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平度的测量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平度的测量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是四川省统计局科研项目。文章讨论了测量我国居民收入公平度指标应具有的特征,论证了用余期望系数来测量和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优于基尼系数与塞尔指标方法。文章还运用余期望系数对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控制该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 余期望系数 基尼系数 塞尔指标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6-058-03

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公平,不论是在五大区域之间还是在区域内部,都比较明显,2007年该省五大经济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成都经济区11281.4元、攀西经济区10913.3元、川西北经济区10452元、川南经济区10000.4元、川东北经济区8842元。以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为例,2007年成都经济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川东北经济区高出27.6%。再看区域内部,同属成都经济区内的成都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眉山高出35.5%,比德阳高17.5%。四川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省份,对该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可为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四川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对西部其它省份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收入差异程度测量指标的选择

适合我国收入差异分析应满足以下两点:

1.该指标能精确计量。依据它所做的静态与动态对比分析,具有稳定性和可比性,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2.由于我国收入差异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即收入差异除表现在各区域内部外,还较显著地存在于区域之间,就是说收入总的差异不仅由各区域内部收入差异引起,而且还由区域之间收入差异所致。从2007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四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五个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均较显著。因此研究收入差异程度,不仅期望测量收入总的差异程度,而且期望了解各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收入差异程度,以便进行因素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总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收入差异程度测量指标具有可分性或可组合性,能科学地反映三种差异程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文献来看,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有很多,例如平均分享系数、舒尔茨系数、基尼系数、阿特金森尺度、塞尔指标和余期望系数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介绍各个指标的概念及优缺点。

就目前而言,反映收入差异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该指标计算繁杂且精度不高,导致不确定性和不可比性。究其原因,除了其基础数据采集常常来自抽样调查,精度受样本代表性影响外,还有三个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是精确的洛伦茨曲线难以得到,即一组数据对应的洛伦茨曲线不唯一;二是基尼系数数值等于一个由洛伦茨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因此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三是基尼系数计算过程中要将各收入单位进行人为分组,所得出的基尼系数值与分组状况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基尼系数不具有可分性或可组合性。若分别计算出总的收入差异基尼系数、单位之间收入差异基尼系数和单位内部收入差异基尼系数,由于基尼系数精度不高且这三类基尼系数相互独立而缺乏数量联系,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就可能由于精度误差导致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塞尔指标具有可分性或可组合性,即总的收入差异塞尔指标可分解为单位之间收入差异与单位内部收入差异塞尔指标两部分,而后者又等于各个单位内部收入差异塞尔指标的加权和。但塞尔指标与对数运算中底的取值有关,如果对数的底选取不同,不同时间空间的指标值就不能直接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利用经济变量具体测算塞尔指标时,暗含了各单位规模(如行业或地域的人口规模、GDP规模等)相等这一前提 ,而实际中满足这一前提的情况极少,从而导致塞尔指标精度受单位规模均衡程度的制约。

因此,学者尚卫平(2004年)设计了一个反映收入差异程度的新指标,它能较好地克服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标的不足,同时满足我国研究收入分配状况的需要,即可进行收入差异的分解。该指标主要是基于期望信息量的角度来设计这个指标――余期望系数。设p是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因为知道越不容易发生的事,需要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已知事件A发生所需的信息量一般假定为p的减函数log(1/p)。如有n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分p1,p2,⋯⋯pn,则相应的期望信息量为:

概率p1,p2,⋯⋯pn,值越接近,期望信息量E就越大。如果p1=p2=⋯=pn=1/n,则E达到最大值logn。于是可定义余期望系数:

如果把pi视为第i个单位所占的收入份额即(wi为第i个单位的收入,i=1,2,⋯n),则余期望系数可以测量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该系数愈靠近0,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小;愈靠近1,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大。

为了较深入地分析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本文应用余期望系数来测量收入的差异程度。与基尼系数相比,余期望系数数学含义及表达式简单明了,不涉及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也不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对各收入单位进行人为的分组,因此其计算精度能得到保证,根据余期望系数做出的分析判断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塞尔指标相比,余期望系数除了与塞尔指标一样具有可分性或可组合性外,由于余期望系数只涉及各单位收入一个经济变量,因此计算不复杂,具体计算过程中不暗含任何假定前提。余期望系数尽管也涉及对数运算,但其值与对数底的选取无关,不同时间空间的系数值可以直接对比,这也是塞尔指标不能比拟的。总之,余期望系数能较好地克服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标的不足,适合研究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需要。

二、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分析

为了获得分析数据资料,根据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对经济区的划分标准,这里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川南经济区包括内江、泸州、宜宾、自贡、乐山;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凉山、雅安;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广元、巴中;川西北经济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本文利用余期望系数对2003-2007年共5年四川五大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收入差异系数为单位之间收入差异系数和单位内部收入差异系数之和,而单位内部收入差异等于各个单位内部收入差异的加权和, 以区域内各城市居民人口所占份额为权数,即:

