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幻和现实的协奏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幻和现实的协奏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AR(增强现实技术),很多人知道,却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但是它也没有想象中那般遥远,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起,AR技术始终保持着“隔三差五刷次屏”的状态,游离在现实和概念之间。从“东京8分钟”,到“支付宝集福”,它以一种缓慢但稳定的节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这种将三维虚拟画面直接叠加在真实空间中的呈现方式,会让每个人都觉得眼前一亮。不管2017年AR是否能迎来春天,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它是越来越期待了。

早夭的视觉狂欢

说起来你也许不敢相信:早在1990年AR技术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当时的研究者希望能够在屏幕上,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然后进行合理的互动。譬如在展示卫星云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还有具象的三维天气情况,比如一道壮观的水龙卷,或者一片藏着闪电的黑云。但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构想始终停留在概念阶段。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数年前,美国硅谷的一些初创公司,才开始瞄准这个被搁置了许久的蓝海市场。2012年中,一款名为AppTag Laser Blaster的玩具枪出现在了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它是最早一批使用了VR技术的玩具之一,设计有iPhone基座。把它和手机组装在一起时,通过屏幕你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现实世界,而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战场。举个例子,当你拿起枪在室内扫视时,会看到入侵者从各种角落里蹦出来。沙发后、洗衣机旁,都可能是他们的藏身之所。其生产商HEX 3表示,APP中的几种游戏还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游戏跟进。

但事实证明,他们食言了。也许还是因为硬件过于单一,这种技术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HEX 3曾经向儿童玩具大亨――孩之宝抛出橄榄枝,但并未获得对方重视。孩之宝只是在旗下NERF玩具枪上提供了一个兼容接口,然后就没了下文。而这款枪的价格从60美元陡降至28美元,也仍然没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回头看看,真是颇让人唏嘘。

和其他那些被判定为“前途无亮”的新概念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R技术都没有再回到我们的视线之中。按照四五年前的硬件标准来看,实现AR显示并不难,但是想做到精细、逼真,难度却是相当大,更不用说和现实环境进行高度整合了。当然,我们承认有高性能PC甚至超级计算机可以应付高水准AR软件的运行。但如果受众被压缩到如此小的范围,研发商看不到潜在红利,自然也不会感兴趣。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技术之所以没能一鸣惊人,就在于对出击时间的把握出现了偏差。

AR技术能迅速回归大众视野,功劳最大的肯定是去年的现象级游戏――《精灵宝可梦GO》。虽然它时至今日还没进入中国大陆,但其核心玩法已经不再是秘密了。当你打开手机摄像头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画面,还有可爱的小精灵们。而这个游戏的框架是基于GPS地理位置来呈现的,这意味着你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各种小精灵的概率也各不相同。一时间,国外很多人都会在吃完晚饭之后,去珍稀小精灵出没频繁的地区碰碰运气。

也许这项游戏能实现病毒式的扩散,主要原因在于它将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当一只只小精灵叠加在现实空间中,然后通过手机屏幕展示出来时,它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而得益于对LBS(基于位置服务)功能的巧妙运用,捕捉小精灵的玩法也显得更加符合逻辑。譬如你可以在海边遇到更多的水系小精灵,而巨龙类的小精灵则多住在深山里。这也使得很多人不惜一边旅行一边捉小精灵,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很显然,目前仍处于锁区状态的中国大陆地区,已经错过了最佳引入时期。但是在海外,这个游戏仍然保持着很火爆的势头。2月17日的官方更新公告中显示,会有超过80种全新的金银世代小精灵登陆平台,同时有些小精灵开启了新一轮的进化。说《精灵宝可梦GO》成就了AR技术有些言过其实,但大部分人对这种新奇的游戏方式产生兴趣,都始于这个游戏。国内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的AR游戏,但不论是系统完整性还是娱乐性方面,都和原版有着判若云泥的差距。现在粉丝们最关心的,还是大陆地区何时才能解锁。

