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之力量――论腾冲和顺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之力量――论腾冲和顺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形成的基础,而正确认识和学习文化要的是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样,好的文化才会被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现今的文化发展模式中往往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成规,在文化成规的语言框架中,体现着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盲从,文化在盲从中堕落,而文化的堕落正是文化成规形成并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在大范围抑或小范围的文化堕落过程中,特立独行者勉强的反抗并存活了下来,在各色人等合谋建立一种文化成规时,它们可能被遗忘了,正是这种遗忘,它们没有向文化成规妥协,不管外界力量多么的强大,它们仍然活得潇洒。腾冲和顺乡的文化就是这其中之一。

【关键词】和顺文化;文化力量;文化模式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i

所谓文化,“化”只是“文”的一个后缀,是“文”的一个形态,因为“文”而“化”成天下。同时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普遍认同,人们的普遍认同会产生文化模式和文化发展主流,而文化进步和发展繁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离开了文化进步谈发展是空洞的。主流文化不一定是好的文化,而次要文化也不一定是差的文化,进而说大范围的、大地区的文化可能具备积极的文化力量,但小范围的、小地区的文化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它甚至具备比前者还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现今的文化发展模式中往往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成规,在文化成规的语言框架中,体现着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盲从,文化在盲从中堕落,而文化的堕落正是文化成规形成并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在大范围抑或小范围的文化堕落过程中,特立独行者勉强的反抗并存活了下来,在各色人等合谋建立一种文化成规时,它们可能被遗忘了,正是这种遗忘,它们没有向文化成规妥协,不管外界力量多么的强大,它们仍然活得潇洒。腾冲和顺乡的文化就是这其中之一。在此,个人命名为“和顺文化”。

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形成的基础,而正确认识和学习文化要的是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样,好的文化才会被传承和发扬光大。“和顺文化”是建立在6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上的,400多年以前,当地的人们就“走夷方”出了国门,除了缅甸,还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美洲和澳洲。到1978年全国的“改革开放”,这里早已经走在了前沿,“和顺文化”也在悄然声息中慢慢与世界融合并在一批进步人士的正确认识、保护和传承下发展壮大。“南方丝绸古道”见证了“和顺文化”的形成。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力量下,和顺才会出现每天放牛的老人把牛栓到山上吃草,自己跑去图书馆看书的 “和顺现象”。

在一个至今也是以农业为主的小乡镇,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图书馆存在,并且这里的藏书90%来自个人捐赠,胡适先生给图书馆题了名字。“有人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我也认为是,但是,你说农村要这么大的图书馆干什么用呢?因为书读得多,就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比如,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叫艾思奇,他写了一本《大众哲学》,他就是我们和顺人。他把书带到了延安,还写信向他请教。你说有这些时间挣点钱多好呢!” ii

然而那至今还在用着的英国定制的大铁门就是“和顺文化”中西交流的历史佐证。当然,图书馆在这里还不足为奇,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就有了音乐社、话剧社、足球队和篮球队,上世纪40年代他们就演出过曹禺先生的《日出》、郭沫若先生的《孔雀胆》。不仅如此,至今来这里的中外游客还经常将吃饭时老板开的菜单当做稀奇的书法作品执意带走。“和顺文化”也就是产生和形成并融合于这样的环境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释放者强大的文化力量。

“和顺文化”形成于这个地区,但和顺人还是云南人、中国人甚至世界的人,在“和顺文化”的熏陶下自然会改变人甚至创造人,它让农民都变成了“知青”。早年走出国门的和顺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也将“和顺精神”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一直怀着爱国之心,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器物都来到了国内,至今在和顺人的民居里我们还能看到罗马的时钟、捷克的灯罩,还有德国的照相机、美国的派克钢笔这些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东西,还有望远镜和高尔夫球杆。早年出国,如今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和顺人,后来回国,如今活跃在香港和大陆从商的和顺人都是传承和发扬“和顺文化”的中坚。在古典园林式的和顺镇里穿梭,四周围绕的火山锥映日,小河穿镇而过,古典的明清土木榫卯房屋依次递升,仿佛带你走进“和顺文化”的“圣殿”。一座座古刹、祠堂从你眼前划过,走在“南方丝绸古道”那历尽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上,你似乎能听到昔日马帮的声声驼铃和来往商贾的讨价还价,那水边洗衣的毫不吝啬的微笑更让你难以忘怀。不知不觉中学堂传来了放学的清脆铃声,你从一群群开心的小孩中穿过,在他们之中也有着“和顺文化”的传承人和“代言人”。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带到了延安,主席也向他请教。

文化也会传播,如前面所说会被聪明人了解认识并加以传承,在滇西抗战的洗礼后,“和顺文化”也依然保持着它最本真的灵魂,并且传播和影响到腾冲、保山甚至西南和南亚地区的人们。在2005年中国魅力名镇的评选中和顺摘得桂冠后,“和顺文化”则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而聪明的人们是否真的会认识和发展传承“和顺文化”,我还不知道。但我相信,我们认识和了解“和顺文化”后,它会在缤纷的世界里释放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没有绝对普遍的原则,也没有绝对普遍的价值,更没有绝对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预设某种文化力量,但却不能用任何特定的表达方式、媒介、符号去界定它,约定它,文化成规或者文化模式也是如此。

“和顺文化”在前面所述这样的历史积淀下,在这些人的传承发展下形成了一种文化模式,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知识技能全面进步、正确认识和继承发展、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自身融合、“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的文化模式比之其他具备强大的文化力量。然而这种力量也不是万能的,它可能只有遇到聪明人时才会发挥。

注释:

i《周易》:《贲卦・彖传》,象辞。

ii崔永元.话说和顺[J].边疆文学,2006(6):1.