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争议中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热推到逐步取得进展,中国城市建设的智慧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一刻都没有停歇过。智慧到底是概念还是实打实的建设目标?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究竟已经找到了方向,还是依然在迷茫中?城市管理者是否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了如指掌,并且已经有了详细的下一步规划?这些问题在“十二五”之初没人能够回答,甚至到今天也无人能够给出答案。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要这五年的建设成果,给城市的智慧建设当头一棒呢?依我看,智慧城市提法不够准确也罢,建设内容不成熟也罢,至少现在就对此讳莫如深还为时尚早。
的确,无论是技术提供方还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都有不少人认为,现阶段 “智慧城市”的说法不够准确。技术方们认为:不少城市信息化基础薄弱,且缺乏明确的规划(对城市信息化程度不够了解),因此只能动手从硬件更新、资源整合做起。同时也有不少城市信息化管理者同样持此观点。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球就曾表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是基础的夯实,因此长沙市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并不急于给自己戴上‘智慧’的帽子,而是希望将信息技术切实应用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城市信息化要先做好数字化的基础,再向下一阶段迈进。
事实上,仔细琢磨能够发现,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类似于企业内部的IT改革,但更为复杂的是企业内部的IT变革往往是在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之后的,目的是规范流程便于管理。城市智慧化管理涉及的资源和部门众多,业务各不相同,协同管理不是表面功夫,难在背后成众多部门的交叉、协同。这需要不断的磨合、尝试,更要禁得起折腾,也要禁得起推敲。纵观中国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无一例外的强调基础的重要,这充分说明了城市建设的信息化领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奇迹。
这同样引出了又一个问题,既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让不少部门扎堆建系统,引进新技术,表面上看是风生水起了,但这些新建系统却并不是在统一标准上建立的,信息孤岛非但没有随着资源整合消除,反而越来越多。诚然,从走访的经验可以总结,这样的现象的确不能回避,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毕竟,部门间的协调统一不单是技术问题。突破部门壁垒的同时,还要打通部门间的业务系统关联,让技术成为管理的手段,而非门面。公众需要一站式服务,而提供服务需要更多积累而不是堆积。
无论是概念还是基础建设,中国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时至今日依然饱受诟病。尽管各地纷纷出台规划,但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依然缺乏整体性的考量,缺乏标准,甚至缺乏智慧。不少城市的智慧建设感觉像是小孩在搭积木,东一块西一块,零碎不少章法不多。在无可借鉴的时候,不妨多一些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组长邬贺铨表示,目前欧盟对于智慧城市有几项标准与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布局大体一致。这似乎能给绸缪已久的中国城市提个醒,在智慧的征途中,我们并不孤单。尽管拿来主义或许能上天(新一代技术的引入),却未必能入地(因地制宜),但一切可学习的机会都应该抓住,任何标准制定的细节都应该研究。
因此,城市的智慧化进程不在于戴一顶怎样的帽子,而在于能否将城市的发展脉络逐一理顺,是否有更理智的自我剖析。智慧的城市需要从基础起步却不能在基础建设中止步不前。我们承认争议,却不能永远活在争议中。面对问题,板着面孔的批评者并不能加速矛盾的解决。我们呼唤更多业务的知情者,更多城市管理的思考者,更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与城市一起在争议中学习,寻找走向智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