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谢灵运创作山水诗的心境和诗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65-01
翻开我国几千年的诗歌史,山水诗不能不被人们瞩目,而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更不能让人遗忘。他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谢灵运的山水诗流传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是因为他的创作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不仅体现在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细致的描摹刻画,细腻逼真,而且表现在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心境及诗境。
1时代环境和谢灵运自身性情对山水诗创作心境的影响
山水诗的出现是与魏晋以来诗歌中山水意识的增长和动乱的社会环境影响相辅相成的,谢灵运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之祖,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美的、令人称赞的山水诗,除了时展的客观原因之外,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真切感受对创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谢灵运作为创作山水诗的主体,他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遭遇对其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东晋是门阀制度最鼎盛的时代,士族大家的子弟本就有种优越感,而谢灵运又是东晋时"百年望族"谢家的世族子弟,并生长于谢氏家族鼎盛之时,高贵的出身,使谢灵运自幼便有一种超越常人的优越感。这样显赫的身世加上不羁的个性与出众的才华,养成了谢灵运恃才傲物的性格。但这样的性格在在晋宋易代的社会动乱之际,并不能给谢灵运的仕途带来好运。他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自以为"宜参权要"(《宋书・谢灵运传》),但"灵运为性偏激,多衍礼度。""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谢灵运有用事之志, 但当他欲一展宏图的时候,晋室极其衰微,随后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采取限制豪门士族利益的政策,谢灵运由"公"降为"侯",尝到失国后的苦痛。
2谢灵运山水诗心境与诗境的完美契合
心灵世界可以在各种文体中展示出来,谢灵运选择用诗歌这种体裁。他所创作出的山水诗为其心灵的图像,是其心境的展示。而用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诗境,是其心境的一种表现,也是其展示心境的载体。谢灵运一生中创作出的山水诗,可以分为行旅诗和游历诗,这两种类型中作者通过诗境表现出的心境是不完全相同的。《文心雕龙・物色》中:"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宋代晋自立后,谢灵运在政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便萌发了隐居的念头,在他第一次被贬往永嘉做太守时的途中所作诗里体现。如《邻里相送至方山》:
"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这首诗写于谢灵运被贬之后,离开京城建康前往永嘉郡当太守时,对乡邻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是诗人不愿离开京城的写照,同样也是其心灵世界中对仕途失意不甘心的外在表现。"析析就衰林"写出了离别之时秋天草木凋零,黄叶满地,萧条衰败的景象,因为"积谢生虑,寡欲罕所阙",所以产生了"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的隐居念头。诗中表现出秋天衰败的景色正映衬了诗人离开抒写人生理想之地悲愁伤感的心境。
作者的心灵世界往往是隐含在其生活世界的背后的,作者的行为表现是其心灵世界的外化表现。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深受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影响的。他把自己的复杂的心境通过山水诗境表现出来,把感情视觉形象化,通过语言营造逼真的诗境来展现自己的心灵境界。对我国山水诗乃至对盛唐诗歌的繁荣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3谢灵运山水诗中情与理的贯通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在研究谢灵运山水诗时,都注意到了他的山水诗常会有"玄言的尾巴",也就是说在诗中揉入玄理,这是与谢灵运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著名的文学家契诃夫说过:"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因此应跟其他一些社会人士一样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制约。"谢灵运的创作主要是在宋代,但是他却是出生在玄学清谈盛行的东晋,生长在士族大家庭中。士族的生活、思想风尚就是谈玄,而他作为一代风流名士受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精通玄理。但他在山水诗中的蕴含的哲理,和东晋的玄言诗中的玄理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玄言诗中山水作为体玄悟道的工具,谈玄才是目的;而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是和他所描述的山水一样,是发泄心中矛盾痛苦寞落心情的手段,也是一种想要获得慰藉的追求,情与理是相贯通的。诗人在山水诗中用诗境表达出的心境和"理"同样都联系着诗人的感情,是情与理的贯通。虽然在表现手法上还不那么成熟,但为后世的山水诗人创作情景交融、情理契合的山水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还没有完全推离玄言诗的影响,但比玄言诗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他的山水诗已不再是体物言玄的载体,而是他抒发自我感情的和才情的产物。山水诗中描写的清新优美的自然景物,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王绍曾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照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钟嵘著 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