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陇西地区1999~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变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陇西地区1999~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变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构成及变化特点。方法:对陇西地区1999~2010年度新生儿病理黄疸病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效果满意,A组治愈率达90.5%,B组治愈率达96.2%。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病因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病因 分析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本资料对1999年度与2010年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探讨其病因及其发展规律,以期对新生儿科临床工作的方向有所动态了解。

临床资料

按照金汉珍等[1]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选取1999年度病例(21例)与2010年度病例(52例)资料。

1999年度(以下简称A组)男(12例)∶女(9例)1.33∶1,早产儿(13例)∶足月儿(8例)1.625∶1,低出生体重儿(12例)∶正常体重儿(9例)1.33∶1。其中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20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1例,死亡1例,住院12小时内死亡,病因不详。其病因分布情况,见表1。

2010年度(以下简称B组)男(33例)∶女(19例)1.74∶1,早产儿(8例)P足月儿(44例)0.182∶1,低出生体重儿(12例)∶正常体重儿(36例)∶巨大儿(4例)3∶9∶1。其中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49例,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3例。其病因分布情况,见表2。

结 果

对于A、B两组病例,针对不同病因我们采取不同的病因治疗,并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间接胆红素患儿采用光疗,高直接胆红素采用茵栀黄静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A组治愈率达(19/21)90.5%,其中先天性巨结肠1例转院,死亡1例,B组治愈率达(50/52)96.2%,其中先天畸形2例转院,两组均未发生核黄疸。

讨 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新生儿的特点,其血清胆红素较其他年龄段人群水平较高。当患儿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溶血时黄疸加重。生理性黄疸始终是个除外性诊断,必须排除病理性黄疸方可确定。必须排除病理因素,才能认为是生理现象,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生,一方面要为患儿治病弄清病因,而一方面尽可能为家长减少经济负担,这是较难地抉择。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一般认为感染、围产因素、ABO溶血症、母乳性黄疸为其主要因素。但对比A、B两组资料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病因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1999年感染因素占42.9%,围产因素占23.8%,新生儿硬肿症占14.3%。而2010年,感染因素占11.4%,围产因素达53.8%,母乳性黄疸占9.6%。2010年病理性黄疸因素中,围产因素达第1位,感染占第2位,而与国内学者[2,3]报道略有差异。究其原因,我们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公民健康意识尚未跟进,部分孕妇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胎儿体重普遍提高,巨大儿频频出现,产伤、HIE的发病率增高;部分孕妇为躲避计划生育,部分孕妇家庭经济情况欠佳,临分娩时才至医院,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未及时发现、治疗,且产后马上离院,新生儿疾病未能及时发现;部分孕妇试产失败后才行剖宫产术,增加了窒息产伤发病率。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加强孕产期健康宣传;提高产科技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加大孕产妇救助面及救助力度,才能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感染因素已从1999年的第1位降至2010年的第2位,新生儿硬肿症从1999年的第3位已明显后移,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早产儿的出生率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断减少。但随着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使得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已跃居第3位。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可能系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腔中,使肠腔内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有关,可先停喂母乳3~5天,黄疸减轻或减退可以鉴别。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黄疸的病因也随之复杂多样,胎粪延迟,红细胞增多症也较为常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所谓“TORCH”感染的疾病,大多就诊时间较晚,一般呈阴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7.

2 童笑梅,罗风珍,朴梅花.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与临床黄疸的观察和分析.新生儿杂志,1996,11(4):163.

3 唐仕芳,李华强,赵锦宁,等.新生儿黄疸288例临床病因分析及防治.重庆医学,2004,33(4):533.

表1 1999年度病例分布情况(例)

表2 2010 年度病例分布情况(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