而除了游戏,我们还在很多地方见到了AR技术的身影。各大门户网站争相将这一热点融入自己的旗舰产品中,譬如阿里巴巴支付宝、百度地图、网易游戏,都已经可以见到AR技术的只鳞片羽。也许现在它还处于孵化阶段,但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它进入自己的黄金发展期。届时的AR技术,想必不会仅在游戏领域大展拳脚了。

惊艳双生花

AR和VR的恩怨情仇

如果盘点一下去年科技领域的年度关键词,VR(虚拟现实技术)肯定榜上有名。这个技术不仅刷新了我们对沉浸式游戏体验的认知,还对科技领域的多支力量进行了一次大洗牌。Oculus Rift一跃成为世界一线科技公司,HTC也凭借Vive头戴显示器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相较之下,AR就显得低调了很多。但在提及视觉技术时,人们总喜欢将它们拿来做对比。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VR和AR进行一次通透彻底的360度剖析,看看究竟谁能走得更远。

原理

即便你没有体验过VR技术,也一定看过那些VR玩家戴着头盔失声尖叫的视频。两个镜片呈现给眼球的画面各不相同,叠加起来之后能形成非常有欺骗性的立体画面。凭借头戴显示器里的传感器装置,你的头部动作也可以被准确地捕捉到,从而将临场感做到极致。譬如当你戴着VR眼镜体验恐怖游戏时,你能清楚地看到幽灵猛扑到面门之前。如果不是自己能x择闭眼,恐怕真的要吓昏过去了。

而AR技术的定位则要稳重一些,它不会把你扔进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你透过屏幕看到的仍然是现实世界。只不过通过图像叠加技术,将一些三维立体的虚拟图形添加了进去。这种功能的临场感并不强,但是胜在互动性更为出众。例如当姑娘挑选项链或手镯时,可以选择将之叠加到屏幕中的自己身上,而且可以进行旋转或角度调整。

领域

在VR初期,人们对它抱有非常多的期待。像医疗、购物、游戏等领域,都有相应的概念股出现。但是火爆期已过,它真正能快速发力的领域仍然局限在游戏上。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预料到,毕竟一旦将你眼前的世界完全虚拟化,不仅对硬件的要求大幅增加,而且可使用领域也变得很受限制。试举一例,曾有医学专家提议用VR技术进行微创手术,可以让医生看得更加清楚,就像是真的置身于血管内。但前提是要先扫描出该区域的三维图像,然后才能进行VR视角的手术操作。整个过程过于繁琐,病人也不愿意等那么久,所以至少在现行的医疗条件下不太适用。

与之进行对比的话,AR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门槛低,一般的智能手机都可以运行。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很多接地气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譬如软件的衍生玩法,或者场景的虚拟演示。譬如天猫曾经推出的“寻找狂欢猫”玩法,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热度

其实VR和AR之间,并不是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两者在应用领域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分的。很多人就要表示质疑了――那为何去年VR风头正盛不可一世,而AR技术却如此慢热?出现这种差异化的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技术自身的特性。

VR技术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已经在高端玩家阵营中实现了量产。虽然大部分人仍然没有体验过它的奥妙,但对于愿意入手VR尖儿货的人来说,能买到其数码硬件的渠道非常多。相较之下,AR则更像是一种充满便利性的技术,在娱乐属性方面不及VR出彩。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见到相关的专业化硬件。很多人认识AR技术,都是通过手机中的APP或者一个普通插件实现的。在二者的纵向对比中,当时的VR显然更具话题性,也更能代表一种科技潮流。人们厚此薄彼,也就不奇怪了。

趋势

早在2015年的时候,VR设备的鼻祖Oculus公司就公布了消费级VR设备的最低硬件标准,结果让世人大跌眼镜――当时有超过99%的个人电脑是无法运行VR游戏的。GTX970显卡、8GB RAM、双USB3.0接口、英特尔酷睿i5-4590处理器……即便是现在,能符合其标准的设备仍然只占少数。最重要的是,随着VR技术的更新,对硬件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成人VR已经成了一个相对主流的开发方向。当一个新技术开始玩噱头时,暗示着它八成遇到了瓶颈。当年的美好构想,在硬件问题的制约下逐渐变成了泡影。而至少在受众群体方面,AR技术已经占尽了先机。得益于此,它能涉足的领域与日俱增,而且使用量能得到保障。值得一提的是,VR设备容易造成的生理不适症状,如心跳加速、头晕目眩等,在AR玩法中也不会出现。

