视为有目的、有意义、且相关联的(Brown & Yule 1983)。它是一个语义单位(Halliday 1994),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

Zelling S. Harris (1952)在“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语篇分析一词后,大批学者对语篇分析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Halliday(1973)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三大纯理功能,并中指出(1985,1994,2004),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或书面语篇。我国学者黄国文(1988)的《语篇分析概要》是国内第一本以英语为例子的语篇分析方面的著作。2001年出版的《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的理论指导,把Halliday的学说具体用于语篇分析工作,通过对大量广告语篇的分析证明,系统功能语法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因此比其他任何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语篇分析称为功能语篇分析,目标是评估语篇在交际情景中是否合适地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范围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言反映一个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语境就是语篇在这个言语社团中所能表达的所有的意义(包括交际的目的、步骤、形式、内容等)。人们通过语篇进行交际,交际目的决定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反映文化语境语。而交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语篇外(如谈话的内容、交际的参与者、讲话媒介)及语篇内(如上下文)等环境因素构成“情景语境”。情景语境由三个变量构成,即语场、基调、语式/方式。语场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活动的属性或者是语言所涉及的事物;基调指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包括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征、地位、角色等)及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方式是指交际的渠道和修饰方式。这三个变量又称语域变量,它们影响我们的语言使用。语言则主要包括:语义、词汇-语法、音系/字系)。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意义),即三种纯理功能。在语篇层面上,语域变量与三种纯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的:语场的表达需要通过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基调需要通过人际功能来表达,而语式则通过语篇功能来表达。在句子层面上,这三种功能都是通过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的。

语篇分析对语言教学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者的重视,但语篇分析其本身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来描述语言使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使用中的语言的途径(McCarthy 1991:2)。将功能语篇分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分析教学材料,对材料进行语篇上的分析和讲解,不但有助于教师充分把握课文中各个知识要点,更有助于教师抓住课文整体结构,理解教材编写者的写作用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语篇段落之间、句子之间层次关系的过程中揭示课文语篇的内涵,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到所学的知识点。

2.教材分析

《新概念英语》是一套经久不衰的经典英语学习教材。教材编写者强调学习语言需要循序渐进。本文选取该系列教材第一册的 (以下简称L141)为例,对语篇进行深层剖析,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为教师备课提供思路。原文如下(为方便讨论和分析,课文的每个句子前加上编号):

[1]Last week,my four-year-old daughter,Sally,/ was invited to a children’s party.

[2]I decided to take her by train.

[3]Sally was very exited / because she had never traveled / on a train before.

[4]She sat near the window / and asked questions / about everything she saw.

[5]Suddenly,a middle-aged lady got on the train / and sat opposite Sally.

[6]‘Hello,little girl,’she said.

[7]Sally did not answer,/ but looked at her curiously.

[8]The lady was dressed in a blue coat / and a large,funny hat.

[9]After the train had left the station,/ the lady opened her handbag and took out her powder compact.

[10]She then began to make up her face.

[11]‘Why are you doing that?’Sally asked.

[12]‘To make myself beautiful,’the lady answered.

[13]She put away her compact and smiled kindly.

[14]‘But you are still ugly,’Sally said.

[15]Sally was amused,/ but I was very embarrassed!

3.运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L141这篇课文进行分析:句子、语篇关系;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交际角色。

3.1语篇关系

这篇课文为过去完成时的入门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过去完成时,区分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过去完成时,教学难点是掌握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结构。

文中过去完成时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3]中的had never traveled和[9]中的had left;过去时共出现了19次:decided,was exited,sat,asked,got,sat,said,did not,looked at,opened,took out,began,asked,answered,put away,smiled,said,was amused,was embarrassed; 被动语态两次:was invited,was dressed。

虽然过去完成时的出现情况并不理想,但已经达到了让学生认识过去完成时的目的。全文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基于现有知识,学生知道文中的动词应该用过去时,但是要如何表示过去的过去这一时态学生并不知道,而had never traveled和had left这种表达方式的出现弥补了学生这一知识的空缺,体现了Krashen的“i+1”原则。当学生注意到这种之前没有见过的表达方式时,很容易意识到这便是这一课要学到的新知识点。另外,通过加入两个被动语态,区分了有动词过去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强化了动词过去时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对东西过去时的认识更加完整。