(见表1)。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及资料的不完整,本文主要是对除川西北以外的其它四个经济区进行计算与分析。在表1中,计算的2007年川西北内部差异程度仅为0.05,说明了川西北的两个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公平的。从绝对量来看,2007年阿坝州、甘孜州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0726、10178元,这也反映了两州地区的可支配收入差异较小。

再从表1来看,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四个区域内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呈现如下两个特点:

1.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内部收入差异随时间有缩小的趋势,川南从2003年到2007年一直都呈递减的趋势,四个经济区内部收入差异在2007年都急速缩小,2004年成都经济区、2005年攀西和川东北经济区都有所反弹。

2.四个区域内部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成都经济区明显大于其它三个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差异程度是最小的。

为了构建和谐四川,全省大力倡导关注民生。各地的城镇困难户、低收入户在生活上普遍得到当地政府的更多关心和物质帮助,四川构建和谐社会初显成效。党的政策、政府的关心是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呈缩小趋势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成都经济区的差异程度显著大于其它三个经济区,这主要是由于成都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在成都经济区内部,成都是一个较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较高),而其它城市相对来说属于欠发达城市(居民收入较低)。在此,以2007年相关数据,来说明成都经济区内部结构对其收入差异的影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经济区内部成都市人均GDP远大于其它地区,与人均GDP排名第二名的德阳相比,成都人均GDP是德阳的1.5倍,与最小人均GDP的资阳相比,成都是资阳的3倍。从城镇年平均工资来看,成都是眉山的1.55倍,差异也较大。而一个地区的GDP和城镇居民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统计学相关知识可知,在一个组内,若存在一个极端值,则这个组的平均水平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亦即该组离散程度较大。因此,在成都经济区内存在一个经济总量几倍于其它城市的成都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比其它经济区大是理所当然的。另外,由于攀西经济区城市较少,各城市经济水平差距相对较小,因此,攀西经济区得到的余期望系数偏小。

下面考察四个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总的余期望系数、四个经济区之间余期望系数和四个经济区内部余期望系数的关系。表1显示,三者几乎呈同步缩小态势,某些年份有所反弹。现利用公式:/+ /+/=1,分离出四个区域之间和四个区

域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率, 及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率, ,,

(见表3)。

表3数据显示:

1.四个经济区之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贡献率有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76.38%扩大到2007年的85.10%,而四个经济区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且四个经济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一直是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历年贡献率都在75%以上。这正好说明,以控制经济区之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来缩小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2.川南经济区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反映了川南地区在控制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成都经济区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率相对于其它三个经济区占有绝对的优势。以2007年为例,成都经济区内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率为10.62%,远大于其它三个经济区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差异的贡献。

三、对策和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遏制四川五个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扩大,其关键是:

1.协调好四川五个经济区的发展,使经济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控制在合理限度内。从本文相关数据来看,2003-2007年成都经济区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其它经济区,因此要注重大力发展其它经济区,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十一五”期间,四川将努力打造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要正视差异的存在,努力发展各自经济区的特色优势,使收入差异控制在一个适度的区间内。适度的差异会产生势能,加速要素在不同经济区间流动的速度,以实现最优的配置。

2.努力控制成都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主要是控制成都市和成都经济区其它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要取得更大的成绩,成都还必须带动该经济区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努力缩小成都经济区的收入差异,对该区域将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3.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解困的力度。最近几年,为缓解经济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四川省在支持重点地区和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根据广大市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现实,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贫解困等措施,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收入差距趋势有所缓和。尤其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四川省走出了“理顺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和“强化目标管理”四步棋,并在转移支付分配上重点向丘陵大县、农业大县、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从2007年计算的余期望系数看出,通过省委、省政府的共同努力,控制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效果明显,构建和谐四川成绩突出。

4.继续加大对偏远山区职工工资补贴的力度,同时还要对收入较低的区域和城市职工工资进行补贴。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对贫困地区或区域实行工资补贴,可以有效遏制地区或区域收入差异的扩大。据统计,2007年四川省职工平均工资为21312元,成都经济区职工平均工资为21419.4元,川南经济区为17913.4元,攀西经济区为22173.33元,川东北经济区为16495.17元,川西北经济区为24643.5元。以上数据表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川西北经济区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位居五大经济区第一。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在偏远山区上班的职工,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资补贴。因此,加大对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职工工资的补贴力度,可以有效缩小五大经济区的收入差异。同时,在区域内部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差异也较大,2007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6231元,同属一个区域的眉山,为16870元,绝对差额达到9361元。在全省21个市州,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是巴中,为14651元。因此,要继续加大对偏远山区和收入较低的区域和城市职工工资进行补贴,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 参考文献

1.高鸿桢:论收入不平等性指标[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4期。

2.尚卫平:一种反映收入差异程度的新指标――余期望系数[J]。《统计研究》, 2004年1期。

3.刘洋: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化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4.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年7期。

5.姚智谋:三次产业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差异程度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6期。

6.钟宝芬:关于收入分配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