后记

从2015年开始火爆的VR技术,放到今天来看已经不是什么话题性新技术了。但是除了几款经典的头戴式显示器之外,我们并没有记住太多关于它的亮点。相较之下,AR的未来反倒是一片光明。或许,今年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AR元年”。

AR在海外

美国

Apple新视界

苹果公司之所以被视为科技圈的风向标,不仅仅因为他们总能拿出世界级的数码新品,更在于在技术储备方面,苹果比任何一家公司都看得长远。就拿AR技术来说,苹果早在10年前就开始收购相关的技术公司。像Flyby Media、Metaio之类顶级增强现实公司,现在都隶属于苹果旗下。

年初有一项关于苹果AR技术的爆料显示,该公司正和德国老牌光学系统公司卡尔蔡司一道,研发新的AR眼镜。而这一消息,也从卡尔蔡司方面得到了间接性证实――该公司一名员工在CES大展上确认了两者关于AR技术的合作关系。但是新产品具体到何时才能,目前来看仍然是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一个信息点在于,从苹果近期申请的诸多关于AR的技术专利,以及领英网上可以查询到的招聘信息来看,苹果的野心绝不止是造一款类似于谷歌眼镜的AR抬头显示器。除了上述两家AR公司外,苹果的相关布局中还包括几员大将,例如动作捕捉技术公司Faceshift、地图可视化软件Mapsense,以及电脑视觉技术公司Perceptio等。很显然,它们都可以间接助力AR项目的发展。也许苹果正在密谋一件疯狂的大事,比如直接给iPhone8的摄像头植入增强现实技术。

VR“变节者”

曾经引领了一个VR时代革命的Oculus公司,居然也会开发AR技术!这个消息一放出,就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其实早在去年4月份,该公司CEO帕尔默・拉基(Palmer Luckey)就在公开场合表示过,未来会尝试涉足AR行业,但前提条件是硬件开发商们的资源明显向该技术倾斜。

时间推进到去年9月份,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报备了一项专利申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AR眼镜技术。等到了去年年末,该公司不仅开设了全新的AR孵化项目,更是一次性放出一百多个AR开发职位,似是准备在该领域大展拳脚。在软硬件方面的领先优势,让他们在开发AR新品时可以不必走那么多弯路,赢在起跑线上不成问题。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当Oculus公司拿出自己的AR产品时,能否用独特的方式将其和VR硬件进行有机结合。

帕尔默・拉基在谈及未来产业布局时,曾暗示过可能会将两种技术杂糅在一起。“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穿戴上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设备。它们的无缝切换,通过基本硬件就可以实现。”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AR-VR一体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期待呢?

AR研修课

犹记得当年电子竞技一直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行当,直到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大学专业课程。同样的道理,如果AR技g想成就系统、成熟的产业规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后续人才的输送。按照目前的AR/VR规模来看,国内开设类似的课程似乎还为时尚早。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圣何塞Cogswell学院,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

从计划书上来看,这项计划旨在从四个方面培训相关人才,分别是对VR/AR的认知、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基于项目的迭代应用程序。至于未来会开设几个专业,暂时还不得而知。在谈及开设这个冷门课程的原因时,Cogswell学院院长杰罗姆・所罗门不无兴奋地表示:“相信所有人都能看到,AR/VR技术在未来游戏行业中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冷门专业。”

虽然口头上表示对它充满期待,但从课程安排上来看,该学院目前还是持谨慎态度。他们将课程设置在周末,每周6节,显然是为了照顾已经在公司任职的行业人士。至于在校学生有多少会选择这门课,相信他们心里也没谱儿。