语篇关系可以看做是语篇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Renkema(1993)认为,语篇关系可分为“增加”关系和“因果”关系。其中,增加关系包括:继续/增补(如and)、对比(如but)、反意(如or);因果关系包括:原因、理由、方式、后果、目的、条件和让步。

L141中存在着以下语篇关系:

类型关系句子

增加

继续/增补[1][2],[2][3],[3][4],

[5][6],[8][9],[9][10],[12][13]

对比[4][5],[6][7]

因果

原因[7][8]

后果[10][11],[11][12],[13][14],

[14][15]

L141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叙述当时情况,因此上表中的继续、增补关系也可以理解为顺序关系,即每句话所描述的内容都顺次发生在上一描述之后。作者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为读者再现了当时的情形,就像是在和一位朋友聊天。首先,[1][4]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紧接着[4][5]的对比使读者意识到接下来的情节一定和这位刚上车的中年女士有关,而[6][7]的对比又使读者对为什么Sally不回答女士产生了好奇,接下来[7][8]作者开始将读者的注意力从Sally转向中年女士,使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变成事件参与者的视角,为描述女士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做好铺垫,[8][9],[9][10]便是对这位女士的描述。读者在读到这些描述会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产生好奇。Sally在看到她的这一系列动作之后终于忍不住开了口,[10][12]是她们之间的对话,[13][14]是Sally在观察了女士之后发出的感叹,在她看来女士的这些举动改变不了什么。Sally的童言无忌使读者忍俊不禁。最后[14][15]道出了这位母亲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读者被这种一句紧扣一句的讲述所吸引,忍不住将故事从头看到了尾。

语篇关系表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语义关系。通过分析语篇关系可以揭示事件发展的脉络,作者试图再现的故事情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进行语篇关系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整件事情叙述得生动而有条理的。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在分析语篇关系时着重分析课文中连接词的使用,即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连接词组织语篇的,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将作文写得更有条理,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融入的到日常教学中。

3.2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交际角色

L141开篇的第一句是]Last week…,表明这是一则关于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情的叙述。但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看,L141的语篇体裁并不明显,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语域”分析。

语场、基调和方式确定语域的选择,决定了交际的内容、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方式。

从语场角度看,L141是发生在一次火车旅途中,从有关词汇的重复可以看出:

[2]train;[3]traveled,train;[4]window;[5]train;[9]train,station。

从基调方面看,L141中的交际双方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使用直接引语(句[6],句[11],句[12],句[14])表明该文是非正式语体,意味着作者想要与读者建立一种亲近的关系。

从方式角度看,L141是书面语篇,但它是非正式文体。表面上看,L141像是文章作者的一篇独白,但从语言的使用看,作者以自己这个发话者为中心,将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故事的主人公是Sally,I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叙述者,是语篇的出发点。作者通过引入直接引语,试图创造一个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语境。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1]my,Sally;[2]I,her;[3]Sally,she;[4]She,she;[5]Sally;[6]little girl;[7]Sally;[11]Sally;[14]Sally;[15]Sally,I 。

课文作者别具匠心。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学习与自己生活相接近或相关的内容最快。虽然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但作者努力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亲切的语境,使学生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而文中Sally的一句童言稚语在让学生怦然一笑的同时使得学生对这篇课文更加深刻。

4.总结

对课文的功能语篇分析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词组、短语、衔接等。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语篇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将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在内,从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课文段落结构和内容入手。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多为学生创设使用语言的语境和机会,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深入使用英语语言,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水平从“I”阶段向“i+1”阶段提高。

参考文献:

[1] Brown,G.and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London: CUP,1983.

[2] Halliday,M.A.K. 1985 / 1994 2nd ed. / 2004 3rd ed.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3] McCarthy,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史国栋,张春平.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