日本

童趣狂想曲

随着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我们本认为这场桑巴狂欢已经画上句号了。但实际上,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按照惯例,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会展示自己的短片,相当于一场提前了4年的预告片。所有人都以为“东京8分钟”会是一场例行公事的表演,但没想到的是,这引发了一场全球性质的大狂欢。在这短短的8分钟里,Rhizomatiks公司的设计者动用AR技术,将马里奥、Hello Kitty、哆啦A梦、大空翼等日漫中的热门IP人物一一展现了出来。看着这些原本只存在于二次元中的形象在主舞台上大放异彩,观众们都表示自己的童年又苏醒了。

显然,这个创意的灵感和之前的《精灵宝可梦GO》脱不开关系。两者一样是用日漫IP+AR技术加以呈现,只不过这次的画面更加宏大,而且3D效果更为逼真。当安倍晋三以马里奥的形象登场时,任天堂的股价应声上涨了2.7%。而“东京8分钟”这个关键词,也在多个国家的互联网上登顶热搜榜榜首。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33个大项,在展示时全部运用了AR技术,这个庞大的工作量对一家公司来说难度非常大,更不用说还要将每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夸一下日本的Rhizomatiks公司。早在2012年时,他们曾经帮日本电音女团Perfume打造过一场虚拟影像和真人结合的舞台表演。3个真人和3个虚拟人物在舞台上同步表演,仿佛每个女团成员都有一个孪生妹妹。设计者用一块屏幕挡在了真人前面,然后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她们的3D虚拟影像投射在上面。这样一来,下面的观众看到的就是6个人了。

这种创意很快就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AR演唱会”的风潮,譬如Perfume女团在2013年第60届戛纳国际创意节上的演唱会,以及著名的初音未来全息3D演唱会等。近些年,日本一直积极彰显自身的科技硬实力。而对AR技术的抢滩登陆,显然也是在强调这一点。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精彩演出,只是日本AR技术发展高度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AR技术产出国统计中,日本仅花了一年r间就从榜单之外一跃跻身于前三名当中。虽然中国是公认的AR设备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但是在技术层面上还要向霓虹国好好学习一下。

德国

良心德国造

如果将各个国家根据AR技术的产出质量进行分类,第一阵营只有美国,第二阵营则以日、韩、中等东亚国家为主。而翻遍欧洲诸国,能入选第二方阵的也只有德国一家。整个欧洲似乎对这个技术都不太感兴趣,而德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们逆流而上,而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末,这里就涌现出了一批关注AR技术的初创公司。

其实在上面做出的一些盘点中,就已经出现了德国企业的身影。譬如和苹果合力开发AR眼镜的卡尔蔡司,再比如被苹果大资金收购的Metaio,都是德国企业。其中Metaio更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早在2005年就开发出了第一款小众的AR终端应用,而且在被收购之前,Metaio一直被业内人士视为AR引擎界两大支柱之一。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下,今日的德国企业们对AR技术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而在该领域有着重要话语权的泰斗级人物,也会被频繁挖角。

在欧洲,有实力能经营好AR概念的国家不在少数。但是大家似乎都更热衷于炒这个概念,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而德国境内最热门的AR研发方向并不是视频、游戏或消费购物,而是3D可视化业务解决方案。例如,总部设在维也纳的ViewAR公司,就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了和品牌同名的一款应用。这是一款关于家庭布局的软件,当你把手机镜头对准客厅的各个角落时,可以选择在实景中添加鱼缸、衣橱等家具模型。所以你在购买家具之前,就可以知道摆上之后的效果是怎样的。

除了普通消费者之外,这种进化方向的AR技术还能够为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进行很好的服务。而且不得不说,此类通过屏幕进行预览的处理方式,在节约成本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艺术家可以在不破坏艺术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些许改动,看看效果如何;建筑师则可以将做好的楼盘模型进行全面洗牌,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可用。

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德国AR企业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因此许多小公司也能获得国际大型企业的技术帮助和风投资金。如果增强现实技术终有一天能在欧洲大陆崛起,那我们相信一定是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